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思进
陈思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449,109
  • 关注人气:63,5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源超限战》连载34:今昔国际石油“七姐妹”(三)

(2022-09-09 19:29:15)
标签: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商战

杂谈

分类: 大国粮食

(思进注:近日,因俄乌冲突,能源问题几乎每天刷屏,各类分析更是众说纷纭,注意到有些分析是事实的陈述、逻辑自洽;不过,好些判断则可能失之偏颇。恰好在近10年前由我策划,和庞忠甲先生合著的《能源超限战》(2016年06月01日出版)分析了能源问题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结论点出:“人与动物的差别不在于对工具的利用,更在于对能源的利用。一直以来,能源危机之说虚虚实实。石油和矿物燃料告罄有日,而新能源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却使得当代能源危机成为一个伪命题”……现在看来毫不过时,那就从07月06日开始,特选摘其中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石油巨头,叱咤风云:石油大鳄是怎样炼成的?

(接上)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前后,中东产油国共同斗争,迫使各国石油公司普遍接受委内瑞拉的“五五分成”原则。原先石油公司的利润,大体上产油国政府与公司是“三七开”,产油国得到30%,改为“五五分成”后,产油国可以拿到50%的利润。1969年,利比亚发生革命后,迫使在利比亚的23家外国公司先后都接受了条件,即标价提高每桶50美分,税率提高5%,政府同公司的利润分成改为5545。

最后原油标价提高 了,税率提高了,“七姐妹”在各产油国的控制地位被动摇,它们控制石油价格的特权也被逐步剥夺。

第二轮大冲击:国有化。这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欧佩克国家采取了一步走(接管)和分步走(参股)两种方式。

1968年12月阿尔及利亚首先发难;利比亚随即跟进。1972 年10月5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大臣亚马尼率领海湾国家石油部长同相关石油公司在纽约签订参股总协议。总协议规定,从1973年1月1日起,各产油国在相关石油公司中参股25%,稳定5年;1979-1982年,每年增加参股5%,1983年增加6%,达到51%(标志着产油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保持到租借权期满(约1990-2000年)。

事实上,各国都加快了进度。科威特首先提前到1974年1月1日参股60%,1975年取得科威特石油公司 100%的股权。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伊朗、伊拉克和委内瑞拉如法跟进。这样,到1976年初,欧佩克成员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

国有化对“七姐妹”的打击十分沉重。

首先,几十年来高额利润来源的基础——租借权合同这种殖民主义性质的控制权从此消失。

第二,“七姐妹”的上游资产大部损失。除了在美国、加拿大等地不受影响外,凡在发展中国家的上游资产——巨大的油气储量、高产量的油田、管道、储油设施、自用炼油厂、码头, 几乎统统被东道国收回。

第三,一批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上舞台,进入世界石油市场。“七姐妹”在世界石油工业中“一统天下”,肆无忌惮地掠夺产油国的资源的特权不复存在。

第四,“七姐妹”之间由于拥有租让权、股权而形成的“血缘性”的关系破灭了,它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为以竞争为主的关系,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巨无霸”。

第五,“七姐妹”同产油国的关系,不再是带有宗主国色彩的主导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产量分成合同或服务合同进行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国际石油公司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得到原油供应,向产油国提供资本、人才、技术帮助。

同1972年比较,1980年 “七姐妹”拥有的原油可采储量从2844亿桶(398.6亿吨)减少到274亿桶(37.5亿吨),减少了90%;在资本主义世界可采储量中的比重从 50%减少到5%;它们所掌握的原油供应量,从平均每日3035万桶(415.8万吨)减少到2043万桶(279.86万吨),减少了32.7%;它们 掌握的原油产量,由平均每日2772万桶(379.7万吨)减少到824万桶(112.87万吨),减少70%。

不过,“七姐妹”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油价大大提高,其营业额和利润大大增加了。1980年是“七姐妹”销售收入的高峰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按销售额排序,它们占了前一、二、三、五、六、七、十位,依次为:埃克森、壳牌、美孚、德士古、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海湾。埃克森的销售额独领风 骚,突破1000亿美元;“小妹妹”海湾石油公司为264.83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依次是壳牌(685.19亿美元)、埃克森(565.7亿美元)、BP(423.78亿美元)、美孚(327.05亿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21.62亿美元)、海湾(186.38亿美 元)。

按利润排序,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埃克森(56.5亿美元)和壳牌(51.74亿美元),后面分别是BP(33.37亿美元)、美孚(32.72亿 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4.01亿美元)和海湾(19.15亿美元)。“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美国资本的优势明显。

---盛极而衰,走向解体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不安的岁月,“七姐妹”巨头体系迭经调整结构、资产重组,仍不免走向瓦解。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70年代石油危机后油价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更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这是因为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