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黑了,老公抱着双双在阳台上收衣服。双双夺过爸爸手里的撑衣杆,高高地举向天上,要求把月亮勾下来。
我不由得想起了马克西蒙特重新绘制的经典绘本《公主的月亮》,这个本来很格林兄弟式的故事被西蒙特的淡色水彩勾勒得很有点东方风情了。
幼小的公主想要个月亮,这可愁坏了她年迈的老国王父亲。国王依次宣来皇家总管、宫廷魔法师和皇家学者来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这些王国内顶尖聪明的人才只会向陛下陈述如何办不到这件事情。为了得到月亮,小公主已经病倒了,老国王也差不多了,无奈之下宣来宫廷小丑弹琴解闷。小丑问了一个问题:“您为什么不问问公主殿下想得到什么样的月亮?”老国王一惊,问女儿后得到的答案是:“月亮嘛,金子做的,用我的手指头一挡就看不见了!”于是国王命令匠人轻松打造了一枚金币做的小月亮,穿了根项链挂在了公主脖子上。
小公主这下开心了,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蹦蹦跳跳地去花园玩耍了。老国王却更发愁了,今天混过去了,明天天一黑月亮一出来可怎么办?公主就知道自己的月亮项链是假的了!皇家总管、宫廷魔法师和皇家学者又来出了好多昏招,老国王都无语了。宫廷小丑又问陛下:“要不您再征求一下公主的意见?”公主听到这件事情,哈哈大笑:“天上长出个新月亮有什么稀奇,我的牙掉了一颗也会再长一颗啊!”
成人的世界究竟离孩子的世界有多远?当我们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的时候,想必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们之间令人胆寒的距离。时间的一维性曾经强迫我们必须抛弃孩子的身份,走进成人的世界。当我们命令自己必须成熟的时候,想必也就必须抛弃自己的孩子气。于是,我们长大成人了,却也和孩子的世界隔绝了。但是,究竟是我们的想法,还是孩子的想法,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呢?我想最有意思的就是,我们虽然来自于孩子,但是却无法理解孩子,这是人成长过程中社会属性吸收改造的巨大力量。而同时,我们却因为同样的理由,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我们自然是理解孩子的。
老国王无疑是深爱着小公主的,像所有其他的父母爱自己儿女那样爱着她。他体贴小公主的心情,希望能帮助她完成心愿,但是却总是忘记询问公主本人的看法。国王宁愿和一群不相干的聪明人讨论女儿的愿望,也不愿意亲自和女儿聊聊这件事情;宁愿独自烦恼,也不愿意坦诚地和女儿交谈。
可能这是因为我们身上的责任感太强烈了,所以我们不忍心让孩子承担任何问题,也就无法发现他们特有的睿智。孩子的问题会有孩子的解决方式,这是一种自然效果,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社会效果。而遗憾的是,我们是否常常自以为是地阻止孩子解决问题的冲动呢?
还好有宫廷小丑在,否则成人的世界离孩子的世界会更远,公主得不到月亮,国王也得不到内心的安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