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源:宏观和微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临最后才知道答案的终极问题!

(2016-03-19 16:23:57)
标签:

可观察的实验

退相干过程

分类: 量子科学、宇宙人生、道、中医

宏观与微观的本质区别与界限是什么?

汇编/思源

 

思源:宏观和微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临最后才知道答案的终极问题!

 

大自然到底是因果的还是几率的?(文/游万仞,2013-10-08)


爱因斯坦坚持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在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即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世界在根本上是与人无涉的,人可以得到关于世界本身的客观知识。


玻尔则坚持认为,至少就量子理论而言,人与世界是处于纠缠态的,因而所谓知识也是包含人于其中的世界整体的知识。

 

而该知识的本性也是几率性的。

 

人与世界的纠缠,集中表现为量子实验,而知识也是关于实验的知识,而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

 

人也是世界的一分子,说不确定性内在于世界也似乎可以,但总觉得有点神离。

 

例如《上帝与新物理学》中说:

 

“大多数科学家在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率领下,都认为原子的测不准性的确是内在于大自然的:机械运动的规则可以适用于寻常的物体,如小球之类,但到了原子那里,适用的就是轮盘赌的规则了。”(第109页)


转自:游万仞的博客,标签爱因斯坦、玻尔、文化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244e10101cnr9.html


薛定谔猫的退相干历史解释(文/游万仞,2013-10-11)

 

霍金对量子力学的退相干历史解释(简称DH解释,DecoherentHistories)情有独钟,前文《[摘录]薛定谔猫》即是,遗憾地是有点语焉不详。这里我再把DH解释简单介绍一下。


一个微观客体总是模糊的,可以用波函数完全表示。

 

但由于不能用世人熟悉的经典图象来想象,所以总是理解困难。微观客体的各个态之间是相干的,因而是模糊的。


一个宏观客体则是清楚的,可以用经典的公式、概念、图象来表示,不存在理解困难。


DH解释把微观客体和宏观客体的关系解释清楚了,这是它的最大、最具特色的地方。


它认为在由微观到宏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干涉项的相互抵消,即“退相干”。退相干的结果也就自然实现了从量子理论到宏观理论的嬗变。


一切量子实验都是退相干的过程。


薛定谔猫也必然是退相干的过程,因此不会出现猫的死—活叠加状态。

 

换言之,将量子效应线性放大为经典效应是绝对不可能的。

 

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设计的失误在于,忽视了猫及其它宏观设备也都是由数量极大的微观客体组成的,这些微观客体之间不可避免地有相互冲抵的效应。
 
量子退相干解释的基本思路可归纳如下:


1,宏观物体具有量子相干性。量子力学作为一个普适理论,可以描述宏观物体乃至宇宙。


2,外部和内部环境均可诱导宏观物体退相干。宏观物体既可与外部环境纠缠,也可以与内部环境纠缠,从而导致相干性的消失。


3,没有内部耗散的系统,也就没有退相干。布朗运动式涨落和耗散是导致退相干的根源,但主要是布朗运动式涨落的影响。

 

自:游万仞的博客,标签薛定谔猫、退相干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244e10101cps6.html

 

量子纠缠带来的物质与意识的新认识(文/豆瓣,2007-11-11)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

证实了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entanglement)的关系[1]。

 

在量子力学中,有共同来源的两个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都一直保持着纠缠的关系,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远)立即就知道了。

 

量子纠缠已经被世界上许多试验室证实,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虽然人们对其确切的含义目前还不太清楚,但是对哲学界、科学界和宗教界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是有严重缺陷的。

 

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导世界观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的限制(即是局域化的),可以通过研究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是个体之和。

 

现代科学是实证科学。

 

实证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前提下发展的,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认为通过研究这些个体就可以认识整体。

 

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象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证实了爱因斯坦不喜欢的“超距作用”(Spooky-action-in-a-distance)是存在的。

 

量子纠缠超越了我们人生活的四维时空,不受四维时空的约束,是非局域的(Nonlocal),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 

 

量子非局域性表明物体具有整体性。

 

简单地说,量子非局域性是指,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物理模型中称为“粒子”),如果你把它们分开了,有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非常遥远(比如说相距几千、几万光年)的地方。

 

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粒子甲),那么瞬间粒子乙就能知道,就有相应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瞬时的,超越了我们的四维时空,不需要等到很久信号传递到那边。

 

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知道了,即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很远的地方。

 

这说明,看起来互不相干的、相距遥远的粒子甲和乙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
   
非局域性表明物体之间存在现代科学还认识不到的内在联系,所显示的整体性大于组成整体的个体之和,这和实证科学的假设相抵触。

 

所以有个说法,现代科学是见点不见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中国传统哲学、科学、医学都具有整体性的观点。 

 

量子纠缠表明了宇宙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体在冥冥之中存在着联系,整体大于个体之和,这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点是错误的,西方主流世界观有严重的缺陷......

 

前面说的量子纠缠的实验证实,人们从中认识到物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但是无法全面认识量子纠缠的意义。其主要原因还是人们习惯于用物质的角度来看待微观粒子。 

 

实验表明,量子纠缠这种关系一旦发生后,就保持了下去,微观粒子能够保持这种记忆能力,能够区分和识别和其有“纠缠关系”的特定粒子,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认识”和“记住”这种纠缠关系,这用纯物质的观念是无法理解的......

 

转自:豆瓣小组,量子化生存组,来自[已注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808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