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西安
(2009-10-04 09:19:33)
标签:
书法回民豆沙凉糕碑石碑林西安陈思进雪城小玲文化 |
今年九月,我和先生思进非常荣幸地受邀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海外华文作家国际笔会”,可由于思进工作忙走不开,我则因为赶书稿而无法成行,错过了向贾平凹、陈忠实、严歌苓等大师前辈讨教、及与诸位文友交流的机会;更遗憾的是,我们错过了再回西安!
对西安我不熟悉,只去过两回。但打小就知道知道西安是座千年古城,那儿有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等历史遗迹。不过,因为思进的家在西安,感觉便亲切了。
九七年伴随思进第一次到西安探亲,便被古城和谐安宁的氛围深深地吸引:护城河围绕古城墙,河岸边随风摇曳的杨柳护送着穿行于城门的过客,城民们的笑脸透彻纯朴,步调悠闲自在。
特别是西安碑林博物馆,因碑石成林得此名,在孔庙旧址扩建而成,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筑群自南而北,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青石小道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不亲临怎能确信繁华的闹市区,竟有如此幽静的场所。第一陈列室《开成石经》由十二部经书纂刻而成,成千上万的字碑使人眼花缭乱,碑林风雅的古色古香悠然而来,自汉代,至宋、明、清书体碑石,个个耐人寻味,经不住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我和思进在《易经》的石碑前驻足。回头看门外,大雨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便倚在亭阁的画栋下,望着高大苍劲的树被大雨浸透,滴答的水珠落在古色古香的楼阁上,此情此景,大概只在西安有。
第二天,我们信步书院门,路两边红漆门半开,文房四宝、湖笔垂吊,这儿是文物书法之路。尽管我已多年未用毛笔,此时却也忍不住走进一家店门内,购买了一套练字的文具,只为曾对书法的热情。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
或许在海外漂流得越久,渴望旧地重游的情感也越浓烈。可是以后虽然每隔二、三年回国一次,但因为假期有限,要探望的亲友实在太多又分散在各地,我和思进只能“兵分两路”,而无法前去西安。
零七年我们又回国探亲,首站是上海,那是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不过,如今的上海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更陌生的地方。漫步南京路西藏路九江路一带,小时候的弄堂不见了,街角的烟纸店和南货店拆除了,故居石库门也已然走进历史,原址上是高耸的摩天大楼。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日所有的一切,就只能到记忆中去搜寻,到旧时的四邻街坊和昔日的同窗好友中去寻找了。
带着失落我踏上了西行之路,再一次来到西安。我惊喜西安没有变,大雁塔,小雁塔,古城墙,护城河,碑林博物馆……特别是西安钟楼造型完美,它屹立在古城中央,东南西北向外延伸;这四四方方的格局,犹如城民规规矩矩的言行。
更没料到十年后,再现盛唐风貌的大唐芙蓉园建成了,园中有紫云楼、仕女馆、御宴宫、芳林苑、杏园、陆羽茶社、唐市……水幕电影集音乐喷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雾为一体,如梦亦幻,带我们走了一趟盛唐的文化之旅。
这次思进的大哥带我们去逛回民街。思进是个“肉菩萨”,一看到烤肉就走不动了,一气要了一大盘。那位售货员小伙子不知怎么看出我们是外地的,便热情地告诉我们,说这儿好吃的东西太多了,大盘烤肉一吃别的东西就吃不下了,他建议思进尝一小串儿。却原来思进吃的就是有名的“高家烤肉”,然后他又尝到了“粉蒸肉”和皮嫩汁多的灌汤包;我就喜欢透油发亮的黄桂柿子饼,和江米豆沙凉糕之类的甜食。回民小食不但选料讲究,而且回民们待客特别热情。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摆满了各种干果的摊位上,守摊位的老汉多半回民打扮,他们头顶白帽,一件大褂,见了过客笑眯眯地招呼一声。摊子上铺满了葡萄干、地瓜干和柿子饼等。这些干果中有一种果子我不知为何物,一粒粒饱满鲜红,煞是可爱,忍不住想伸手触摸一下,但手到半空却缩了回来。在国外和上海的购物经验提醒我,不打算购买的东西不要随便触摸。想不到这个摊位的大爷热情地说:“尝尝我这儿的陕西大红枣,甜得很嘞。”
噢,原来这就是陕西大红枣!虽然那首歌听了多年:“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可我从来没有见过新鲜红枣是什么样子,一直以为红枣是小小的,干瘪的,母亲放在红豆汤的那种。听见大爷让我尝鲜,我迫不及待地拿一颗放进嘴里,大红枣儿是又脆、又甜,又多汁,好吃极了。思进一看我的表情,知道我肯定不会放过他的,便自觉地掏钱买了两斤。我说两斤怎么够啊,买一箱打包寄回上海,让上海的亲友们也尝个鲜吧。
出国近二十年,每次回国总是行程匆匆仿佛过客。而西安,使我有回家的感觉。西安是历史古城,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座充满了文化积淀的城市。古城的宁静和悠闲,使我们乐不思蜀。如果今后告老还乡,西安将是我和思进首选的城市。
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