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看今朝
人生在世,谁都少不了衣食住行。要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变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里别的不说,仅就“住”而言,几十年光景,人事更迭,世事沧桑,一代胜似一代。
刚参加工作时,是上世界70年代中后期,那时我在教育界,又是“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吃饱”,单位分的房子,不叫“住房”,仅仅是“斗室”,小桌小椅一张床,称为“寝室”。
上世纪80年代初,改行从事行政工作,在小县城,一日三餐吃食堂,进出仅我一人,分了个10平米的房子。那时爱写杂文,取了一个笔名叫“石平斋”,谐音“时评斋”,算是有了可称为“宿舍”的住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这个家中老大,在住房上可谓“开风气之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县城调入地委行署,单位分配住房,我住的是50多平米的小“三室一厅”。有客人来了,可摆酒席,也可安排住宿,弟妹们十分羡慕。
不久,承蒙单位关照,让我搬到照顾式的“独生子女楼”,比原来的小“三室一厅”稍大,又方便了一些。不仅可接待“来客”,还可“请客”吃饭,而且还可开展小娱乐。那时,我就感到“安居乐业”,特别是我写杂文,正是我的高产期。大约有5年,每年几乎发表杂文近260篇。这种“照顾式”住房,令许多人羡慕。
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建新房,面积比较大,我又占一席之地。几家大单位都住一块,热闹非凡。房子建在山坡上,比较防潮,我住在一层,还搭建了“鸡棚”,养它几只鸡。家里还装了电话,那时家有电话还是挺少的。不久,遇上“房改”,仅仅交了万把元,房子就归自己使用。
上世纪90年代末,单位组织几户人家“集资建房”。按“论资排辈”,我也在内。这次,建的是“复式楼”,四室两厅两厕,还有车库。由于房子的空间大,而且还建起了“浴室”,同时“复式”之间,互不干扰,睡觉较安静。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引得外人赞叹,弟妹们更是夸赞不已。
进入21世纪初,我调入新单位,又逢“集资建房”。我在“领导成员”系列,都安排在一楼,既相当于两层楼,又有庭院,可养花种草或种菜,弟妹们又啧啧称赞。此后不久“清房”,既显廉洁,又公私分明,该补交的款项都补,并办理房产证,房子真正归自己,成了个人不动产。
转眼之间,我已退休。到如今,己退休多年,再看弟妹们的住房,单位房、公务员房、拆迁房、自建房都有,特别是自建房,一般一套三层楼,几百平米,精装修,他们已后来居上,我则自愧不如,甘居下游。
时间,是见证价值的最好载体,而人们对建筑的价值追求也未曾改变,时间总能留住建筑独有的魅力。
如今的住房,正如建筑大师黑川纪章所说,“好的住宅不仅是一砖一瓦的组合,更包括阳光、绿植、生活,是一场温柔的探索,也是无数次美妙的触碰,从时针滴答转上一圈,到光与清风,应该是与自然共生的住宅。”
当下时兴住墅院,舅弟家住城中村,房子如同建在公园,它承载着传统人居智慧及审美意趣。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门阔院、大气景墙、匠造私享园林,作为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不仅仅是植物花草,更多的是一场生活与自然的和著。居于此,既有归于生活的尊尚与繁华,也有专注内心的安逸与闲适。
古人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其说文人雅士兼爱山水美景,倒不如说世人皆爱那世外桃源。当每天唤醒你的不再是汽车的鸣笛声,而是小鸟清脆的鸣啼;当每天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满目的钢筋水泥,而是自然森意;当每天呼吸的不再是污浊的浮尘,而是清新纯净的空气……当人生渐入佳境,曾经的美好也被一一唤醒,温暖、美景、阳光、自由、舒适、健康……一处公园城市中的家,一席诗意栖居,足以安放生活的梦想。
世间的事,往往是前进的,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流水前波让后波”,一代更比一代强!
(原载2021年5月16日“山谷梅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