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潮又来了
记者:杨舒
2009年12月7日
躲在贸易、FDI、股市、贷款甚至地下钱庄等羊皮保护伞下,热钱一直频繁出入中国。如今,虽然保护伞仍在,但多年的贪婪套利行为已让其肥硕的身躯暴露无遗——
国际商报记者 杨舒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了1410亿美元,其中当季外贸顺差与利用外资量仅为600亿美元,800亿美元的巨大差额,被普遍认为是境外热钱的涌入。同时,9月份我国新增外汇占款超过4000亿元,10月份也达到2200亿元,远超过月均1000多亿元的增长规模。这些“无法解释”的数据后面,处处都闪动着热钱的身影。热钱此番劳师动众,所欲何为?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今年以来出现的热钱大举流向新兴经济体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赌人民币升值预期;二因新兴经济体在此轮金融危机中比西方发达国家恢复得更快;三为新兴经济体目前高于西方国家的利率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今年9月,中国短期资本流入曾接近全球金融危机前最高点,出现的对通胀的预期、房地产价格过快的增长、资产泡沫和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升温的现象,都是“热钱在逐步显现他的威力”。
对策:针对性还不强
其实,国际市场资本流动乃常事,各国应对手段也各有所长。但鲁政委认为,防止热钱进入,过去我国过于关注通过海关关口的进入模式,忽视了国内居民在本外币账户之间的资金调换。
数据显示,从2000年迄今,通过侨汇流入境内的外汇急速增加。外汇局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显示,
2000年~2008年,经常项下其他部门的经常转移数字逐年递增,从最初的67亿美元不断攀升至去年的525亿美元,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应该是热钱。这也是此次热钱大规模东下之时,11月底国家外汇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结售汇业务管理的通知》的背景。
但对于这个《通知》实施效果的预测,鲁政委和丁志杰都十分谨慎。鲁政委认为,《通知》的针对性还是不强;丁志杰也表示,《通知》只是堵住了热钱进入的一个渠道,遏制热钱流动效果还要看日后执行,“此时的公布,更多还是表达政府对资金流动的关注和发出未来有可能会采取措施的信号,以对市场产生警示和震慑力。”
鲁政委指出,目前外币贷款快速增长,按规定,外币贷款本是不可结汇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却一直没有明确有效的管理办法,如何判断所结汇外币是否是外币贷款所得也成为难题,很容易出现个人乃至企业进行外币贷款,然后结汇、再贷款的恶性循环。而这一行为的直接表现就是外币贷款和外币占款同时快速增长,进而造成热钱流入市场上美元应该增多,却因外币贷款需求的同时加大而令市场上美元存量紧缩的反现象。外币紧缩,银行就会被迫提高外币的存款利率,“本来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就已然存在,此举无疑于将热钱觊觎的蛋糕变得更大,适得其反。越想阻止外币热钱的流入,却让银行市场间外币存量越紧,越紧利率越高,吸引越多的热钱流入。”
鲁政委说,此前为了防止热钱进入,我国还曾经采取过控制外债指标的办法,“这样就必然要控制商业银行的外币周转头寸。但是对商业银行来说,相比在货币市场投资,贷款显然收益率更高,所以即使有所控制,银行还是会尽力将仅有的外债指标省下来用作贷款,而这一行为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货币市场流动性周转不足,结果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而更大,外币利率更高。”
建议:多手段严控严打
根据目前情况,鲁政委建议,政府应考虑限制外币贷款、防止资产泡沫的出现并在适时情况下实行弹性汇率。
“与其限制外债指标,不如限制外币贷款,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鲁政委强调,严控外币贷款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限制贷款额度;二是严格进行接近贷款真实背景的审查。
防止资产泡沫也不失为另一个避险的良方。有进必有出,当热钱大规模退出时,已开工项目难免会受到影响,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迪拜事件就是一个鲜活的实例。“资产发生暴跌,前期充足资本和良好市场预期吸引到的本国资本的大规模投入就会因热钱的流出而马上陷入无法收回的境地,生产停滞,资金套牢。”鲁政委表示,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来控制资产泡沫。“即使不加息,在中国利用税费的手段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力度一定要注意,因为税费可能会把资产价格打下来,造成资产价格的暴跌,这显然也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所以尽管有效,还要注意使用平稳。”
鲁政委和丁志杰也都赞同在适当的时机实行弹性汇率机制。鲁政委表示,如果有一天我国汇率能真正走向自由状态,就不必再长期担心热钱进出的问题了。“而对于出口企业来讲,实行弹性汇率其实要比出口退税对企业的帮助还大。”
相较之下,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的建议则比较稳健。他认为,万变不离其宗,贸易通道是热钱进入的主要渠道,所以今后要从此入手。比如严查贸易的真实性;对外贸企业结售汇数量进行核查,确定其突然上升是因贸易的真正增长还是已经成为热钱通道。“一旦查出问题,就要严办。”
提醒:警惕美国加息
这一波热钱来袭究竟何时才能落幕?鲁政委认为,主要取决于美联储何时加息。但他强调,决策者一定要高度重视美元进入加息过程之后,我国可能受到的冲击,
鲁政委指出,金融危机后,外需外贸的疲软曾让很多国家特别是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一直盼望着美国情况尽快好转以带动全球经济复苏,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美国经济复苏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却是一场浩劫。“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历史上新兴市场的货币危机基本都处在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当中,这一规律已被数次验证。”
他说,一般美国国内遇到大的经济问题后,采取的政策都是双低——低利率、低汇率,很多人就会趁此机会借贷美元。但一旦美联储加息,美元升值,热钱退出,不仅是资本市场受到影响,整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也难逃一劫。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货币后备风险快速积聚的令人担忧的状态。由于现在几乎全球新兴市场基本本币都有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国际资本在大量涌入本国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经济主体又对外资有需求,因为一旦今后本币升值的预期实现,那么用本币购买外汇就会赚取一个利率差。这可归结为两个廉价——美元利率廉价和本币相比汇率廉价。”鲁政委称,这两个廉价会造成经济主体过度借用美元,后果就是收入是本币,负债是外币。今后一旦美联储加息,美元开始掉头升值,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就会同时面临债务成本急剧攀升的局面,利率和汇率的优势都将不复存在。对出口企业来讲,债务成本的攀升,带来的就是偿债的危机,而对整个国家来讲,这就是货币的风险。
“热钱”两问
问题一:热钱扎堆儿香港,意指内地?
11月的外汇占款数据尚未公布,此番热钱大规模涌入尚无数据支持。目前最常用来佐证热钱已然来到门口的依据就是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公开表示的:从去年至今共有逾5000亿港元热钱流入香港,其规模是“前所未见、闻所未闻”。舆论认为,香港已成为热钱进军大陆的跳板。
但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热钱流入香港,确有背靠大陆这个在危机中经济回升速度最快的国家原因,但香港自身作为一个自由港口,完全对资本进出不设限的做法及长期以来实施的汇率与美元绑定的机制,也是热钱此次大举流入不可忽视的因素所在。赵庆明还认为,5000亿港元本身“也不是什么大数目”。
赵庆明说,贸易、FDI、相关外债、个人单方面转移即侨汇和地下钱庄是迄今为止热钱流入中国大陆的几大通道,其中尤属贸易通道热钱进入量最为庞大。“热钱完全可以从中美、中欧等贸易通道直接进入,完全没有再取道香港的必要。”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不进入大陆,热钱在香港其实也可以达到同样套利的效果,如投资在香港上市的大陆公司股票、相关衍生品以及通过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等。
问题二:压力下,人民币何去何从?
热钱进入,在客观上又给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势力再加砝码。摩根大通、中金公司、德意志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机构近期都预计明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可达3%~5%。但受访专家认为,无论最后结果如何,现在都不是人民币选择升值的最佳时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维持人民币汇率不变已在危机中被证明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行为,而未来人民币继续完成形成机制也是必经之路,但现在并不是人民币选择升值的好时机。被迫升值可能会出现升值过度、过快升值,进而令汇率调整最终偏离经济发展的需要,既不利于危机后经济的进一步调整,也会使本就疲软不堪的外贸雪上加霜。他建议,还是等待日后一个更为宽松环境的出现再选择升值更为理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