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的不是网红,而是女孩的美变得那么贫瘠和单一
标签:
财经陈思进股市绝情华尔街杂谈 |
分类: 文化影视传媒 |
(思进注:预告:12月5日(周六晚8点),将和著名财经大咖吴小平做一个百度《超级对线》直播:女性该不该通过整容来提升颜值?我是反方,除了从一般的社会、心理、审美等,我还将从财经金融投资的角度也谈一下,谢谢关注!)
作者 | F小姐
来源 | F小姐MissF
转自 |
齐溪本身已经足够美,一双眼是锐利的,像鹿一样有灵气。她戴上假发,装上厚重的假睫毛,双眼皮贴,浓重的妆容,我认不得她,不知道她是谁。
她在赵薇发起、导演的独白剧《听见她说》里演了个对样貌自卑的女人。她觉得自己身上全是缺点:塌鼻梁,宽眼距,大饼脸。一天平均要花两小时三十四分在照镜子上,她把化妆称为装修。
她用容颜作为自我掩饰的武器:戴上妆容时她是自信的,气场四射。可这是一场魔法幻觉。双眼皮贴掉了一节,假发歪到一边,她兵败如山倒。
短剧完了,齐溪对着镜头自白:她也为容貌焦虑过。总有人告诉她,你鼻梁太矮,你脸太宽。
“但美是由谁定义的呢?”
非常魔幻地,一出讲容貌焦虑的短剧,涌现一批容貌羞辱的弹幕,让我认清,呵,原来直到现在还真要拧出来讲。
我不讨厌美。甚至还越长大越发觉打扮的可贵。我护肤、化妆,买好看衣服。但老实说,过了二十岁,我警惕并且厌恶语言里边的陷阱,我讨厌“斩男”“欧式大眼”等等一切会磨灭人的个性的词汇。
我厌恶套路,厌恶这些方法论。我讨厌美妆和穿衣教程里边清一色的模板。我编辑文字时会删掉绝大部分对女孩的刻板印象。我讨厌给美设定标准。
我赞成整容自由,人有追求美的自由,但我讨厌当今用来形容美的词汇多么单一,又多么贫瘠,多么死板,多么功利,多么实用主义——女人在被审视以前,先把自己审查一遍。
女人把自己不规范的地方先阉割了,可规范的偏离才是可贵。
我讨厌系统制造了一套话术,讨厌我们无意识地被圈进了牢不可破的笼。我常常怀疑和反思从哪段历史开始,人才觉得矮鼻子是丑的,单眼皮是丑的,是语言还是文化塑造了人,让我们觉得非此不可,让人相信,只有更“高级”品相的人才值得美丽。
我讨厌朗朗指着怀孕6个月的吉娜说她的身材一点变化都没有。我讨厌娱乐报刊在女明星生育之后说她“还像个少女”。我讨厌所谓自媒体说哪个女神变老了,不复从前了,胶原蛋白流失了……我讨厌人们谈论女人,先说她的美,她的年轻,她姣好的面容。
美不是一个女性的主要功绩。美只是附加项,跟男人一样。
我喜欢树木希林对着镜头可爱地说,皱纹是个好东西。我那么那么辛苦才得到它。
我讨厌被审视。我不高,也从来不瘦。我在一天之内忽胖忽瘦。我倒是间歇性运动的,运动能让身体更轻快和自由。
我会努力延缓衰老,但至今我还没有为越来越近的三十焦虑过。我愿意观察我自己,看这些年我的面孔又有什么变化,骨头更宽厚了吗,眉眼变得清澈还是浑浊,可我不想自我审查。
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决定了女孩的自卑。男孩也有男孩的自卑,女孩的自卑与容貌有关更多。男孩去除自卑的办法是努力赚钱,因为文化环境告诉男孩有钱就能拥有一切。
女孩去除自卑的办法是变美,好样貌总是主角的必要条件。有了好样貌,才会被人爱,被人疼,被人高看一等,成为视野的中心。
可我总觉得,女孩最应想的是取悦自己。哪怕要变美的唯一理由,也是为了自己高兴,而非活在别人的凝视之中。
其实你知道,有钱的男人和有颜的女人,并不一定代表着好命运。我见过好看的女孩同样被美貌所困扰,因为大家都先看见了她的美丽。
看见她白皙的肌肤,修长的腿。人人都先习惯物化她,用代号指称她:渣女大波浪、十米大长腿。有一些已经陷入惯性无力拒绝被标签和被利用。想不被卷入旋涡之中,是更难的。
我总说若是自己喜欢,那什么样都可以。可自己喜欢这个词也是个陷阱。你的喜好可能是被语境塑造的。是被网红,小红书,美妆博主,明星穿搭和朋友圈塑造的。可能是经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筛选的。
你认为那样是美,那样是丑。可你根本不知道哪样才是真实的。你不是单一的存在。你是文化审美的集合。可能前两年心血来潮整了个尖下巴,到今年已经过气了,且成为被嘲笑的点。
但我脑海里边有一个铃,时时响起天然的警惕:这个东西,真的适合我吗。是我想变成的样子吗。变成那样,会让我觉得真实的快乐吗,还是迎合潮流而已,还是无尽的疲惫。
有人是天生热爱精致感规整感的,可我知道这些会使我难受:穿不合脚的鞋子,花三个小时画全妆,将自个儿塞进不合套的衣服。
为什么女孩总是先改变自己呢?甚至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自己?为什么改变的不能是环境呢,还有用审阅的目光来打量女性的人呢。总拧着隐形的标尺,游走在所有角落的身材或容貌警察,都该被敲一顿脑袋,被回几句嘴才知道不是。
我知道让女孩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自信起来,始终是轻飘飘的。很多的坏都是庞大结构的坏,在这的坏就是我们一路以来所信奉的性别文化,以致于它施行到每一个单独的个体上,也一样赤生生地疼。
因为女人相信容貌是她们重要价值之一,所以才有如此浓厚的容貌焦虑。
赵薇版《听见她说》很好,因为在我们这,它是难得的。因为改变是在不断重述之中发生的。那么多年过去了,赵薇由懵懂的小燕子成了有意思、有想法、有执行力的大姐姐。《听见她说》已经足够好了,记录了好多不同的女人,她们有各种困境,她们在此中挣扎、流泪、困惑,企图自救。
齐溪演的是自卑的女人,终于与自我和解了。杨紫演的是在原生家庭里喘不过气的女儿,她想好好跳出来活一回。
但我推荐所有女朋友们去看看BBC原版的《她说》。对比起来,赵薇版就像软绵绵的枕头,始终是太轻巧了,女孩们还是太温顺了,温顺得只敢责怪自己。
明明知道的,女孩有太多隐形的坎得迈。但男性却因为处境而看不见。
《她说》更像一块坚硬磐石,一声声叩在碑上,响起的是女人智慧和勇气的回声。被导演潜规则的女演员,站出来检举性侵细节。七十多岁的老奶奶,登山靴一套,就到街上反种族和性别歧视去了。她们都是挑战结构性困顿的普普通通的人。是这些“不温顺”的女人,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其中有一个短剧,发生在开膛手杀了五个女人之后。伦敦施行针对女性的宵禁,女孩愤怒了,为什么警察管制的不是犯人,也不是可能会实施犯罪的人,而是女性呢?女性的歧视潜伏在各种细节之中。有时候是以保护之名实行的歧视。
真正女性友好的世界是如何的?
“我希望她的夜晚九点是美丽的。没有恐惧。如果连出门看星星都做不到,那教她们去追逐星辰有什么意义。”
放到容貌焦虑这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我希望所有女孩,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美。如果连规范的偏离都没有实现,那追求美的自由,都是假的。
来聊聊:你所曾拥有的容貌焦虑
(思进注:本文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更并不代表本号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思进注:预告:12月5日(周六晚8点),将和著名财经大咖吴小平做一个百度《超级对线》:女性该不该通过整容来提升颜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