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周谭   钝感的“力”

(2010-08-21 07:39:15)
标签:

徐全利杂文集(十三)

不周谭

分类: 不周谭/不夜谭

               钝感的“力”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的发明,源于杂文集《钝感力》。按照他自己的解释,“钝感力”可以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旨在告诫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修炼“钝感力”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在中文里,“钝感力”这个词不常见,只听说在科技领域有“钝感剂”、“钝感机理”等说法。这可能是“钝感”与“敏感”意思相对,词性相同,两者互为反义词,因而不被人喜欢。尤其是钝感作为人的动作活动反应慢度的标尺,用来描述人活动速率的时候,钝感系数越高则对外部反应越迟钝,同时其敏感度也会越低,于是总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顺着渡边淳一的思路,以我揣摩,其实“钝感力”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力”。

 

    持久的内力。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相对“钝感”而言,过于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对遭遇反应迟缓一些,那就不会烦恼,不会气馁,形成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内在力量。反之,如果稍遇不顺就产生厌恶,甚至无法原谅对方,那就无论干什么都无法持续下去。可见“钝感力”具有接受对方的宽大心胸,能保持开朗放松心态,使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

 

    坚毅的耐力。“钝感力”不等于迟钝,而是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它通过理智的“酵母”,可以转化为对困遇的一种耐力。耐力具有韧性,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和耐力;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灰心,不丧气,不放弃,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坚毅的耐力,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

 

    抗外的能力。钝感力听上去会给人以消极的感觉,但它像至柔的水也有抵抗外力侵扰,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各行各业都有一个个不同的生态圈,在这生态圈中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汰也是常态。那貌似“迟钝”的顽强意志,能使人突破重重障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得主利根川进博士曾说:“我带有某种迟钝,只能依稀看到对大家来说显而易见的东西。”正是这种“迟钝”,恰恰能够使他摆脱世间常识的羁绊,出人意料地取得“世界性的发现”。

 

    生存的伟力。在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钝感力”进入人际关系领域,是彼此和谐相处,得以生存的伟力。从“适者生存”的角度来看,钝感是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一个人如果发展顺利,周围掌声不断,才华或许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如果风向一旦发生改变,便难以调整心态,从打击中恢复的时间太漫长,便失去再出发的机会。所以有人说,在这个聪明人过剩的时代,聪明不再是稀罕物,没有多少人喜欢那些“聪明成精”的家伙,而那些看起来笨笨的、钝钝的、善善的、憨憨的人,则成了这个精明时代的“宝贝”。拥有这样一个领导、同事、朋友及至爱的人,会让许多人都感到心里踏实。

 

    内在的持力。如果说敏感力是一种外在的洞察力,那么钝感力则是一种内在的坚持力。以接受对方的宽大心胸,保持旺盛的斗志对应时代的变化,坚持力是一种更持久的耐力与爆发力。我们要学习的“钝感力”,就是这种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是应对困难的一种内在坚持力。一个人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退出历史舞台。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就说:对于近在眼前的事情必须迟钝一点,不要总把支持率的起伏挂在心上。首相不应凡事在意,钝感力十分重要。

 

    韧性的弹力。社会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维系的。一个人不管头脑多么聪明,学习多么优秀,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就无法享受愉快而有意义的人生。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弹性,而钝感力正具有韧性的弹力。当受到领导批评,或朋友之间有小隙,还有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如果不是郁郁寡欢,而是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那就能保持弹性,稳慎地对应时代的变化。

 

    若愚的智力。“钝感”相对敏感而言,更像一种生存智慧。 “钝感力”的过人之处,是若愚的大智力。这种若愚的智力看似笨笨的,可是“笨”得恰到好处,“笨”得惹人喜爱,“笨”得甚至可以牢牢抓住那些“聪明人”的心,让他们甘于为“笨笨的”人工作。这种“以笨制胜”,是真正的大智慧。

 

    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反应机敏、左右逢源,的确是令人钦佩的,但因此而事事主动出击,处处斤斤计较,往往会失之于油滑世故,倒不如丢弃“敏感”,培养“钝感”,多一些“钝感力”——老实力、律己力、可靠力、生命力。

 

                             (载2011年9月26日《甘肃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