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催眠瑜伽是第六识专一境性!

标签:
证自证分独头意识千里眼偶尔唯识无义 |
分类: 南怀瑾、叶曼、刘雨虹 |
文/南怀瑾
何谓定学共于凡外?
如世间凡夫,精勤一艺一事,或注想一机一境,皆须专精不易。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佛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人如无专精坚定之毅力,终不能成就世间人事,此即凡夫粗犷定也。
复如科学家专心研究一事,思入玄微,虽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无稍顾盼。
理学家之“思入风云变幻中”时,更不知天地间复有何事何物。
他如读书作画,寻诗觅句,皆须与定心相应,方得佳构。
至若宗教家由统一意志,专精信仰,或为祈祷,或作存想,及其至也,靡不忘我忘身,自觉已超拔于性灵之中,发生无比欣悦,此皆为定境所生之现象也。
故思想专极,倩女离魂。注想功深,水火可入。
举凡画符念咒,种种技术,乃至如催眠、瑜伽之学,皆以专一境性而奏其功。
故曰:定为一切共法,非独家之学。
凡外诸道,虽不明定理,或不知定之深微差别理趣,而于定之功用,并不依赖于知与不知间也。
(摘自南怀瑾著作《禅海蠡测》第13章禅宗与禅定)
摘自:劝学网
http://www.quanxue.cn/CT_NanHuaiJin/ChanHai/ChanHai16.html
从佛开始,及其后世弟子之努力,归纳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学、逻辑各种精神观察法,即唯识法相学。
注意啊!何以要说唯识给你们听,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见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则用功知见不会透彻;但未发明心地者,我并不赞成你马上搞这一套,不然这种知见的束缚太厉害,困在知见上,来生都成问题。
八识即心王,即般若所说的心,分为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说心而说识?
禅宗叫人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这个“识”是极难解释的。
前辈大菩萨分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
学佛应依心不依识,即不依妄想分别。
这句话在文字语言上的解释是够了,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意,现在应提出来问:何谓分别?何谓不分别?
现在分析给你们听,普通经典说除精神因素外,生命中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楞严经》则说:地、水、火、风、空、见、觉七大所构成。
前面四大是生理,在宇宙说是物理;空是一大原素,它的作用非常大;见即所知、所见,当然也包括看见的见;觉指感觉、觉受。
人身是七大所合成,非常科学。
见、觉即是识,四大与空也都是唯识所变。
例如我们打坐时感觉腿发麻,这是身识;同时还在念着“我的腿发麻呀!”这是意识的知觉。
识是什么?是妄想性生灭性最强的;智是无生灭,不靠意识思维、感觉、见觉、知觉而来,是历历孤明存在的。
换言之,以唯识言:心是王。将心作用分开言是八识。
打坐用功者,功夫较好时,如以前五识中的眼识而言,眼睁开,意识未起分别,亦能知道,即眼识。
如现在火车声过来,并未意识有此观念,但知此即是声,这是耳识。如在梦中,独影意识与耳识一结合,火车声即误为老虎声。鼻、身识皆如此。
如现在你头上架着一把刀,上面有命令强制判决:三天三夜不准动,动一动就要你的命,这么一来,你腿再发麻也不敢动,身识感觉不是没有,根本是吓得忘记了,意识坚强不去配合它了。
在唯识学而言,凡是呈现在前的,谓之现量境。
比量者,意识起分别之谓。
前五识也有三性,即善、恶、无记之性。
文光问意识有三性,当然有!
但何以前五识还有善、恶、无记?譬如你现在,眼睛习惯性瞪得大大的,其实并不是生气,但好像起嗔恨相,这是很微妙的,系根据意识习惯性引起的,是现量而非比量。
又:前五识的善、恶、无记,乃与意识助伴作用而俱转俱变。
“三性三量通三境”:依他起性,指心意识因现象物理界而引起作用;依他起惯了,即成遍计所执性,执着了,变成妄想烦恼。
如在依他起时,最初现量境的觉照上,觉知一念空相,不形成遍计所执,即是圆成实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体此三识,在欲、色界的禅定境中,仍起作用。鼻舌两识已不需要,只有在凡夫定中才用得着。
如打坐入定者,气息已伏,鼻识不起作用。舌识亦然,因舌不触味了。
欲色界任何定中,眼、耳、身三识都仍存在。身上还有暖,即身识。光明清净现前,声色圆融,即眼、耳识现量。
暖、寿(命)、识三位一体,故勉强说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这是很难解说得完全的。识存在,即与暖、寿相关。
譬如眼睛挖去了,这部分即冷却,眼根的寿命也去了,则眼识去了。现在眼睛角膜可以移植,甲的眼识可移至乙的眼识上,甲寿命可延伸到乙寿命上去。
但并不是完全的移植,因为甲乙之阿赖耶识虽有相通作用,但仍有其不同点,同时必须其暖还保持,寿命才能保持。
现在以科学物理方法冷冻之,保持其生命活力,暖与寿两功能存在,即以之移至乙的眼上,故乙的眼睛还能起作用。
因此一个人生命老了,自腿下冷起,冷却至何部,生命即灭至何部。然勿以为发热即暖,那是发炎,是病态。暖是生命力的别称。
第六意识即思想,前五识为第六识之尖兵,第六识等于总指挥。
分别意识分为两部分,一为明了意识,有善、恶、无记三种性质,譬如有时我们手拿杯子,不小心,忽然打破了,这不是善,不是恶,只是无记。(也不是中庸,更不是潜意识的作用。)
明了意识即明明了了,不昏沉,清醒时,即是明了意识的作用。
一般人打坐,清清明明的境界,亦是他的范围。无记只是善恶之间的刹那的一阶段,譬如人忽而呆住了,非善非恶,就是无记。
如果意识中完全无记,误认为是定境,误认为就是无念,则是修行大病,反易堕入畜生道中。
所以修行人,智慧不明,不如专修念佛、观想、持咒法门,训练善念专一,意识纯善坚固,必定如愿成就。
意识的另一面,即是独影意识。
何谓独影?即昏昏沉沉,恍惚流注,似有似无。
譬如打坐时或梦中那种境界,即是独影意识。
前五识并未配合作用,但自以为眼在看,耳在听,鼻、舌、身识,依稀如平常一样可以远游,甚至可以飞行变化,将白天里所见所为的经验及习惯性的想象等,七零八落拼凑起来,便成梦境。
学佛学道的人,静境中许多幻相,也是独影作用,有些人把它误作神通妙境,其错何止于道里计,《楞严经》说:“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必须先在理上知见清楚。
例如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已到达独影意识的范围,说得相当有道理:他说潜意识中,通常女儿爱恋自己的父亲,儿子爱恋自己的母亲。这点和佛学中阴身入胎时,爱恋男性则生为女身,爱恋女性则生为男身,道理相通。
但他也只知道这一点,其他的就不透彻了,所以贻误甚大。
参禅、参话头等修行人,很多在定时见到各种境界,如感觉到什么,种种皆是独影意识的作用。
我为何要叫你们注意唯识呢?就是因为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甚至很有功夫者,将参禅,及定中的各种各样境界,认为是自性、见道、得神通。
例如能看光等作用,也能说过去未来事,其实,这只是自我催眠的最高程度,自以为已得了神通,已经得到了道果,不知这只是将独影意识引发而已。
或认为潜意识力量如是之大,有神通一样的作用,他却不知原子弹还不是明了意识所发明,数学上的妙理,哲学上的妙悟,都是明了意识的发现,只是很多人未充分发挥其力量,而将它用在嗑瓜子,打麻将,说笑话上面去了。
实际上,自我催眠的催眠作用,第六感的灵感作用,以及西方人千里眼等,皆是独影意识的功能,而非真神通。故定中发现什么,皆此而已。
许多修行人通宗不通教,故有此错误。
所以修密,修禅的多半是易落此病,自以为已修到了秘密难思之境,岂非可叹!
故学密宗者必须通教理及深究唯识,便是此故,如此才能分别这种境界是什么,才能入“证自证分”。
否则将梦……等独影意识当作究竟,当作自性光明或神通妙用,便糟了。
另外,独影意识不仅在梦中、定中起作用,且白天身心太过疲劳即会眼花,或错觉、幻觉,都是它的关系。现代心理学最多只发展到此。但不要因此而随便作批评,必须深刻了解它以后,才可以下断语。
前五识如前述是第六识的前锋,但第六意识愈用,薰习愈深,愈老愈顽固。
婴儿时只有前五识和第七识、第八识;第六识是由于后天渐渐薰陶引发,分别意识始现行。
第六识即阿赖耶识的妙用,千万要清楚,它是中心,它是总指挥,非常重要;
而总司令则为第八识,它含藏一切种子,是一切后勤兵员补给的总仓库、总司令,而第六识总指挥则为第八识总司令的缩影。
这一点极为重要,希望大家特别留心。
第七识我执--末那识,此译甚为勉强,实际上非我执之意,而是意之根,它非真我,只是意识之来源,更非第八识道体上的真我。
当我们打坐时,妄念分别心不起了,但“我见”真意还在,它就是第七识。
第六意识起分别的功能,即从第七识根本上来。
明了意识,独影意识不起时,“我”这个观念还在这儿。
如打坐入定时,身体似乎忘记,其实不是真忘记,只是身体感觉轻微了,地水火风空见觉及分别起动柔软缓慢了,但“我见”还伏在根里,是即意根、我执。
很多修行人,将此意根当作真我,以为认识真我。
其实,这正是《楞严经》上说的:“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便是这个劣根。
今日上午我所说的真我--“念佛者是谁?”“是我”的我,实际上并非此第七识的我。故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第七识平常何在?前五识及第六识起用,此第七识的作业功能,皆包括在其中,常川流注。
再归纳来说,前七识皆包括在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无法译,只能勉强译为含藏识,能含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种子。)此识甚难懂。
玄奘法师将八识归纳起来,作八识规矩颂,其中说到第八识是“受熏持种根身器”。
受熏,如抽烟者慢慢染上熏上,谓之熏习,也就是气质变化的意思。
持种就是保持这些种子,一切习惯性的种子,每人有不同种性,父母遗传的因素虽有影响,但那只是增上缘部分。
各人阿赖耶识种性不同,姑且把父母未生前算它属于先天的种子阶段,它接受了过去一切受熏的习气,再受现在生命阶段的现行作用,从现行引发过去种子的习气功能,也由现行形成未来种子的动力。
老年时头昏眼花,腰酸背痛,坐在靠背椅上,走不动,打呼噜,一闭眼,以前数十年的经验皆忘记不了,数十年来所作所为,皆一一呈现在眼前,能持种子,一点皆未放弃,因缘果报之理,即由此而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作所为,皆有果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所谓“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缘果报的道理,又译为异熟,它是异时异形相而成熟,报的方式不同,时间空间都不同,但种子的力量还在这里,这便是受熏持种的大概。
第八识的功能,包括两种归纳性的作用:根身器。
(一)根者,即生理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的身体。
(二)器者,整个三界宇宙一切物理世界的物质都在内。故一般人误会佛法所说的唯心,是第六意识的心,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是指第八识心王而言。
“去后来先做主公”,当人死时前五识感觉逐渐没有了,渐次第六意识也没有了,第七识的我所执逐渐昏沉而没有了。
但第八识功能的余命之力还留在身上,必须身上每一部分都冷了,才逐渐慢慢离开。
譬如蚯蚓被斩断了,但它断了的两头,都还会活动的情形是一样的。
所以第八识在死亡时是最后消失,故说“去后”。至于“来先”,是说生命在入胎时,阿赖耶识的功能是最先来的。故说“去后来先做主公”,由此而明此心之理,便知宇宙万有,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即是此心之作用。
如不仔细研究佛经,就不能透彻了然。
故《瑜伽师地论》中,在意识地中,把三界十二有万物事理等法相,统统都归入意识地中的活动范围。
作佛作祖,解脱烦恼,必须要解脱三界,打破虚空才行。
所以我们大家不要以为只须两个腿一盘打个坐,参个禅,懂点道理,即可了脱生死大事,哪有如此简单。
所以叫你们要研究教理,光盘起腿子来瞎坐是不行的。
如中国孔孟之教一样,叫你们要穷理尽性而至于命,非将理穷通参通觉通,明见心性的体段,然后才谈如何修命的的问题。
明此道理,始能自做主宰,操纵而把握自己的生命,才能自做主人公,才能做到佛,如此才谓之了生脱死......
(摘自南怀瑾著作《习禅录影》之唯识法相,聚散云师兄录入)
转自:实修驿站,《习禅录影》
http://www.shixiu.net/nanshi/zhuzuo/xcly/4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