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的产品以刻、划、印花白瓷为主,兼烧少量的黑釉、酱釉等颜色釉器物。黑釉瓷比白釉瓷少,这与当时的审美和需求有关系,也与定窑以刻印白瓷为主流产品有关系。
定窑黑釉瓷出现较早,在唐早期就与黄釉瓷、白釉瓷共存,属器物粗厚、釉色偏褐的粗瓷。
唐中期时,就非常成熟,出现了明显具定窑黑定特征的器物。在此后漫长的黑定烧造历史中,产品精粗兼备,优劣不一。其高度出现在北宋早中期,立件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北宋早中期定窑黑釉瓷造型精致,釉色如漆,光可鉴人,已经相当成熟。洁白细腻的胎体与乌黑的釉面形成强烈对比,衬出特有的韵致。器型多以盘、碗、瓶类为主,尤以斗笠形碗数量最多,均为传统正烧法。其精细程度及艺术趣味远远超过同时期白釉瓷,是定窑最具代表性的高档品。因产量相对较少,所以后人说找黑定比找黑天鹅还难。传统意义的“黑定”也称“墨定”,应特指北宋早中期这部分胎白、质坚的高档黑釉瓷。
北宋晚期及金代,由于科学的覆烧法,出现了大量芒口盘碗类黑定,总体质量稍差。但此时期依然存在相当数量十分精美的正烧盏类及立件,这与为了保持器物的美观性和斗茶文化有关系。同时也说明,定窑黑釉也是富裕阶层、士子文人追求的对象,根本不考虑器物的价格。实际在北宋晚期金代,支圈覆烧法发明之后,定窑依然生产一定数量的正烧白釉精品瓷,这也是富裕阶层和权贵追逐定瓷的结果。
进入北宋后期、金代黑定器型比宋早中期略丰富,碗、盘、梅瓶、葫芦瓶、玩具、罐……但胎质、瓷化度明显下降,胎体变厚,普遍泛灰,釉色浑浊,芒口处理草率厚拙,尽失往日风采。

自正藏品
黑定器物包括外黑里白、外黑里酱、外酱里黑、里外俱黑及油滴、兔毫等以黑色为基础的各种窑变,及以黑为本的瓷塑等等。至于有些如立件类内底足施黑釉,是为了防止烧造开裂,则不视为黑定系列。黑釉瓷自出现,釉瘤现象就较多,说明黑釉在高温情况下易于流动,这也是黑釉施釉不到底足的原因所在。黑定仿当时流行的漆器,呈色剂为含量8%氧化亚铁,胎质与高温白瓷相同,釉色光亮鉴人。黑定如漆的釉色,坚致洁白的胎骨,俊逸舒展的器型,告知着“黑天鹅”般高贵。
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定窑之所以美,是因为内坚外雅、宋士大夫式的文人风骨;是因为胎坚、质薄、高温而尽显俊逸。拿黑定来讲: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黑定描金碗及2002年佳士得拍卖的那只碗黑定碗,确是价值连城的黑天鹅,因为高贵而美。

自正藏品

自正藏品
一般来讲:黑釉瓷釉层较厚,方能呈现美丽的纯黑光泽,但定窑的釉层均匀光滑,釉面平整光亮,釉层也比较薄,这与定窑采用的釉料和规整洁白的胎体有直接的关系。现今曲阳高仿黑定的釉料,由当地的黄土直接配制。当地黄土俗称套土,分布较广,黑定直接使用黄土加水稀释成釉,也不用添加其他原料。只是由于取土位置、窑内环境、季节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产生略有差异的颜色。
入窑一色,出瓷万般,不同季节、湿度,窑中不同摆放位置,甚至一件器物不同部位都会有不同的呈色。黑定在烧造时,越是不完全熔融,黑色越纯正,如完全熔融便成紫色、褐色等,铁分过剩时就会析出“油滴银星斑”等现象。
部分高档黑釉瓷足外壁因流釉而呈现不规则的露胎现象,积釉处较厚,形成釉瘤,极少部分有泪痕状釉缕。少部分出现稀疏的黄褐色光亮斑点等窑变,精美异常,耐人寻味,属极其稀少珍贵的窑变品种。
胎密质薄的黑定,带着远古的奇炫光华,引导着我进入深邃与沉静的冥想,舒坦极了。一片残破的黑定标本,在阳光下漆黑晶亮,荧光漫射,泛着邃远,如一泓静谧黑潭,神明远在,极目而不可探视。

自正藏品

自正藏品

自正藏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