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我自己便是好运气”:什么是美国精神?(下)

标签:
陈思进金融绝情华尔街商战杂谈 |
分类: 美国生活经济学 |
(思进注:最近,各类“美国衰败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有点儿根据逻辑,不过,有些判断可能失之偏颇。恰好我和庞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国凭什么》(2012年出版)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那就从4月2日开始,特选摘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2-1-8 什么是美国精神?
(接上)“美国精神”,就是前文所说“两心调谐”型“发展动力机制”,或即韦伯的“理念转辙器”机制的美国版,在辽阔富饶的美国大陆社会实践中证实了它的有效性,因此魅力无限,跨越了宗教信仰的界限,成为广大美国人世俗意义上信奉和自豪的共同核心价值观;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新教、天主教、东正教、摩门教、耶和华见证人等基督教教派,犹太教、回教、佛教徒……,以及无神论者凝聚一起,成为一个有生气的、有机的、有信念的联合体,共同建造富强发达国家。并且超出国界,不断吸引世界各地各界人群,憧憬、向往,络绎而至,共圆绮丽“美国梦”。
“美国精神”从“自我”出发,导向实现“自我”的“当行之路”,为人们带来了高度充实感和自信心。被誉为“美国精神”代言人的著名诗人惠特曼(Walter Whitman,1819-1892)如此讴歌这样的自我感觉:“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我健康,我自由,整个世界展开在我的面前,漫长褐色的道路可引到我想去的任何地方。从此我不再希求好运气,我自己便是好运气。” (A foot and light-hearted I take to the open road,Healthy, free, the world before me,The long brown path before me leading wherever I choose. Henceforth I ask not good-fortune, I myself am good-future……)
接着他写道:“但在这里,我仍然背负着我多年心爱的包袱,我背负着它们,男人和女人,我背负着他们到我所到的任何地方。我发誓,要我离弃了他们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满足了我的心,我也要使自己充满他们的心。”(Still here, I carry my old delicious burdens,I carry them, men and women, I carry them with me wherever I go,I swear it is impossible for me to get rid of them, I am fill’d with them, and I will fill them in return.)(《大路之歌》)
惠特曼在长诗《自我之歌》笔下,移民先辈们殖民的意义不仅仅是对新大陆的垦拓,更重要的是发展了一个全新的自信的自我。“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这种意识使人不仅为鲜花所沉醉,而是要寻求精神领域的无上支撑点,为此进行永无止境的开拓与进取。惠特曼在作品中还特意指陈,这种意识并不存在于它的地理形态,山岳湖沼,平原海岸,而在于新型人物的内心深处。这种自由而负载沉重的“自我意识”从此世代传承至今,使得美国起步虽晚却跃居世界前列。这就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精髓---“梦想无界”,创新不止。
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美国馆内部设施看来“寒酸”,只是循环播放三部短片。但相对于许多馆对本国历史、经济、生活等全方位介绍、宣传,似乎反不如简单地反复突出一个主题,像美国馆那样着力强调“美国精神”,令人更加印象深刻。
短片一:美国人学说汉语“欢迎”(来到美国馆),类似街头采访,画面上出现一个又一个美国人笨拙而执着地学说着这句简单的中文,场景活泼诙谐,观众们边看边乐。片子没有多讲什么,却留下了美国人认真、友好、诚挚,讲礼貌,乐于接受其他文化、喜欢面对挑战的初步印象。
短片二: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美国人讲述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梦),从可持续发展、团队精神、健康生活、实干、奋斗和成就等方面来诠释多元、创新、乐观,积极进取的“美国精神”。
短片三:4D(四维)影片《花园》,从头到尾没有对白,只有图像、音乐、音效和灯光。讲述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小女孩,执着不懈地努力,影响、改变周围的人,大家一起努力克服狂风暴雨等磨难,把自家大楼门前脏乱的废弃社区一角,改建成了魔幻般美丽的城市花园。当片中雷声大作时,观众的座椅也猛地一震;银幕上,雨水落在小女孩身上,也洒到了观众身上。通篇没有任何说教,充满了温馨的人情味。小女孩代表的创新、乐观、执着,拥抱挑战,营造美好未来的美国人形象,令人感同身受,回味深思。
奥巴马这样诠释所谓“美国精神”:“凭籍社区和共同目标的意识,来共同努力克服困难,并怀有凡事皆可能和乐观的观念;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去实现一个健康、持久和繁荣的未来。”
“每个人都能理解我们的故事,无论他们的母语是什么。”美国馆的创意师如是说。
下一节(2-2)将对“美国精神”的守护神“权力制衡”专题讨论。
紧接其后的一节(2-3),将对“美国精神”主导的绝顶高明牟利之道,亦即确立行为规范的主要指导原则专题讨论。
谈到“美国精神”,常常会遭到种种尖锐的质疑。有人会列举这个国家有过的许多劣迹和错误,从残虐印第安原住民、蓄奴制度、种族歧视、财产歧视,到今天的“单边主义”,货币霸权,金融危机,以为“美国精神”是不实的溢美之词,美国的强大只是贪婪掠夺的结果。
这种质疑事出有因。首先,任何一种“两心调谐”型的“心态文化”的进步作用,总是受到特定历史阶段及其环境条件的制约,超越不了时空的客观限度。
而且,“美国精神”中的“爱心”,无时无刻不处于“自私之心”(孔子那时称为“贪欲”)的诱惑和冲击之下,总是同“贪婪掠夺”的恶魔在较量中难分难解。
圣子耶稣还不免魔鬼撒旦的引诱试探。基督教的“原罪”说,可以理解为与生俱来的心魔---自私倾向与灵性活动相结合,导致犯罪的必然性。人们常常模糊了合理的“人欲”和罪恶的“贪欲”之间的界限。“美国精神”果然增强了抗体,但不是万能抗生素。特别在今天全球化大格局中,美国实际上处于外部无制衡状态,试问凭什么保证“美国精神”在国际事务中不异化、走调?靠谁能制止这个强大国家闯下弥天大祸呢?
与现代化同步,不断加强的理性化进程,正在削弱宗教的神性震慑力量。“美国精神”能否在缺乏宗教信仰支持力的情况下,凭藉理性信念常保青春,与时俱进、发扬光大,在全球化国际大环境中经受严峻的历史性考验?值得世人关注。
后文将循“美国精神”这条主线,透析这个国家怎样在种种正反条件交织下,穿越重重荆棘路,创建成功强大国家;以及新旧难题纷至沓来的严峻挑战。(完)
2010年07月纽约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自行判断。内容或者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具体投资建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更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