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中国他被称为“骗子”,却被国际评为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

(2017-12-26 04:14:09)
标签:

财经

陈思进

金融

绝情华尔街

杂谈

分类: 金融科技科普科幻
   自《徽脸
 

        英国《自然》杂志于伦敦时间12月18日发布了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其中就有一位中国人。

     《自然》杂志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每年的榜单也算是全球科学界盛事。

    杂志为每一位入选者刊发一篇新闻特写,其中以《量子之父》为题报道了潘建伟。

    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在中国,有人称他为‘量子之父’。对于这一称呼,潘建伟当之无愧。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成为远距离量子通信技术的领导者。”

    但事实上,这位中科大在量子最权威的专家,一度承受着国内“骗子”的称号。

    谩骂者和试图揭露骗局的人,使用了更多号称“科学”的方法。但在去年的八月,随着量子卫星的发射,有些人闭嘴了,有些人依然谩骂。

    这一次《自然》杂志,似乎打了这些谩骂者的脸。

    而事实上,我们更看到一个默默工作在科技一线的工作者,只有真正的科学家才会无视所有的质疑,坚持自己的事业。

 

 

    十年“骗子”身份,却被国际称之为“中国量子之父”

    《Nature》介绍潘建伟时,用的标题是这样的“Father of  quantum”。意思是量子之父。

    初看这个标题,我是吓了一跳。量子概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如何潘建伟是称不上quantum的father的。

    看内容明白了,那个量子之父只是限定在In China(在中国),并且是someone call him(有人那样叫他)。

    当然,如果必须选出中国的量子之父,潘建伟会高票当选。称他是中国的Father of quantum,无可厚非。

    因为成绩昭然。

    当年,不仅仅是国际,在今年,他也摘得了今年的中国版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

    树大招风,潘建伟的团队尤其是潘建伟本人一直受到多方面的质疑。

    早在几十年前,潘建伟研究量子理论的时候,国内的科学界还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质疑声不断,然而也只是质疑。

    但随之研究的深入,2003年,潘建伟试图用为卫星实现远距离量子通讯,在这个课题上不断的实验,最终在2010年,他们论证了发射卫星的可能性;2011年底,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正式立项。

    正是因为这个项目成为国家项目,国家是要给予资金支持的,也是一定要对外公示的。

    “警惕:量子通信主题可能是个大骗局,大家小心了!”

    “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量子通讯是骗局”。

    这些标题充斥网络,这给潘建伟的项目形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网络上有很多言论直接称潘建伟的量子卫星、量子通信是巨大的骗局,潘建伟也成了很多人口中的大骗子。

    在质疑中深陷的人们,把这个定为了“阴谋论”,这是一个欺骗国家、欺骗人民而获取大量资金的骗子。

    这一舆论压力不仅仅来自于民间,更多的来自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在科学界很有名头的学者、科学家。

    大骗子能够得未来科学大奖?

    20世纪有两座科学大厦,一座是相对论,另一座是量子力学。伟大的科学成就总会受到来自又无知又狂妄的江湖学者(民科)的攻击。

    相对论在科学及思维方面引起的震撼让爱因斯坦家喻户晓,也正因此,密密麻麻的民科有了批判相对论、打倒爱因斯坦的终身追求。

    遗憾的是,不论是专业知识的储备还是科学方法,他们和爱因斯坦完全站到了两个相反方向上的尽头,他们穷其一生也不能撼动相对论的一丝一毫。

    量子学的项目,也是如此。

    让很多人遗憾的是在2016年8月15,经过十三年准备,量子卫星“墨子号”终于成功升空。

    “墨子号”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也是对2014--2015年关于量子通讯骗局的一次回应。

    今年6月,潘建伟领衔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打破了此前国际上保持多年的“百公里级”纪录。

    时隔一个多月,潘建伟团队又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通信。

    至此,潘建伟团队提前完成“墨子号”预先设定的三大科学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当时评价说,“墨子号”系列成果赢得了巨大国际声誉,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美国马里兰大学量子物理学家克利斯朵夫·门罗的评价:潘建伟的过人之处在于能找到关键问题且敢于冒险,拥有他是中国之幸。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26EUQPLNXUgauZhSdGafYMSibrHmNOHB48VYSSm5Ttehzuvia1iaAAmMDaiatiaOGgjC73nz0GiapsEdxdibGj9wUtDo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考40分的农村娃说为了量子可以去死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从小他就是个爱玩的孩子。

    他回忆说: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自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后来他家搬到了县城,到了初中,他才发现,自己在农村小学的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

    “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

    凭着不放弃、不服输的意志,潘建伟一路迎头追赶,顺利考上了坐落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在大学里,他仍然不太起眼,因为一个班里有七个高考状元。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最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迷恋于爱因斯坦的专研精神。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潘建伟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量子叠加态呢?

    于是期中考试的时候,他差点没考及格,因为他一直在想量子叠加态的问题,他就没办法好好听别的课了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这一学,就是20多年

    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

    “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于是,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96年,潘建伟决定出国继续攻读博士。

 

 

    选导师,拒绝诺贝尔奖得主

    眼看其他的同学都顺利出国了,只有他还迟迟没选定方向和导师,家里人有点着急。

    潘建伟对他父亲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

    开始的时候,他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跟着他读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

    没想到,比来比去,潘建伟最终选择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

    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

    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如今的塞林格教授,已经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担任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而自己,如今已经超过老师,成为老师的竞争对手。

    就这样,潘建伟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在奥地利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

    这位导师像很多其他导师一样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

    潘建伟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他此后的人生,就是一步步向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

    1997年,他在塞林格的领导下,作为第二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年仅27岁。

    1999年,潘建伟博士毕业准备回国工作。

    他却发现,那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认,甚至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这使得他根本无法申请到科研经费,潘建伟无奈之下,申请了几个国外大学的教职。

    就在这时,他那篇“量子态隐形传输”论文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一同入选的,还有“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

    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轰动,潘建伟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潘建伟回到了合肥,回到了中科大

    2001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

    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如今,潘建伟的团队,也被人叫作“梦之队”团队成员都是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潘建伟和陈宇翱,在2005年和2013年先后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2015年底,欧洲物理学会公布了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名列榜首。

    潘建伟自己的留学经历使他收获良多,所以他也总是想方设法,让成员们到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去深造。

    而不太一样的是,弟子们学成之后,都会立即回到潘建伟身边,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

    这些年轻量子物理学家们知道,潘建伟团队就是他们成长和工作最好的地方。

    就这样,潘建伟小组曾经成功创造了6个“世界首次”

    1997-1998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1997)以及纠缠态交换(1998);

    1999-2000年,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1999)、四光子纠缠态(2001),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 HZ定理的实验验证(2000);

    2003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2003年,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2004年,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2006年,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在国外媒体眼里:

    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2007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1年,潘建伟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2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
潘建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奖;

    2013年,43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5年2月,美国《科学新闻》:“该工作不仅为提升量子力学基础问题的理解迈进了关键一步,也将在未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

    
2015年12月17日,美国《科学美国人》:“全球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和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潘建伟在其中负责量子科学卫星项目,这些科学项目将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2016年,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被称作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

    今年,国际上的权威认证,又给了他一道光环,但从他从不面对质疑来说,科学家即便站在风口浪尖,心中依然自己有的科学事业。

    所谓学者,便是如此。

【陈思进作品介绍】

1、在蜻蜓FM推出“陈思进电台”,已开《十分钟读懂财经新闻》、《思进看世界》、《心机—绝情华尔街》、《时评》等专辑(http://url.cn/46mTiry);

2、长篇小说《归·去·来》命运三部曲第一部新鲜出炉(亚马逊:http://url.cn/46sGfqs;当当:http://url.cn/47hnML8);

3、超级畅销书《这么慢,那么美》姊妹篇《那么远、这么近》新鲜出炉(出版社天猫店:http://url.cn/47iyY0F(签章版);亚马逊:http://url.cn/47rnT3d);

4、跨国金融商战长篇小说《心机》全新再版《绝情华尔街》(正在影视改编,当当:http://url.cn/2LEbtsC;亚马逊:http://url.cn/29ZAQZV;京东:http://url.cn/27lEpUd

5、再介绍一下,我的头条号:http://url.cn/5mhA7wL ,如有需要答复的问题,请去到悟空问答向我提问:http://url.cn/5RqYlpR 唯一的公众号:陈思进说chensijinshuo 

http://qqadapt.qpic.cn/adapt/0/b5773497-3dcf-ad4e-d228-4aae76db6253/0?pt=0&ek=1&kp=1&sce=0-12-12&ek=1&kp=1&sce=0-12-12&ek=1&kp=1&sce=0-12-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