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双十个月开始吐露一些清楚的发音,爸爸、妈妈、yaya(一声,意为爷爷)、nainai(一声,意为奶奶、要吃奶,或者指代妈妈)。而目前已经快12个月了,这些名词她都已经不屑一说,现在她只想、只愿意说一个词:“猫!猫!”
每天早上一睁眼,我都会亲亲她说:“双双早上好啊!”她用手指着门外,回应我道:“猫!”
爷爷早上想带双双出去遛弯,她却腻在我身上抱着我的大腿不放,爷爷遗憾地说道:“那我只有自己出去看小猫了……”双双一把把我推开,扎进爷爷怀里。
真实生活的生动性对于敏感的孩子而言是充满诱惑力的,当他们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时,对于兴趣所致的物体会进行忘我的探究。所以应该说,是孩子的环境本身充实着孩子的大脑资料库,而绝非那些识图卡片。一个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也许从小在玉米地边长大,那么他对“玉米”这两个字的理解是深刻而形象的,他头脑中“玉米”二字附带的链接包括:玉米的形状气味幼苗果实味道吃法玉米秸子的用途等等;而一个只是通过看图识字认识玉米的城市孩子,其头脑中对应的“玉米链接”无疑仅仅是二维的,内容也相对单薄。也许城市孩子可以通过卡片接触到更多的名词和图形,但是这些名词的记忆途径决定了它们的实用性的低下。儿童大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明显的排查现象,即使用效率低下的信息会被自然忘记,为有效信息节省资源。所以认识自然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依然还是把孩子放到自然当中去吧?
双双还小的时候,老公曾经试图向她介绍猫和狗这类喜闻乐见的动物,于是举起猫图和狗图卡片,并在很有限的时间内紧急自编顺口溜道:“小狗叫,汪汪汪,卫生我最脏!小猫叫,喵喵喵,考试打小抄!”我在一旁几近笑喷,但是这样具有写实批判风格的顺口溜实在难以被不具备足够背景知识的小双双所欣赏,她看了几眼猫图,玩儿别的去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双双也没有对猫再产生兴趣,直到她经常遛弯出没的小区里也有一只白猫也开始经常遛弯出没。

这只白猫非常活泼,上窜下跳会爬树,现在还经常在我的汽车前车盖上睡午觉。它在某次散步中与双双偶遇,彻底把双双迷住了。她可以安静地看着白猫玩耍不作声,眼睛不住地上下打量。我想,在双双痴迷的眼神中,也许有对猫咪矫健身姿的羡慕,也许有对猫咪细腻绒毛的向往,也许有对猫咪乖巧优雅的喜爱,也许有对猫咪无拘无束的崇拜,但这些都只是我的视角,其实对于双双而言,猫!新鲜!这样就足够了。作为人类族群中的小动物,双双肯定在猫咪身上找到了值得被吸引的东西。
之后双双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对猫展开了地毯式的全面研究。
首先,在没有特意教授的情况下,迅速学会了“猫”的发音。我个人认为这个发音还是比较难的,过了这段“小猫敏感期”,我觉得可以借着她会说mao的底子教她说laolao了,是不是有点太急了,呵呵。
其次,增加了外出活动的时间,尤其是在遇到白猫的情况下,经常流连往返,追随白猫而去。有时候嫌大人走得慢,追不上白猫,就要求下地跑步去追。可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您似乎连走还没学会呢吧?

最后,在家里一切可能出现猫的地方进行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两个领域:图片和电脑。我们家本身是不养猫的,于是双双开始留心她以前基本上是咬着玩的卡片书,发现猫图后兴奋不已,从此这本卡片书只允许翻到这页,谁动跟谁急啊!

比较有趣的还是双双发现电脑中也有图片的情景。双双指着电脑,激动地向爸爸说道:“猫!猫!”老公不得不退出他心怡的电脑游戏,搜索起猫咪的图片,以享双双饕餮的视觉盛宴。通过电脑看图片,双双可是大开眼界,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种猫啊!经常看得口水都流下来却不自知……

也不知道双双这段“小猫敏感期”能持续多长时间,就让它自然地开始,自然地结束吧。现在,双双经常会举着她的猫图卡片书,得意地向我指出:“妈!妈!猫!猫!妈!猫!……”说一会儿就乱了。看着她那个神气的小样,真没想到才过了这几个月,她就反过来教我识图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很确定地跟她说:“双双,你是个猫迷,鉴定完毕!”对了,不知道英文里有没有cataholic这个单词?
P.S.tips:
在ZH教育机构的沙龙里,我听老师提到了“不当模仿”的概念,其中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孩子过度喜爱小动物而暗示自己也变成动物,于是产生强烈地去模仿动物的冲动。因此老师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六岁以内孩子的家庭避免饲养高级哺乳动物,孩子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观察动物,但应避免过早与动物产生亲人关系的错觉。更神奇的是,当时参加讨论的某位妈妈恍然大悟地提到自己的一个例子:她3岁的儿子从前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后来家中养了一只脾气非常倔强的小狗,即便被孩子爸爸打也不改坏习惯,她儿子现在也学会顶撞爸爸,即便被打也不服从了。
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孩子在人类环境和动物环境之间的选择。当人类的生活充满责任和条框,而动物的生活却是自由而有趣的时候,选择做轻松一些的动物是孩子的本能。
而我们大人有时候又何尝不希望自己是个无忧无虑的动物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