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贷存比“存废”论

(2012-08-14 09:15:03)
标签:

贷存比

财经

分类: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

贷存比“存废”论 

 

人民政协网 www.rmzxb.com.cn        日期:2012-08-14 00:18          
http://epaper.rmzxb.com.cn/pic/boards_mini.gif查看评论
 
 
 
鲁政委
 
 
http://epaper.rmzxb.com.cn/2012/20120814/W020120814010914432968.jpg
  曾在我国金融改革过程中起到重大历史作用的贷存比,世易时移,而今已日渐成为宏观调控政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掣肘因素,走到了必须考虑废止的关键历史时刻了。
  存在必要性的再审视
  贷存比指标的问题,不仅在于其客观上已造成上述扭曲,更为重要的是,该指标继续存在的意义在当下已含糊不清。监管,不仅仅是要“严管”,更重要的是得“有效监管”。所谓“有效”,笔者认为至少应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目的清楚,二是手段合适,三是执行能到位。而贷存比目前在这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疑问。
  从监管目的来说,很多人把贷存比当成一个流动性监管指标。如果这样,那么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一指标在过去资金来源单一的情况下无疑是有效的,但随着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其效力已然不再。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不少金融机构在流动性冲击下风雨飘摇,巴塞尔委员会由此对流动性风险空前关注,并首次全新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大指标。这两大指标均以资金来源和运用都最为丰富的成熟金融市场为蓝本设计,指标设计全面和细致,其风险监管能力足以涵盖各类相对初级的金融市场和银行资产负债表。我国政府决定,自2013年起,我国银行业将开始实施巴塞尔协议III,并将于2016年全面达标。由此,在明年巴塞尔协议III两大流动性监管指标行将就位的情况下,更为粗放的贷存比是否还需继续存在就有必要认真权衡取舍了。
  也有人将贷存比作为对信贷规模的调控指标。果真如此,其存在的必要性就更为可疑。其一,从性质上说,信贷规模更应属于货币政策的调控范畴,而且目前货币当局早已有窗口指导、动态差别准备金率、利率等对信贷行之有效的直接和间接调控工具,此时,如果银行业监管部门也掌握一个直指信贷规模的监管指标,则货币政策管理者和银行业监管者如何保持行为的协调一致,就成了一个问题。其二,如果说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就是社会融资总量的话,那么,基于我国目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中绝大部分的现实情况,一个不可调整的贷存比实际上会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形成严重梗阻。观察今年以来的月度信贷增量,两个贷款增量最多的月份(3月和6月)恰恰也同是存款增量最多的月份,就清楚显示了贷存比对货币政策传导功能的阻滞。
  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由于贷存比指标的存在,已经使得银行的存款在月末和季末时点相对平常时点出现了显著波动,并由此造成了货币政策据以操作的关键观测指标和中介目标超储率和M2的剧烈波动和失真,干扰了货币政策操作。为了能够尽可能减少这种干扰,监管部门将此前只需季末达标的存贷比调整为月末、旬度,最终甚至要求日均达标。频率已被推到不能再高的程度,但迄今为止,贷存比所造成的扰动却依旧。由此清楚折射出在现实中其执行已很难到达理想效果。
  存与废可借鉴他国经验
  贷存比所造成的扭曲,已被人们普遍观察到。但是,对于其未来之存废,却依然存在争议。仔细梳理,发现坚持不应立即废除的人,其理由本质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贷存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的,不能轻言废除。
  是的,对于入了法的内容,调整应该慎重,必须遵循法律程序。但是,慎重,不等于墨守;遵循程序,就意味着在2013年即将实施巴塞尔协议III之际,金融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从现在开始就应敦请全国人大对贷存比相关条款进行研究和讨论。
  如果仅仅因为其是法律规定,就即便发现了问题也不提请修正,那么,最终恐怕会重蹈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Q条例”修订迟缓造成金融机构大量倒闭的覆辙。
  “Q条例”是美国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规定美联储的会员银行不得为活期存款付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定上限,其初衷是为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其在颁布之初,的确为美国经济和银行业复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随着上世纪60年代通胀的持续走高,资金四处寻找高收益回报,在美国银行业当时分业经营的状态下,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他们给予资金的回报率不受法律限制,由此造成银行存款的大量外流,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由此岌岌可危。
  作为对这种压力的被动反应,在数度提高存款利率上限水平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美国国会最终在1980年废除了“Q条例”,全面放开了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但是,受制于此前“Q条例”负面影响,此时的存款机构流动性严重短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后便一窝蜂地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招徕存款。资金来源的成本继续攀升,但其很多贷款却是此前比照“Q条例”管制下的资金成本所投放的低收益率贷款,高息揽储最终导致以长期贷款为主的金融机构(储贷机构)收益无法完全覆盖成本,终于在1985-1990年间造成了金融机构的大量倒闭,这就是著名的“储贷机构危机”。
  “储贷机构危机”的最重要教训就是:不合时宜的法律规定造成金融机构对存款的非理性定价,为后来的大量倒闭埋下了伏笔。而眼下,已不合时宜的贷存比,倘若继续存在下去,很难说就不会给利率市场化推进中的银行业埋下风险隐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