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另外一棵山楂树

(2010-09-30 21:12:08)
标签:

杂谈

     

另外一棵山楂树 - 一休哥的女朋友 - 来自秋天的一片小叶子 

       对于一位通过读书而成的“山楂迷”,看到张导演把《山楂树之恋》拍成这样,本来,我是有理由失望、甚至愤怒的。观赏电影的那个下午,我没流一滴眼泪,因为当时的我心里被不满塞得满满的。

       让我难受的,不是字幕插入的生硬,而是对“静秋”的观点,以及剧情的选择。不过,琢磨了若干天后,这两个问题我都释怀了。现在的我,反而更期待有机会能再去电影院重新看一遍。

       先说静秋的问题。

       许多读书的人都认为《山楂树之恋》是老三一个人的爱情史。因为相比于老三的无私和纯粹,静秋的爱已经被淹没在她自己的躲闪和纠结之中,难以显现了。我同意这个看法。

      对于本质上的爱情而言,老三的投入是充分而理智的。这是在常人身上很难见到的成熟的爱情。对于更多数的我们而言,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构建自我的机会,直到恋爱的年纪时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因此,在恋爱中我们会难以避免地要求对方的给予,用拥有对方来拼凑自己的自我的完整性。因此,爱得越深,就会要求对方在感情上的回馈越多,只是要求的方式方法各人不尽相同罢了。从没有真正长大的角度而言,这是种幼稚的爱情,然而这就是我们遇到的爱情常态。于是,罕见地,老三的出现给出了一个完整成长之后的“成人”的恋爱表现,这是一个拥有强大自我的人的恋爱表现。因其内心已有足够的爱,因此他不要求静秋为他做任何事,注意,是任何事,他甚至不要求静秋爱他,只要她能相信他爱她就行了。对于老三而言,生活给他的已经足够多了,静秋的出现,是命运对他的额外恩赐,所以他才能爱得奋不顾身不计得失。

      费了这么多键盘说老三对静秋的爱,就是为了反衬静秋对老三的爱是多么苍白。但是我没有任何诋毁静秋的意思,相反,我认为正是静秋这种特殊的人物特点,构成了本书文学上的重要特色。甚至,我很喜欢静秋,像喜欢老三那样喜欢她。因为她的真实。很多人说她对老三的闪烁其辞是种做作,我倒觉得这就是静秋的本色。好比林黛玉如果没了那点小心眼,也就是不是林黛玉了。另一方面,静秋的魅力本不在于她的清纯易碎,而在于她的敏感倔强。老三怜爱她,绝不仅是因为她的容貌与才华,而是她在残酷现实面前的隐忍和坚强。所以,静秋于我而言,是个大气的女子。她虽然不懂爱情的真谛,但却能有危难时刻与爱人一同赴死的理智(理智,不是热情)。静秋所说的“流血流汗不流泪”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深入她骨髓的。当然,你可以说静秋的压抑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产物。不错,确实是。因此,老三爱情中温暖的人文主义与静秋爱情中反人性的别扭正是一对强烈的文学反差。

     除此之外,我想说的,更重要的是:虽然从书中来看,相比之下,静秋简直不能算是在“爱”老三,但是这本书所讲的,是老三的爱情史,更是静秋的忏悔史。老三对自己的好,静秋是在真正长大成人、得到了所谓的社会地位后才回味知晓的。当你明白静秋在三十多年对老三的忏悔中度过时,你在读书中的每一个字,就会多一分怜惜和心酸。

     毋庸置疑的是,张导演心理上很难接受这种不对等的爱情,他希望两人之间能够爱得更加从容坦荡。因此,电影中的静秋在面对老三时,没有了顾及名声的矜持,周冬雨的眼神里也就不需要有挣扎和掩饰,只是一片蔚蓝的纯净笑容。艾米称之为莫名其妙的傻笑,说得有些过分,但我能体会她的感受。并且,静秋也无需再自吞泪水,有泪大可以尽情流淌。

     然后再说说剧情的问题。

     电影受时间限制,不能展现书中所有的剧情,这我能理解。我也并不想批评编剧取舍的不妥。我想说的,是张导演压根儿就没想取。换句话说,他需要展现的不是书里剧情,而是自己的剧情。

     每个读过书的人都能如数家珍,关于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经典剧情太多了。老三和静秋第一次见面时的戏谑,寒春河面上飘着小印花的床单,老三给静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老三悄悄写在纸上的约定,山路上老三使诡计骗来的初吻,核桃堆里那一袋珍贵的冰糖,农民家里老三把香肠让给静秋自己吃咸菜,心急如焚地向静秋解释自己的婚约,默默爬上脚手架看静秋打球,总在静秋最需要的时候送上最需要的东西,还有高护士宿舍中老三为静秋画的素描,老三的弟弟给静秋的那本诗歌集……每个剧情在表现人物和推进情节方面其实都举足轻重。

     知道小说要改编为电影的时候,我还在担心:这么多精彩的剧情,电影时间那么少,怎么能尽可能多地展现出来呢?现在我明白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张导不仅弃用了大部分书中的剧情,反而添加了很多他本人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细节:老三用树枝拉静秋的手,《天大地大》的样板戏,全家糊纸盒的小作坊,玻璃丝金鱼,脸盆扣脸盆的小魔术……实事求是地讲,我觉得这些剧情也着实可爱动人,只是离书本相去甚远了。

     就为了这两个原因,我总觉得不爽。后来过了些时日,有一次在网上看一期访谈节目,访谈的内容我没太在意,但是在节目结束的时候,主持人和窦骁、周冬雨即兴唱了几句苏联歌曲《山楂树》,一旁的张导演居然听着红了眼圈。

     我一下就明白了。

     张导不是对《山楂树之恋》没有诚意,而是太过于有诚意了。他已经把他自己“个人的、历史的”情愫与山楂树的故事融为一体、无法剥离了。这也无可厚非,一个你没有从心底去热爱的东西,你是拍不出它的精神的。只是张导的这棵山楂树与艾米的山楂树相比,味道清淡了些。但也正应了黄颜的那句“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楂树。”

     这么一想,我倒是嘲笑起自己的古板来。没有人强求我必须认同别人心中的山楂树,我又何必强求张导胶片里的山楂树呢?倒是自己,怀揣着这份“执着”,没能静下心好好欣赏电影本身的美。如果最近有时间(似乎没啥时间),还想去电影院好好看一遍。

 

P.S.原本,我是很瞧不起李导利用“王李恋情”给自己的电视剧造势的。但是,现在,放下这份“执着”,我倒是觉得王珞丹身上也许真有股子静秋的倔劲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