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利用配角烘托主角——史老师教《刷子李》

(2013-05-24 07:46:15)
标签:

转载

2013年5月17日蒋思奕天长实习日记51: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利用配角烘托主角

                       ——史老师教《刷子李》

上课时间:2013年5月17日星期五 上午9:10-9:55

执教:史剑波

班级:天长小学五(一)班

 

一、抓关键词,理解题意

T:今天我们不卖关子,也不绕圈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

S:刷子李。

T:预习过的同学请把手高高举起。

(S高高的举起手,向老师示意)

T:为什么叫刷子李?

S:因为他是刷浆工人,他姓李,技巧很厉害,而且还有很多徒弟。

T:很好,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一下子说出了四个理由。

S:《俗世奇人》里面,冯骥才喜欢把人的称呼用他们拿手的行当和姓连在一起。

T:课外阅读很丰富。你们觉得刷子李,配得上这个称呼吗?

S:(齐声说)配得上!

S:因为他刷墙的时候,会穿黑色的衣服,只要白色粉点落在黑色衣服上,就不要钱。

S:因为他刷墙的声音很好听

S:他刷出来的墙,很具有美感,就算不放一件家具,也有升天般的美感。

S:刷屋顶的时候,是最难刷的,但他身上没有落上一个白点。

T:你们都是从课文的哪里知道刷子李技艺高超呢?

S:课文第一段。

T:好,请你们打开课本。如果要给刷子李的名片背面写上一句广告语,你觉得用书上的那句话比较合适?

(S在书上做记号,划句子)

S:只要身上有白点,刷墙不要钱。

S: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单坐着,就如升天一般美。

S:身穿一身黑,刷完没白点。

T:你不但找到了句子,还说出了自己的感受。非常好!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段。

(S读)

T:中间主要有三句话,刚才三位同学已经提到了。你们讨论一下,说说这三句哪句最好?

S:只要身上有白点,白点不要钱。一般人认为刷子李肯定刷墙时肯定会在身上留下白点的,这样他们的墙可以是白刷的。

S:我觉得是“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很忙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大家注重的是效果,需要美感。

T:升天一般美,你们体验过么?

S:没有。

T:那你怎么知道升天很美?

S:坐飞机的时候,我看到了蓝蓝的云层,很美。

S:西游记,孙悟空翻跟斗就上了天,天上是非常漂亮的。

T:从神话传说,感受古人的升天之美。还有吗?

S:美术课上,老师给我们欣赏的飞天,敦煌壁画,很美

T:那我们就美美的把这第一段第一遍。

(S深情、融入自己的感情美美的朗读课文)

 

二、自主合作,说说“规矩”

T:刷子李还给自己立了哪些规矩?

S:他还给立下了另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一面墙。

S:我找到的是,照他的规矩,一天只刷一间屋子

T:我们齐读一下“规矩”。

(S齐读)

T:四人一小组,用5秒钟时间,推出一位记录员和发言人。请起立。

(S起立)

T:我先问一下你,你发现同学说的话很长,你没办法全部记录,怎么办?

S:写最重要的字,关键词。

T:观点相近的,你需要全部记下来吗?

S:我会挑一位同学说的不错的记录下来。

T:讨论的问题你们清楚吗?

S:不知道

T:老师还没说,哈哈。大胆的猜一猜,刷子李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下这么稀奇古怪的三个规矩?听清楚了吗?

S:听清楚了。

T:好,开始。

(S开始激烈讨论)

T:发言的代表请把手举高。如果这位同学说的跟你的观点一样,不重复发言啦。

S:规矩一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高超;规矩二是为了让别人相信他的技能高超;规矩三是为了让自己有时间休息,不让自己太累,以免坏了名声。

T:你从哪里看出,他在刷墙时是会有些累的?

S:只见师傅的手悠然摆来,悠然摆去。看出师傅动作幅度很大,这样是很累的。

S:而且师傅是一道道刷过去,还是天衣无缝的。刷墙是一份细腻活,想要刷好一面墙,不仅体力累,脑力也很累的。

T:你觉得刷子李刷墙的这个动作怎样?

S:帅呆了!

S:流畅。

S:手法自然,不浪费一点粉漆。

T:太好了,你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理解。请你再读一读这段。

(S感情朗读)

T: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读一遍。

(S齐读)

T:你们能从他的“规矩”中,看出刷子李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S:在他第一条规矩里,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T:自信有底气。

S:第一条规矩证明自己是货真价实的,防止假冒的;第二条还可以当广告,S激情朗读第二条规矩。

T:就用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点,来宣传自己。

S:他拿自己做担保,白刷不要钱。第三条规矩,他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

S: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规矩三我要补充的第一点是休息,能让自己心静下来,第二点是可以让旁观者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证明自己真的是“货真价实”的。

T:说的真好。请你们快速跳读一下课文,看看刷子李的三个规矩分散在课文的哪些段落中。

S:分散在课文的第一、四、六自然段。

T:课文一共11个自然段。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S:我觉得这么写可以引出下文。如第一段,刷子李给自己的劳动打出“广告”,接下来就要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S:是有一个发展顺序的。

T:就是为了小说情节的推动来说。

S:奇人就要有奇的规矩,加深了我们对他的印象。

S:三个规矩如果放在一起,就很无聊了。

 

三、 欣赏情节,一波三折

T:通过读课文,你们对课文都产生了自己的理解。那这篇课文还有一个人物是谁?

S:曹晓三

T:请你们用一条曲线,画一下曹晓三一天的心理变化。老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

(S动手画)

T:我们交流一下,看看他们为什么这么画。

S:一开始,曹晓三对师傅的本事半信半疑,所以是平静的;看到师傅的本事很高超,所以心情很激动;但是看到师傅裤上有白点,觉得师傅名声要毁掉了,所以心情很失望;后来才发现这个白点是师傅的白衬裤,心情又回到了惊奇的状态,甚至情绪比之前的激动还要激动,真正相信师傅的高超技能。

T:说的很好,请给掌声。

(S有节奏的鼓掌/之后还有3位同学说明了自己画的情绪变化图,大同小异)

T:从你们画的情绪曲线图里可以看出,曹晓三的心理变化是一波三折的,其实这也是作者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推动篇故事情节的。可见,情节的一波三折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推动故事有效、别致的发展。在《俗世奇人》里,冯骥才写了这么一句话“码头上的人,不强就活不成”,这些奇人他们真的是需要有一手绝活才能在社会立足啊。作者还写了另外一个奇人——泥人张。请你们快速读一读,看看泥人张的故事情节是不是一波三折的。

(S快速阅读课文)

思考:1、小说以什么推动故事的发展?

      2、故事带给读者怎么样的心理变化?

T:看完故事,谁能说说这个故事是怎样发展的?

S:最先开始的是泥人张十分淡定的心情在酒馆喝酒;被海张五取笑时,心情很低落,但没有反击,摸摸捏泥人;第二天贱卖海张五;第三天海张五自己花大价钱买自己的泥人。

T: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情节也是~

S:一波三折。

T:要想写出有趣、精彩的故事,一波三折是必不可少的。像这样的故事,在《俗世奇人》里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可以自己找来阅读、欣赏一下。今天老师给你们留下的作业,2选1。

1、请给班里的某位“奇人”立下两个规矩;

2、给班里的某位奇人编写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

 

 

【评课】

史老师:

「反思」

在备课时,我从头到尾读了一遍《俗世奇人》,深深被冯骥才先生的文笔所折服,写的太好了。感觉“码头上的刷子李,是很强的;小说中的刷子李,是很奇的。”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学习提示里面涉及到的三个问题切入(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再哪里?怎么样写出技艺高超?读一读这些句子)。从我的角度来讲,我把第二个问题作为重点。在备课时,我的想法很多,例如刷子李的形象深入人心;前面需要抓的点也会很多(果然、居然、竟然——心理变化),这里我想到是不是可以让学生为曹晓三写日记,第一天学技艺,把自己听到的、学到的写道日记里面去;后来看到了“三个规矩”,感到很奇特。我认为名家的作品,可以教的东西太多了,但是一节课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最后只能忍痛舍弃曹晓三的心理变化这一内容,把重点放在抓“规矩”。通过“规矩”引出情节推进、人物塑造、语言特色。第一次上课,我觉得自己前部分费时很多,没及时引导孩子走出内容的泥潭中。以上是我对自己在备课以及上课后的一个总结和反思,望薛老师还有蒋老师指正。

 

薛老师:

「点评」

你刚才说的很具有研究性,有反思的意味。你对教材的解读有一定的深度,最重要的是你的反思精神很好,能找到问题的正解。我的整体感觉是课上的很清晰,这很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会很清晰。你抓住了小说阅读的重点,第一个“刷子李”名字的理解,第二个是“三个规矩”,第三个是“曹晓三”。每个板块内容清晰。最精彩的是我觉得是曹晓三情感变化曲线图,运用曲线,把情节勾勒出来,告诉学生写情节要有起伏,一波三折。“果然、居然、竟然/奇了!”跟前面内容相应——图、文字相对应(起伏)。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写“曹晓三”这个人物形象,前面是整体描述刷子李的形象,后面是从曹晓三的角度去印证刷子李的货真价实。这其实是用配角来烘托主角,这是一种描写人物的手法,值得对学生说明、讲解的。如你最后的拓展人物,泥人张,跟刷子李具有共同点,让海张五这一形象衬托泥人张。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是什么推动情节一波三折发展这上面去。冯骥才塑造人物形象的亮点:主角+配角。

「建议」

1、“三个规矩”勾勒出来很扼要,只要提炼出来,学生就懂了。没必要对三个规矩进行过分的讨论,应该把重点放在情节的起伏上。

2、我觉得教孩子把握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心理变化,就是这堂课的主要内容。之后的拓展阅读可以用泥人张来印证。

3、练笔练习太笼统,可以指出具体某一位同学。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着力在文学的欣赏上,不是放在创作上。

 

蒋校长:

「点评」

三个规矩,让学生的兴趣很大,这个环节的可听性很强。你对小组的合作引导很棒!如小组学习的指导很有特色,效果很好,小技巧的运用很棒!(“把其他同学说到的,划去;没有说到的,站起来继续补充”)。但我觉得你应该把时间要重点调配在后面的环节。这篇文章没有曹晓三,这篇文章就不成立,还是回到那句话“主角是需要配角来陪衬的”。还有你的线段图让孩子们质疑的空间很小,之后进行写法的指导,这一点也很出彩。

基于生活的夸张,有可能曹晓三这个人物形象就是虚构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