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白瓷呈多色

(2009-03-12 11:44:21)
标签:

定窑

    定窑烧制的白瓷有偏青、偏白、偏黄、纯白等等,呈现多种色泽不能一概而论。

    以往人们只以偏黄色为鉴别定窑白瓷的依据,这与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大件梅瓶、两宫博物院孩儿枕、刻花盘等,以及国内外馆藏品大多为宋晚期、金代产品有关。从遗址残片来看,宋早中期涧磁村精白瓷遗存大多呈润白色及青白色;宋晚期金代则多偏黄色,器物其烧成温度略低,胎骨也略显疏松。所以,上乘定窑恰恰不是牙黄色。

5、白瓷呈多色

自正藏品

    白瓷多色的原因很多,例如:

    1、原料原因:过去是人工配料,没有精密仪器的辅助。再者胎、釉原料所处的地域和层位不同,难免存在差异,因此烧成的色泽每窑都有不同。

    2、焰火原因:窑炉的构造、窑温的高低、升降温的急缓、焰火还原氧化性的掌控,都可以造成色差。再者因釉料配方中的黄土(俗称套土)含有铁和钛等呈色金属元素,在不同比例、温度、气氛下会产生不同的呈色。

    3、季节性:同一种原料,在不同季节,由于气候、温度、湿度的不同都会有不同呈色的反映。“七死八活九翻身”,这是景德镇陶瓷艺人根据烧窑天气总结的,秋高气爽的九月,非常适合烧柴窑。

5、白瓷呈多色
自正藏品

    4、燃料原因:一般来讲,宋早期以前以木柴为燃料,烧还原焰,产品颜色纯白或偏青白,具有一定透明性。宋中晚期开始,以煤为燃料,烧氧化焰,是导致产品颜色偏黄的原因。

    5、遗址挖掘情况表明,各时期均有用柴和煤交替使用烧一窑瓷器的现象,但煤与柴的比例及使用的时间长短也会造成窑内气氛的差异,因而白瓷呈色也就不同。

    6、支圈组合匣钵覆烧法的使用,使每窑的产量增加了5---6倍,器物相互之间的间隙极小,而这一时期的产品明显出现颜色偏黄,釉色不灵动以及微生烧现象。这些是否与窑内器物密度过大,从微观上改变了烧成气氛,因而呈现了颜色的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7、改变配方:宋晚期定窑白瓷釉料中加入了3%---8%的黄土,由于比例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呈色。

    原料的成分、配方、淘洗、陈腐、釉层的厚薄、烧造气氛、甚至窑位的差异等等,很多很多的因素,都会使白瓷的呈色出现明显差异。

    所以,定窑白瓷是呈多种色泽的。

5、白瓷呈多色

2005年自正定州工作室(前文已说明)

5、白瓷呈多色
2005年自正定州工作室(前文已说明)

5、白瓷呈多色
2005年自正定州工作室(前文已说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6、黑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