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奶荒:用数字说话 奶荒不再慌

标签:
难事美国哈沙图专人全国性杂谈 |
作为改善中国民生的重要指标,中国乳业目前面临一场战斗——自今夏开始的奶荒已持续5个多月。笔者观察发现,其实乳业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一个数字。
正如乳业专家陈连芳指出的,中国奶牛的产量仍有大的提升空间。当前我国和世界乳业先进国家奶牛单产差距很大,根据《中国奶业年鉴》的统计数字,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数1494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477万吨,而美国的奶牛存栏数才923万头,牛奶产量却达到了9086万吨。
笔者通过查资料,发现一串数字能对比下来,中国的数字有待变化。2012年美国奶牛单产超过9吨,荷兰奶牛平均单产8吨多,邻国日本和韩国也超过了8吨,以色列甚至单产超过11吨。而我国官方统计数字,2012年成年奶牛平均年产奶量才5.5吨,跟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土地资源有限,在现有牧场基础上想要加大养殖面积,恐怕不是一条好的路子。
对比到这里,结果就很明显了,解决奶荒问题,必须通过大力推广科学养殖方法,使奶牛单产数字获得提升,从而改善目前的奶荒现状。
笔者在近期的报道中,发现在中国最北方的哈沙图牧场,科学养殖奶牛的方法已经成体系成规模见成效。
在哈沙图牧场,早起第一件事是给犊牛喂奶,每当此时,兽医于山丹会准时推起温奶车来到。小牛宝宝要喝的奶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低了小牛宝宝会拉肚子,高了会造成营养流失。只有38℃-40℃才是最佳饮用温度,即母乳的温度。
每天牛宝宝进食的时候都是于山丹最忙碌的时刻。她说身体不舒服会影响小牛的食欲,喂奶的时候最易于观察犊牛身体状况有无异常。
小牛关节的好坏关系到它能否独立行动乃至是否能顺利成活,因此关节检查是于山丹每天的重点必检项,这个牧场的小牛每天都能享受最体贴的健康呵护。
牧场会给每头小牛颁发唯一的身份证,图为女兽医于山丹给第960号小牛准备“身份证”——耳标。于山丹已经照顾过1000多头小牛,这个耳标都会伴随小牛一生,小牛的爸妈、长大后所孕产的后代、产奶量等信息都可以通过耳标来查询。
新生的小牛宝宝必须在半小时内喝上初乳。初乳是母牛产后赠给小牛最宝贵的礼物,能让小牛获得母体给的免疫力,保证小牛宝宝平稳度过初生期。第一次产仔的母牛有些泌乳不多,牧场有专人帮母牛解决这个问题,图为女兽医于山丹会用手给母牛按摩乳房,帮助增加初乳分泌量。在科学养殖的技术的提升下,哈沙图牧场每头奶牛的年产量已达9吨,与美国水平相当。
也许是因为对牛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哈沙图牧场的小牛跟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夕阳西下,忙完工作的女兽医于山丹喜欢流连在牧场牛群中度过大部分业余时间。
科学养殖方法若能得到全国性的推广,提高奶牛单产量的目标并不遥远,让数字动起来,缓解奶荒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