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经济学界沉迷于“唯模型论”

标签:
财经陈思进股市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
来源
|
12月5日,在2020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我们有一些研究者总是试图用一些简单模型,拿中国的一些数据套进去,就想得岀新的结论。”他指出,中国经济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不恰当的“唯模型论”现象,不少人沉迷于此,是因为学术评价体系出了严重偏差。
这是迄今为止,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界问题最直接、最具有针对性的一次评价和批评,也是经济学界最深刻、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反思。因为,经济学界不只是需要高深理论,更需要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恰恰是,“唯模型论”看起来一个个很高大上,没有很深的数学知识、应用学知识很难看懂。就算有这些方面的知识,看起来也是云山雾罩,很难真正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根本没有多少现实价值,无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说几十年前,中国经济学理论还处于“完全中国化”状态,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了解很少,或者只有极少数人了解,通过引入西方经济学理论,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服务中国经济学理论的话,那么,过度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模型理论”,没有选择地将数据套进去分析,并由此得出中国经济、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市场如何如何,显然是照本宣科,不会对解决现实问题有什么作用的,甚至会严重误导企业与居民、特别是投资者,导致投资失误、经营失败和生活质量下降。
不难发现,一些习惯于用“模型”来撰写经济论文、发表个人观点、指导实际工作的人,实际连自己也不知道模型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带来什么影响。在他们眼里,只要在自己的学术论文、观点中引入“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一些数据,就会觉得很高大上,就显得比别人高一头。所以,当我们翻开学术杂志时,总能看到一些所谓的学者、经济学家、经济理论研究者的文章,都引入了大量“模型”。我们不禁要问,在文章中大量引入别人的观点,会被认为是抄袭,而大量引入“模型”,只是加入一些现实数据,为什么就变成了“创新”,而不是抄袭呢?
导致经济学界沉迷于“唯模型论”、而不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原因,主要在两大方面:一方面,评价体系出现了问题。正如吴晓求院长所言,一些研究学者,总在利用所谓的“简单模型”,拿中国的数据套进去,就认为是新的结论了。这种只会拿旧缸装新酒的方式,是不可能有新的结论的,也是不会对解决现实问题产生作用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想体现自己的“水平”,展示自己的知识“丰富”,恰恰是,这种只会照搬别人东西的行为,是最没有内涵和价值的,甚至是误导性非常强的。譬如一些大学照搬国外研究人员“发明”的基金经理脸长宽比决定业绩好坏“理论”,得出银行行长脸部长宽比决定银行绩效,就是典型的盲目照搬,且十分有害;另一方面,可以回避对现实问题的评价,可以不进行调查研究。理论并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是经过深入调查、全面总结后提炼出来的。为什么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就是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
问题是,经济学者拿“模型”做基础,套用一些现实数据的行为,是不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的,只要把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模型”拿过来,加入一些数据就算完成了。而各种数据,网络上到处都是,真的假的,对一些经济学者来说,也无所谓。更重要的,凡是加入“模型”的文章,还更容易刊登,更容易获得高的评价,更容易在评定职称等方面占据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注“模型”的人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年轻学者和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学者,更是把“模型”当作自己在经济学界立足的资本。那些长期在企业和基层工作、对实际工作非常了解的人,则因为不太懂“模型”,或不擅长于用“模型”说话,则很难在经济学界立足,只能游离于经济学界边缘。实际上,真正懂得中国经济的,了解企业需求的,知道普通投资者要求的,就是这些被边缘化的、没有“模型”能力的人。
所以,对经济学界出现的沉迷“唯模型论”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和警觉。研究中国经济,不能没有“模型”,但是,过度在意“模型”的作用,会把中国经济学理论带偏,会误导实际工作。对经济学者来说,更需要研究的是现实问题,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生态、、产业、金融风险、政府债务等,而这一些,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模型”,而只需要剖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思路。
(思进注: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更并不代表本号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