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科处理楼脆脆事件看大企业的“危机公关”
新闻背景
今年6月27日,上海闵行区由上海梅都房地产公司开发的莲花河畔景苑一栋13层倒下,死亡工人一名;
7月31闵行区政府31日晚间表示,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督促下,开发商当日出台未倒覆楼房后续处理的操作方案,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将作为第三方托管未倒覆楼房的后续建设。
根据31日出台的《关于未倒覆楼预售合同后续履行的框架性方案操作细则》,购房人可选择三种后续解决方案。
万科公司在其通告中表示,应梅都公司邀请,万科公司作为第三方托管莲花河畔景苑楼盘建设,并“将组建得力团队,以最大的努力和技术投入来确保莲花河畔景苑的后续建设”,确保在2010年5月31日前按预售合同约定交付符合质量标准的房屋。
万科成为上海倒楼事件的最大受益人
本来,倒楼事件与其毫无关联,是很多同行暗地庆幸的事。而万科却作为开发商的受托方,浮出水面。此举于万科至少有以下好处:
1、及时安扶了业主,避免事态的扩展,并就向社会表明其担当了额外的社会责任,大大提升了其公众形象;
2、为闵行区政府排忧解难,将与上海政府部门的关系处理得更为融洽。若无万科或其它公司挺身而出,该楼盘的业主肯定去找政府,政府有义务为百姓分忧。
其实,万科在解决该问题上并没有实际投入,但其收获的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品牌美誉度的提升。这不仅令人想起了“捐款门”:
王石在举世震惊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不适适宜地表示“公司要求万科的员工只捐十元”,令万科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万科不得为此开出了一亿元的灾后重建支票,并就此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同是重大新闻事件,处理方式不同,所花代价不同,却有完全不同的处理结果。而万科在对此事件的处理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万科正在从伟大走向卓越。
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从万科处理倒楼事件和捐款门两事件中给我们如下启示:
1、与本行业有关的新闻大事件,行业龙头企业均可“有所为”,且“大有可为”;
2、与本行业有关的大事件,均要认真研究,慎重处理,善于处理,及时处理,避免出现“捐款门”类的处理方式;
3、大企业其实也是很脆弱的,一个小的细节有时会被打得疲于应付,甚至可能会被置于死地,如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使整个乳制品行业受到重创,三鹿公司也从此破产。所以说,做百年企业难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