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全利
徐全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5
  • 关注人气:2,0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秀谭喜厌交织的“夜读”

(2022-05-30 17:01:07)
分类: 不伦谭/不秀谭

喜厌交织的“夜读”

                           (一)

 

    我曾写过《我爱“夜读”》,从小就喜欢晚上读书,那时扑在书本上,有时通宵达旦。

  如今老了,线下“夜读”眼睛吃力,于是将“读书”转向“读屏”,喜欢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的线上《夜读》栏目,不光在手机上字形可以放大,便于阅读,而且可随时随地读,不受时空限制。一些内容好的文章,还给人以许多启迪。

    于是读着,思考着,也学着它们的样子,尝试着弄点“小摆设”,向它们投去。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人民日报》,还是新华社,或央视新闻,这些家的“夜读”,统统“关”了门,进不去。《人民日报》告知了邮箱,但一投两投三投,都投不进。也许是邮箱垃圾没有及时清理的缘故,明明告知的邮箱,却成了垃圾邮箱。像这样告知邮箱,需有专人每天清理,否则反不如不告知,让人白白浪费时间!

 

                                   (二)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读着读着有点厌倦了。不是稿件投不进而厌倦,也不是内容不佳而厌倦,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伴着阅读量的增多,发现总有一个不变的规律,总是绕不开,即不管是《人民日报》,还是新华社或是央视新闻,每天的《夜读》文章,内文都分块标出“12345”,天天如此,篇篇如此,一个格式一个模式,看多了,也就乏味了。

   这种千篇一律的格式模式,是谁定的?是你学我,还是我学你?大家怎么这样不约而同?是相互参照,甚至一呼百应?

    不管是《人民日报》,还是新华社、央视新闻,都是中央级大报大媒体,其所刊发的文章都具有权威性、理论性、指导性。而这种近乎“千人一面”的格式,甚至程式化的文风,恐怕不是正能量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三)

 

    再美的画,看多了眼睛也会审美疲劳;再美的食物,吃多了嘴巴也会如同嚼蜡。同样,一种程式格式的文章,读多了也会生厌。

    三大媒体都开设“夜读”,未必是栏目相同就同一个模式。我随后查找到公众号《半月谈》试试,栏目变成了“品读”,但模式仍然一样,这让我有些厌倦了。

  “文章千古事”,传承至今,仍然“文无定法”。我读书几十年,从未见过家家(几家媒体)、天天、篇篇都如出一辙的模式。我也看到了《老事旧人》、《每晚一卷书》、《十点读书》等等栏目,但文章格式都在几家大媒体的“指导”下,小巫效大巫。

 

                                  (四)

 

    从猴子进化到人,或者从有人类文明开始到现在,我们记得“结绳记事”的远古时代。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人类通过这么几千年、上万年、几万年的总结,渐渐走向了富裕,于是“富而思文”。尽管不是老子的道,韩非子的法,但人人都可读读写写,模仿着“样板文”,“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然,很多人或许厌倦了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固定程式的工作或者生活,想着去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子。所以,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

 

                                 (五)

 

    我这篇小文,就是学着几家大媒体,一两千字的短文,也标出“一二三四五”,分块而写。

    也许,这种写法,就是“夜读”的风格。但风格主要在内容,不在形式。

    不过,这些序号是我临时添加的。既然可以临时添加,就可以临时去掉。加上也好,去掉也好,都无关宏旨。如若不信,请将“一二三四五”拿掉,文意一点也没有变化。我们过去读书,不就是这样没有注明“一二三四五”的吗?

    既然有或没有标记,文意都是一样的,我们为啥硬要将一篇文章分成几块标注出“12345”呢,是担心读者难以理解文意吗?

    千篇一律的模式不可取!

        (原载2021610日“山谷梅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