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秀谭感动与动人
(2022-07-08 15:16:26)分类: 不伦谭/不秀谭 |
《中华读书报》是我爱读的报刊,6月16日其刊发的《一生与大学相伴》一文,读来顿觉有一股儒雅之气吸引着我往下读下去。
报上说,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在大学这个知识人的特别社区,他有过安慰,也有过遗憾;有过大成就,有过大承担;而无论身份角色如何变化,他对大学都有着持续的关爱和期待。他于抗战结束之后开始与大学结缘,一直在大学栖居到生命历程的终点。他的大学情结和大学理想,已经影响并仍影响着社会对大学的认知。
读罢上述文字,我记起《湖北日报》5月28日曾发《痛悼!华中师范大学老校长章开沅逝世》悼念文章,同日《新华每日电讯》也发文悼念。我将以上3篇文章综合起来看,发现《湖北日报》载有一件事,《中华读书报》也载有一件事。章先生被很多人誉为“学者型校长”,在人生大舞台上,他的这两件事,也是两个细节,正充分体现他“学者型”和“校长”的作风,为他的一生增光添彩,打动别人,也让我为之感动。
第一个细节,是《湖北日报》所载“学者型”章开沅,先后4次请辞“资深教授”,由此成为中国社科界中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我带头自我革命,希望对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有所推动。”章开沅说。
他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资深教授”的待遇,是自己工资的两倍还不止。享受这样的待遇,让他内心不安,“这不合理,拿得不好意思”,最终请辞资深教授而荣休。
以我看,辞去“院士待遇”,不仅是经济收入的下降,也是学术身份的下降,社会地位的下降,自己面子的下降,这与当下一些人重学术、重头衔、重收入、重面子的流风,是格格不入的。他却要“自我革命”,是不是在世俗上所谓“实”的方面下降、在人格等“虚”的方面上升呢?
仅说学术上,辞去“院士待遇”,章开沅教授感慨地说:“不要盲目地膜拜古人,更不要盲目地迷信和追随洋人。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学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历史是已经划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这是我终身抱持的信念,现在我仍然把它作为对后世的赠言。”可见,辞去“院士待遇”,尽管收入下降了,但在学术、在人格上没有影响,反而是上升的,更令人崇敬。
作为校长,能与教师打成一片,就令人感动,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更令人难忘。他在口述自传里说:“我和他们很容易打成一片,很多学生长期与我书信往还,有的人二十多年以后还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华师历史系。”很多学生在他的提点下成为栋梁之才。学生中不仅在学术领域名家众多,而且政界、商界精英里也不乏其人,足以显示章先生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傲人成就。对此,他十分满足,常说“我欢喜教师这个职业,我欢喜学生,学生也欢喜我,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可见,他辞去“院士待遇”,幸福依然。
第二个细节,是《中华读书报》所载的“校长”自愿被“架空”这件事。章先生在行政工作上能够得心应手,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制度履职用权。“我一直认为,在大学,好校长不如好制度。”所以他注重制定制度,自己更严格遵守制度。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得益于他的“不拘一格用人才”,唯才是用,用而不疑,充分信任。他从不随意发号施令以显示校长的权柄,充分信任副校长和各级下属的工作。章先生曾开玩笑说,华师实际上是“党委领导下的副校长负责制”,他本人得以从各种日常琐屑中解放出来,以主要精力关注宏观的重大、全局性问题,并且可以常下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不至于被各种事情缠困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里。
这让人想到1984年,当时的华中师范学院院长换届。就新院长适合人选,教育部事先组织了民意测验,章先生以公认的学术成就和德操,得票最多,破例由教授直接当选院长。在新中国大学史上,这是罕见的。1985年学院更名华中师范大学,章先生成为第一任“大学校长”。
章先生深知自己的困难和肩上的责任,在就职演说中没有给师生们绘制美丽动人的“蓝图”,只是诚恳地表示:“既然已经站到这个岗位上来了,那就义无反顾,和大家一起来改变目前的状况,然后再谋新的发展。……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章先生没有让师生失望。他治理学校,在办学思路上较之前有实质性调整。
说了“前因”,再看“后果”。章先生在校政上卓有成效的开拓,与其说来自他的奇想,不如说来自他善于学习的习惯。当校长之后,他“猛补”管理学,学习如何做事业规划,如何在人与事上做判断,如何在工作中“争取主动”、登高望远。这种看似“架空”的领导方法,我以为实质上是“无为而治”、开放办学、简政放权,不仅令人感动,而且“动人”:“副校长负责制”,调动了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的积极性,使自己由“放手”到“放心”。
华师,是教育界的“母机”。在国人“宁为鸡头,勿为牛尾”的观念中,章开沅这位“鸡头”,以开风气之先的两个细节,是否给人以启迪,进而“后启来者”呢?其他各行各业,诸如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可否仿而效之?抓大放小,抓住大事,小事不马虎;抓住宏观,不轻视微观;抓住全局性,不忘局部。
“学者型校长” 的一生,是令人崇敬的一生,是令人感动的一生。“感动”在我,可能只一人;“感动”在“他”,可感动一群人。“感动”不可仅止于“感”,关键在“动”,变“感动”为“动人”,让多数人为之打动而行动,学之、仿之,让名人产生应有的“名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