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全利
徐全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5
  • 关注人气:2,0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夜谭闲侃“恐夫子”

(2010-05-09 08:03:18)
标签:

徐全利杂文集(十四)

不夜谭

分类: 不周谭/不夜谭

            闲侃“恐夫子”

 

    几个朋友闲侃,从孔夫子说到“恐家症”,进而论及了“恐夫子”。

 

    孔夫子谐音“恐夫子”,确有“恐家症”的因素。他3岁丧父,孤儿寡母,家境贫寒。至18岁,其母故;19岁,即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但婚姻不幸 ,那亓家女儿绝非善人,嫁给孔子这个穷光蛋也非本意,一见孔子咬文嚼字,便气不打一处来,成天骂骂咧咧,把孔子骂得狗血喷头灰溜溜的。孔子实在没有办法,就厚着脸皮托人谋了一个管粮库的小官职,吃上了官粮,日子尚能凑合着过。可婚后第三年儿子小鲤降生,又入不敷出了。孔子眼看着夫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每日不骂上两句窝囊废就不睡觉,因而心灰意懒,认为当官没有意思,回家看夫人的脸色更没有意思,于是决定带领几个弟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后回到家里,妻子丌官氏更是埋怨不已。孔子十分难过,想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却未能成功,渴望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却摊上丌官氏这个唠唠叨叨的妻子,使得他就像“丧家犬”似的长期奔走在外,真是一个活脱脱的患有“恐家症”的“恐夫子”形象。

 

    “恐夫子”无能、落魄、好笑吗?我以为“恐夫子”大约有两类:对某些知识分子而言,也许是“文弱书生”具有软弱性,又与外界接触较少,因而遇事常常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胆小如鼠,经不起“恐吓”,更惮于“恐怖”,即便是在家里,也一“恐”就“慌”、一“恐”就“惧”、一“恐”就“怕”,于是由“恐家症”扩展为“恐夫子”。对更多的“恐夫子”而言,则是深怀敬畏之心,责任心强烈,唯恐失职失责,如周恩来当年规划三峡工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或唯恐失误乃至犯罪。这都并非是无能的表现,也并不狼狈可笑,而是一种敬业精神。

 

    勿庸置疑,具有软弱性而过“恐”的人,尽管有其谨慎、谦恭、没有大男子主义等可贵的一面,但因成天诚惶诚恐,就难以敢闯敢干,有时甚至一味退让、退缩,难成大事。至于那些以操守为本,以事业为重的人,认为品性是人的生命线,责任重于泰山,因而对名、权、利视若浮云,对事业则唯恐没有尽责,这种“恐夫子”无疑是可歌可赞的。他们一心扑在工作上,难以顾家,对家庭怀着亏歉感,因此即便有所谓“怕老婆”之讥,也无损其良好的形象。曾有人说胡适先生是著名的收藏家,可他自称收藏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是自己真正的爱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胡适何以对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情有独钟?

 

    上世纪40年代末,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在课堂上对北大学生发表过一番“怕老婆”的“宏论”:“一个国家,怕老婆的故事多,则容易民主;反之则否。德国文学极少怕老婆的故事,故不易民主;中国怕老婆的故事特多,故将来必能民主。”胡适不仅收藏了许多国家“怕老婆”的故事,而且还通过对各国“怕老婆”的故事进行认真收集、整理、比较、研究,别出心裁地总结出了男人们真正“怕老婆”的一个新“三从四得(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这真是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被世人传为佳话。

 

    胡适当年的这番话在报端披露后,聂绀弩先生专门写了一篇《论怕老婆》的文章反驳他。找出重读,却见聂绀弩开列了“有以敬爱老婆为怕老婆的”,“有以失掉眠花宿柳、偷情纳宠的‘自由’为怕老婆的”,“有以不屑与老婆计较为怕老婆的”三种。尽管所写的是反驳文章,可也没有否定“恐夫子”们的存在。至于“恐夫子”是否有利于推进民主进程,姑且不论,而有“恐”感似比“有恃无恐”来得可靠。君不见有的人把老婆当作“下饭菜”,有的人沾花惹草“色胆包天”,有的人见利忘义胆大妄为,有的人贪赃枉法铤而走险……何也?乃“人无廉耻,百事可为”,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无法无天之故也。

 

    俗话说“一个箩筐四个管”,“管”就是监督,就是关心,就是爱护,就是扶正祛邪。在这种机制下,“恐夫子”严于律己,恪尽职守,防微杜渐,这有什么不好呢?

 

              (载2010年 57《半岛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