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母,师师

(2011-01-31 00:51:47)
标签:

杂谈

  剽窃孔老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为了跟素儿继续死缠烂打的题目。没想到在《孩子的兴趣需要等待》的评论里盖了一座那么高的楼,所以这个问题就单独拿出来说吧。眼下这样的教育环境,若老师没尽到老师的责任,父母是否还要恪守父母的界限呢?顺便说一句,题目中的“母母(母亲做好母亲的工作)”泛指家长,是包含了“父父”的意思的。

  撇开孔老师的为封建阶级服务的腐朽立意不谈,在那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战国时期,孔老师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的社会局面,其实也面临着跟我们一样的问题。君王不像个君王,那臣子当然不能像臣子了,应该篡位代替之才对啊。于是没人听孔老师的,于是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和换位,除了少数大治时代,中国的老百姓直到现在依然在整理着君和臣的秩序关系。

  扯远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臣子开始琢磨君王的事情,肯定干不好他自己份内的臣子工作。因为不论身份为何,要真想做好这份工作,都需要投入精力的。现代社会的老师和家长当然不可能是君和臣的行政关系,但相同的是,这也是两份需要互相配合的工作。

  如果素儿真的想做HomeSchool,那么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就取消了。那么按照素儿的教学计划,从现在开始(也许从亮亮更小的时候?)就可以一步步开展了,不会存在和外部环境的兼容问题了。而且我觉得以素儿的细致和钻研精神,只要处理好社交关系,还真是挺让人期待呢。不过,以下讨论就暂以孩子上传统学校为前提,好吧?

  必须要明确的一件事儿就是:家庭的工作是什么,学校的工作是什么。在这里就不兜圈子了,大耳和素儿就此问题讨论几个回合,字数已经不少了,详见上述链接中的评论及回复,这里就不赘述了。当然,素儿不甘心,因为她有一个很明确的观点:如果家庭不插手开发学科兴趣这个工作,孩子的学科兴趣就会被学校教育埋没。铁证如山的例子就是她本人的成长经历,除此之外,还有身边不少案例。

      我想从几个方面来好好纠缠一下素儿这个观点,别烦我哈~

      第一,家长包揽学科兴趣开发存在风险

      当孩子在你身边惊喜地发现乘法的奥秘,而不是在课堂上;在你身边学会英语的拼读,而不是在课堂上;在你身边才有优秀的儿童读物,而不是在课堂上……学校教育于孩子而言将会变成一件无聊且无用之事。当别的孩子还在攻关乘法口诀时,没准亮亮都已经能口头速算了。这个时候,亮亮从学校教育中得到学科知识的乐趣的机会就相对少了。于是,有一个风险就是,孩子真的不喜欢去学校上课了,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这是最坏的一种可能,你抢了老师的饭碗,老师没什么损失,损失的却是孩子。

      当然,到了那个时候,亮亮也大可以把课堂进度抛在脑后,在素儿的帮助下继续钻研更艰深的数学知识。我相信,有兴趣做保障,小小的年纪不论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想象。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下,实质上你已经不自觉地把孩子部分地拉出了学校,已经不自觉地做起了一部分HomeSchool。这样的模式涉及的学科越多,毫无疑问,HomeSchool的范围也就越大。

     素儿的计划应该是,孩子在入学前对各学科已产生了入门的兴趣,并且这种兴趣将延续整个学习生涯。这种可能性当然有,但最后半句话也可能不成立。因为早教期间儿童的兴趣产生机理,和学龄儿童的兴趣产生机理略有些不同。前者有很强的突发性和强大的感情能量,后者会加入综合理性判断和稳定性。这也是为什么总有家长抱怨,小时候这么喜欢跳舞、英语什么的,怎么学了几年就是坚持不下去了呢,没毅力!儿童本身的心智发展变化其实是原因之一,当然,你可以说还有别的原因,比如家长的教育方式。那么,还是那句话,说明之后孩子还需要家长为他做一点HomeSchool的工作。

     另外,孩子可以感受到,提高学科兴趣是他的自己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仅仅是重要也就罢了,如果变成了家庭教育的重点了,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后面继续聊。

      第二,孩子必须有学科兴趣么?

     在我们自己接受教育的时代,父母要求我们必须把学科学好。因为他们认为:分数有用,所以—〉学科知识有用,所以—〉多做练习题。到了素儿的时代,观念已经进步了太多,大致成为:学科知识其实很有趣,并且—〉有学科兴趣才能真正学好学科知识,所以—〉孩子必须要有学科兴趣。然而,这两条逻辑的出发点,虽然内容显然相去甚远,但不论是“分数有用”还是“学科知识其实很有趣”,实际上都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确立的。素儿是从自身经历得到的经验(传统教育磨灭学科兴趣),我们的父母也是从他们自身的经历得到的经验(文革期间学业被误)。

      在我们尚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也曾深信“分数有用”,因此,今天的孩子也必然可以接受“学科知识其实很有趣”。在我们可以独立思考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能理解:用分数来作为衡量标准确实有一定意义啊;也可以领悟:学科知识原来这么有趣啊!但是,这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与被灌输来的观点截然不同。素儿会问,一个早期教育期间的孩子,你叫他怎么独立思考?这其实是另外一个巨大的话题,哈哈。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不能完全独立思考,任何暗示性的引导极有可能都会成为灌输。退一万步,如果这个年龄的孩子必须要靠灌输,我宁愿灌输他“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最重要”。

      请注意,我从来没有说过“学科知识其实很有趣”这个观点不对,相反我认为这个观点不但正确而且太棒了。我的讨论重点在于,如果老一辈的父母在处心积虑地提高孩子的学科成绩,新一辈的父母在处心积虑地提高孩子的学科兴趣,那么,这样的教育心态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改变。其实这个道理素儿自己也懂,比如评论回复中那句“实在不喜欢,那就算了,总之强求不得。”还是很有几分洒脱的,但是这份“脱”能不能从拼图兴趣“洒”到学科兴趣……我觉得会是一个很艰难的心态转变。因为素儿肯定不甘心,我明明有办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干嘛不用?用,当然可以用!随时想用随时用!心态转变,不意味着方法也要改变。

     第三,家庭还能做很多其他更重要的工作。

      这一部分说起来有点招人烦,呵呵。因为素儿已经反复强调,亮亮是在兼顾艺术、品格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学龄前学科兴趣开发的工作的。而且以我看到的亮亮,确实是如此的。会弹钢琴,关注礼貌,家里好多亲戚都喜欢他,我也喜欢!母母,师师 - 一休哥的女朋友 - 秋天,飘来一片小叶子所以以下讨论仅仅限于观点上的分歧,不做扩大解释哦。

      素儿是个很务实的人,所以对于大耳那句“家庭尤其应关注美学”和我那句“美学其实包罗万象”肯定觉得有虚头巴脑、偏离重点的嫌疑。美,本来就是门依赖于个人感觉的科学,个人体悟的重要性远远大于美学理论的学习,所以很难讲出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是美学与学科兴趣的关系,对我而言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目前我能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兴趣来源之一。

       美学与艺术确实不可分离,但实际上更广更深的美学就在我们身边,不拘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对于对“美”的体验是个很private的话题,我也只能举一个我个人的具体例子,仅供参考。

       我中学时数学学得很崩溃,怎么学也不开窍。我成绩不佳时,我妈有时候会直接训我,有时候会间接用和我爸吵架来向我施加压力。这个就不说了,但是我妈曾经无意间教过我织毛衣,这个很意外的传授却在数学上帮了我大忙!会织毛衣的同学都知道上下针的织法,一针从上面挂线,一针从下面挂线,这样连续地织出来就成为一大片凹凸有致的花纹,我当时很喜欢用这样的针法织围巾。在我中学学“数列”这个单元的时候,一串儿数列里依次出现的奇数项、偶数项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那一针上、一针下的织法!这不就是一行毛线针角么!我从来没这么形象地理解过这么抽象的概念,那个单元学得太顺手了。后来学“矩阵”的时候也很有兴趣,很多行数列纵向拼起来就是矩阵,很多行毛线针角纵向拼起来就是围巾,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啊!

      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的理念在蒙氏教具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后话了。关键在于,我那希望我所有时间都用来做习题的老妈怎么会允许我花时间学织毛衣呢?我仔细回忆了一下。因为我妈妈自己太喜欢织毛活了,她认真编织的神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我缠着她磨着她帮她绕毛线球,她终于架不住,教了我几针,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其实直到现在,我也没成为一个编织高手(虽然还有兴趣),会编的手艺依然只限于围巾……母母,师师 - 一休哥的女朋友 - 秋天,飘来一片小叶子呵呵,但是妈妈从她那里传递给我的手工艺品的美已经让我在学校教育中受益了。很幸运的是,我妈在教我织毛衣的时候,没有引导我“你看这里上一针下一针很有规律吧,还有什么东西有规律呢?比如……数列?”因为我妈根本不会数列,哈哈,如果她会的话没准真会这样说。因为,作为父母,你很难掌握孩子究竟会从“美”中得到什么他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许,从编织中,我需要的东西可能恰好是针法规律,但也可能是毛线的颜色搭配,也可能是三角柱形状(织袖子的时候用三根针),也可能是我根本猜不出来的什么东西。如果我妈当时往任何一个方向引导我了,我的自创力就被或多或少地局限了。但我妈当时什么都没说,她只是静静地演示着,和我一起享受编织的美好,她享受她的美好(同时担心着我怎么还不去做作业),我享受我的美好。

      这就是家庭生活,或者叫家庭的工作。

      所以,当你观察你身边的那些学科兴趣磨灭的例子,除了指责学校教育的失败之外,你有没有关注,这些孩子是否缺乏深度的家庭生活呢?他们的父母自己是否真心热爱自己的生活?父母是否经常和孩子交流自己的爱好,并以一种精神性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他们很少谈论学科(当然可以谈论,而且应该谈论),但经常谈论生活?他们有内容丰富的生活,而且家庭成员彼此感情稳定?所有的这一切家庭工作都将成为孩子能够在学校产生学科兴趣的基础,这句话不是务虚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基础,才是孩子抵御学校教育的基石。

      反观素儿的寓教于乐激发兴趣的方法,其实越过了我说的这些基础建设,是一种很直接、很便捷,我相信短期也很容易出效果的方法。根据问题本身,直接解决问题,不需要绕这么多圈子。如果你有信心孩子的家庭生活的基础建设已经很棒了,需要的就正是这样的方法,那请深度学习素儿的博客,像这样闪光的点子那里层出不穷;如果你是因为动手解决家庭生活中的痼疾很麻烦,那我只能说,更麻烦的工作做了,才会带来更深刻的影响。

      第四,学校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虽然素儿自己的学科兴趣在其学校教育中毁于一旦,但毕竟还有像韩寒之流的人从传统教育中摸爬出来。他们的优秀不在于语文学科的优秀,而在于他们有明确的观点和对自己的了解。再感觉一下当下的学校教育的变化, 小耳朵的老师就不用说了,当新的一批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他们会必然带来一些变化,尽管这样的变化还远远不够。我看见我的油画老师在指导她的学生(4岁多男孩)时对他说:“刚才听你讲故事太过瘾了,你要是能画下来就能省得忘了,想画吗?”那孩子一声大叫:“想!”

     还有一个例子在《周国平收到的一位高中生的信》中,看看这个高中女孩怎么跟随着自己的兴趣,莫名其妙地上了北大。看看她的父母,实质上做了什么工作。

     前两天看网页,人大附中的所谓“超常儿童班”不知道是不是个噱头,我注意了一下刘校长的汇报材料,对班级教学中有一个“打通所有学科”的综合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很多北美学校的项目教学法,华德福学校的科学教育也采用的是这个方法。不管刘彭芝学得对不对味,这预示着一种趋势。

     既然学校教育确实是无法避免的了,那么就坦然接受这个事实。想办法对学校教育做一些反抗也好、补充也罢,都会让孩子感觉学校教育似乎不是太靠谱。让孩子从你的眼睛里感觉到,学校是个有乐趣的地方,老师能够给他一些他需要的东西。虽然妈妈自己没在学校获得学习的乐趣,但不代表你做不到。他才会更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先去解决遇到的学科困难,并从中产生解决困难的能力,其次才是求助家长。

     第五,白活了这么多我自己的个人观点,结束的时候就引用点别人的观点吧。

    项目教学法(丽莲凯兹)认为,越低龄的孩子越应避免项目学习中有过多的学科分类倾向。因为对于他们,生活是以综合的状态同时突然发生的,而不是以学科的状态,一门课一门课分别发生的。早期教育时期,重要的是横向发展(与身边生活尽量产生联系),而不是纵向发展(为进入下一个年级做准备)。

   华德福教育认为,7岁以前,孩子的身心能量主要用于构建其物质身体,这个时期如果智力活动过多会恒久性地影响身体的部分器官。直到7岁后至孩子完全换完乳牙时,身心能量才完全从物质身体中释放出来,用于开展智力活动等其他一些列工作。写到这儿,让我想到了亮亮的体重一直不太理想,不知道跟脾胃不合有没有关系。除去父母的遗传因素(不过您和林老师都不瘦啊,嘿嘿),饭量小的因素(我看亮亮胃口不错,你也很会做菜),不知道是不是和智力活动过多有关呢。亮亮对数学太痴迷了,而数学是一种很纯粹的逻辑思维训练。

 

    快过节了,这几天晚上小区里有人放炮,双双睡得不很踏实,写的时候思路断断续续,也不知道说清楚没有。点一下题吧,如果老师做不好老师的工作,父母也要做好父母的工作,并且要更加深入地做好父母的工作。父母的工作做到家了,孩子会自己解决“师不师”的问题,并在未来漫长的学业、职场中解决其他一系列诸如“领导不领导”甚至“国不国”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