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个人的习惯,当我处于全身心观察感受某种情况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动笔去写点什么的。一是因为腾不出心力去写,二是因为事件还在发展中无法定性。不过双双认生的状况反复迂回了好几个阶段,想想这第一手资料确实可贵,再不写下来可能就真的忘了。我们的生理记忆模式总是记所愿记、忘所愿忘的,如果不趁着这热乎劲儿赶紧写出来,对于我和双双而言这么艰辛的growing
pains估计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选择性遗忘了。
记得我离开那里、回归这里的时候,是五月份的这个举国欢庆的节日,转眼间,又到了十月份的另一个举国欢庆的节日了。不长不短的五个月里,双双对外人的亲疏程度有着螺旋式的起伏变化。
五月份至六月份,恐怖期。
我刚刚接手丫头的时候,她在户外是必须粘在我身上的。我随手放她下地,她会突然说:“害怕!”我问她怕什么,她指着很远的地方一个路人说:“害怕抱双双!”之前究竟发生过什么我不得而知,反正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和双双的认生之旅开始了。不是人生之旅,是认生之旅,呵呵。
六月份至七月份,甜蜜期遭转折。
慢慢地,双双开始相信,外面的路人不会随便抱她;外面的小汽车不会说撞就撞她;外面的栏杆扶手高台小洞,妈妈都允许她随便玩。这个时期的前半段,丫头对户外的感觉有了迅速的放松,不仅愿意自己走路,还迅速和楼下年龄相仿的烦烦成了好朋友。直到某次玩耍时遭遇了转折性事件。
对于成人而言,真是件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事发现场我也没太在意。过程很简单,双双和烦烦在草地上玩的时候,烦烦爸爸突然蹲在双双身边伸出手试图抱她。我当时站在稍远的地方,但是一直注视着她。可她依然无法承受这种突然临近的压迫感,顿时哭了。我立刻把她抱起来安慰,但是事实证明,她对外人的敏感性其实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她迅速把烦烦全家人划入不可接触范围,一见到烦烦的奶奶、妈妈也会害怕地躲开。
第二、为了“帮助”她恢复和好朋友烦烦的关系,家里家外几拨不同的人分别劝说双双不要害怕烦烦爸爸,继续与烦烦一起玩。这些“劝说”不仅没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最后导致了双双把所有的邻居孩子都划入“黑名单”,或者说,她基本否定了邻居周边孩子的这个群体。
我本来认为这是双双的“过敏”反应:对这个小事件的反应也过度敏感了吧?后来我突然想明白了,过度敏感的不是孩子,是大人。孩子选择朋友的好恶标准是她自己的权力,家长碍于自己的喜好向孩子不断施加压力是毫无道理的。或者说,是家长对事件的“过敏”传递给了孩子。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你越想抗拒什么,什么就越会存在;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不需要抗拒。
七月份至八月份,开拓期。
一天到晚吵着出去玩的小丫头变得不愿外出了,她宁可就在家里与妈妈逗留,也不愿意经过那个孩子遍地玩的楼下。因为她害怕邻居会招呼她:“双双,快来,跟XXX一起玩!”“双双,快下地走路!”这些无心的问候语都会成为她玩耍的外在压力。
于是,这个时期的双双呈现出一种特别有趣的状态。不跟熟人玩,只跟完全陌生的孩子玩。我随她的便。只要每天能出去晒会儿太阳,呼吸点相对新鲜的空气,我可以每天用小车推她一站地去雕塑公园;赶上好天儿穿越三个镇区去北京动物园玩。只要不在小区附近这个被她画了“X”的环境里,丫头是如鱼得水,疯跑疯闹,谁也不怕,尤其青睐陌生的大孩子。可只要是经过这个环境(出门时和回家时必然路过)她立刻进入戒备,把我抱得紧紧的。
双双爷爷似乎还是很担心她和烦烦的关系,经常假装无意地问:“今天和烦烦玩儿了么?”丫头听了什么也不回答,但是在八月份的后半个月,她已经完全和烦烦“断交”了。
八月份至九月份,迂回期。
有一次,我跟SRX机构的周老师聊到双双的“只爱陌生人”。她听我说了些孩子的情况,给出了这样两点启示:“1,有些孩子意识清晰程度较高,敏感性也会比较强,因此在交友对象里排斥同龄人、追逐大孩子的现象会更明显;2,孩子的社交敏感期一般会在4岁左右到来,在此之前要求孩子具有高超的社交能力是没必要的。”
如何面对外人是丫头自己的事儿,我能做的,是给她提供各种环境。我联系了小区育婴站的muffins,她让我下午带孩子去她那里玩玩,那个时候她那里大概还有两个2岁左右的孩子。我带双双去了,那里的代老师和她打了招呼就让到一边去了,没有要求她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双双看看里面的活动室:有她喜欢的滑梯、积木、阅读区和涂鸦板,不一会儿就自己玩起来了,玩的时候不时注意我一下在不在旁边。我看她这么放松,觉得很神奇,就和代老师就此问题聊了聊。代老师的观点也如是:“不用劝孩子和别的孩子玩,她看别的孩子玩得好,自然会在一边观察,观察就已经是交往的开始了。”
只去了muffins的育婴站一次,双双就喜欢上了那里,后来我们又去了几次。双双似乎有了些什么变化,但我又说不上来。
九月份至十月份,缓慢回归期。
虽然认生依旧是这个时期的双双的主旋律,但是对我而言,这基本上是个常态了,也就习惯了。与别的孩子相比,她状态忽好忽坏,有时会“认生”;与她自己相比,她就是如此,也没啥奇怪了。
我只是悄悄发现,本来与熟悉的邻居孩子水火不容的双双,居然会:
某一天在喷泉旁边,和邻居的童童、一个陌生的女孩一起爬大石头球,还很有范儿地招呼道:“童童!我在这个球上呢!”
某一天在单元门口,和邻居的童童、嘉嘉一起爬扶手栏杆,但要求我扶着她。玩儿完之后自己走路去的超市,很罕见地没让我抱。
某一天在小区草地上偶遇烦烦,有点想躲到我身后,但是没有动。烦烦递给她一块吃的,双双接受了,并说了“谢谢”。
今天又遇到了烦烦,她愿意和烦烦一起分着吃自己的栗子,离开时还对昔日“可怕的”烦烦爸爸说了“再见”,在我的鼓励下,又多说了一句“国庆节快乐。”烦烦爸爸实在感动。
十月份马上就要到来了,双双的认生何去何从不得而知,我将继续陪伴与观察。对于家里孩子不认生的家长而言,这篇日志实在是篇莫名其妙的冗文。只有那些认生孩子的家长,看过之后会有些同感吧。孩子的恐惧总有孩子的理由,当我确实不了解的时候,我想成人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什么都不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