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市“阴谋”:圈钱神话是怎样炼成的——英国南海泡沫事件(上)

(2020-11-16 18:43:48)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股市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看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爵士

(接上) “英国南海泡沫事件”发生于18世纪,与荷兰郁金香泡沫、北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并称为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泡沫”这一词,其实就发源于英国南海事件。疯狂、恐慌、崩溃,这是所有股市泡沫的宿命。但英国人似乎没有荷兰人那么守规矩,南海事件与郁金香事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场精心策划、用来诈骗股东的阴谋。

于1711年成立的英国南海公司,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样,都是采用贿赂官员的方法拿到皇家贸易特许执照。这是一家“正宗”的英国国有企业,之所以受到热捧,并非因为其经营有方,而是因为它和政府之间那讳莫如深的纽带。

“不论谁破产,南海公司也不会破产!” 18世纪初,随意走进坊间的酒吧,若发现几个人在洋洋自得的吹嘘或攀谈,那么话题十有八九是南海股票。据说,南海公司垄断了英国对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岛地区的所有贸易,而这两个地区被人们视为商机无限。得天独厚的贸易优势,再加上它的政府背景,使得英国民众对南海股票的赚钱能力深信不疑。

尽管只是听说有这样一家能“赚大钱”的南海公司,谁也没去实地考察过,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公众对它的热情。别人买就是自己买的最好理由,有什么可怀疑的?虽然早就听说过“荷兰郁金香”的美丽传说,但贪婪与疯狂总是会盖过理智与思考。没有人认为南海公司会重蹈覆辙,因为总是能找到无数理由证明:这次与那次不同,或者英国有它自身的“国情”和“英国特色”,郁金香泡沫破灭只能说是荷兰人倒霉,在大英帝国的神圣领土上,没有理由怀疑南海这家“国企”的实力与政府强大的控制力。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航海革命”时代,股价当然也需要革命!

南海公司股票受到全民热捧。1720年初,原始股价约为120英镑;至同年7月,就急升至1,000英镑以上。据说那时“政治家忘记政治、律师放弃打官司、医生丢弃病人、店主关闭铺子、牧师离开圣坛,就连贵妇也放下了高傲和虚荣”。

“买南海”可不只是富人的特权,为了“照顾”那些看好南海,却又囊中羞涩的穷人,南海公司大胆推出了“贷款买股”业务,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融资融券。投资者自己只需出一成本金,其他九成南海公司可以贷给你,然后你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归还即可。这是以小博大的杠杆化操作。只要股价上涨,贷款买股便可大幅放大利润。例如,购买120英镑的原始股,自己仅需出资12英镑,剩下的108英镑以年息10%的贷款支付;半年后,当股价上涨至1000英镑的时候,投资者归还108英镑贷款,外加5.4英镑的利息,净获利为886.6美元,相对于初期那12美元的本金,利润率高达7300%!而且只用半年的时间。不过要是股价下跌,亏损也会以同样倍数放大。但是这怎么可能呢?日不落,股价怎么会落?

南海股票所掀起的狂热,也蔓延到了其他股票上,引发了猖獗的投机活动。数以百计的股份公司随之涌现,大部分都是混水摸鱼,旨在骗取公众金钱。这些后来被称为“泡沫公司”的骗子公司,在市场上发布虚假消息,声称正在进行大宗生意,从而吸引市民购买股票。其中一些公司更荒诞不经地声称正在研发“永动机”,但市民仍然盲目追捧,使这些公司的股价连同南海公司股价一同上涨。据悉,这些“泡沫公司”在市场上计划吸纳的资金,高达3亿英镑。

事后证明,盲从的英国人并不比荷兰人聪明。这轮狂热从一开始就是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精心策划的阴谋。在这场阴谋中,英国政府与南海公司都是赢家,输得最惨的是那些在泡沫顶峰时期接盘的投资者。

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国字号”的公司是最安全的公司。毕竟有政府做后盾,相当于多了一重保障。但事实上,政府担保只能保障它不会轻易倒闭(债券相对安全),并不意味着其股价就不会大跌。例如在2009年,美国两大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债券投资者毫发无伤,而股票投资人则血本无归。政府决定帮助一家公司,敏锐的投资者应该思考这项交易达成的初衷,注定是有利于政府,也有利于公司。(待续)

(思进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为思进原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