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娃娃的故事
我是听着各种版本的人参娃娃的故事长大的,古老的童话和传说,给童年蒙上了一层浪漫又神秘的色彩。
儿时,常听长辈们讲人参娃娃的故事,开头总会说,从前有座山,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经常一个人进山里玩。有一天,男孩回来告诉父亲说,在山林里经常有一个身穿红兜兜的小胖孩同他一起玩,让他觉得很好奇。父亲告诉儿子,那小孩可能是人参娃娃,就让儿子上山玩时,带一根针,穿上红线,别在小胖孩的红兜兜上,要是人参娃,它就跑不了啦!一天,儿子在山林中玩时,再次遇到穿红兜兜的小胖孩,于是将针别在他的兜兜上,果然,一棵金光闪闪的大人参呈现在眼前。讲到这里,其实故事已经结束了,但我总感觉意犹未尽。
人参在采挖过程中衍生出的许多童话故事和传说,都带有浪漫主义和魔幻色彩,构成了人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流传至今。
人参,人们也叫它“棒槌”,药用价值很高。人参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部分为茎、叶、人参花(人参果)、果实(人参籽)。地下部分为芦头、主体和须子。人参,就是人参根。
40多年前,我在敦化山沟里的新发村当知青。9月的一天,我和队长进山查看松塔分布情况,然后组织劳动力搞副业——进山打松塔。
那天,我和队长在山林中转悠了20多公里。这里是一片针阔混杂林,既有次生林,又保留原始森林的生态原貌,到处都有横躺竖卧的朽木。带路的队长突然停下脚步,指着面前不太茂密的草丛,对我轻声地说:“那地方有一棵棒槌。”
我停住了脚步,好奇地问:“在哪?”
队长往右边不远处一指,我看见一朵红艳艳的花朵,花朵上的花籽殷红殷红的。“是野山参。”我惊喜地跳起来。
队长说:“是个登台子。”
我问:“什么是登台子?”
队长告诉我,“登台子”是三匹叶的人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目睹野山参的真容。
我激动地说:“队长,我们挖走吧。”
队长摆摆手说,找到人参后,一定要用红线系在人参的茎上。挖人参的工具很讲究,不能用任何金属器具,人参须根越齐全就越珍贵,我们现在没有工具不能挖。做好标记,改日再来挖参。
队长在旁边的树干上用刀做好标记,我们继续往前走。
在村里,经常听老人讲起“放山”的故事。据说老“放山的”经常一个人在秋天进山,在山上待上个十天半个月,再下山时总会收获满满。
1978年开春,我们村在西山坡开出一大片空地,扣上绿色塑料大棚,种上人参,从那时起,人参走出了大山,不再神秘,成了乡亲们致富的好项目。
一天,我去参园看人参的生长情况,看园子的吕老汉把装黄烟的布袋子递给我,让我卷烟抽。我发现黄烟里有许多很绿的碎叶子,就问:“大爷,这绿的叶子是什么烟?”
吕老汉哈哈一笑,说:“人参叶子,放在烟里抽起来清爽,还不咳嗽。”
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从那以后,我和村里会抽烟的人,都学着在黄烟里掺些人参叶子,抽起来真的很爽。
近些年,随着敦化旅游业的发展,人参产品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亮点。南来北往的客人多了,人参产品的销量也火爆起来。
一座座大山,连着一个又一个村庄,传递着山外的致富信息。一湾又一湾的溪水,流淌着敦化种参的岁月。我坚信,敦化的人参之路一定会走得更长、更远,在长白山脚下的这片沃土上实现着人们坚定的梦想。
(刘景林)
来源:延边晨报
编辑:杨桂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