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说,倒计时200天时上海大街上标牌仍然常见“中国式英语”。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感性认识,我下载了一张图片来说明。(有图有真相)
这张图片很幽默,如果它出现在中西部某个县城或者像铁岭那样的大城市我们或许一笑而过,但是当它出现在上海这个中国最洋派的城市,仅仅“一笑”就不够了。
据中青报说,一场关于“睡衣和马桶”的大辩论在上海坊间进行着。雄壮的刷马桶声曾经是上海的晨曲。如果说这算“海派缺点”,很多上海人,包括学者、管理者都不以为然。学者朱大可将其归结为上海住宿条件的极其拥挤。“家里没有独立卫生间,怎么能不刷马桶?”“当街刷马桶怎么了,北京的胡同也一样!”。我想,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绝大多数都住过没有独立卫生间的老房子。当街刷马桶并非上海人的独特生活方式,很多南方地区在过去都是如此,这就是过去江南民居生活的世俗场景,没有什么特别可言,也没有任何羞耻可言,仅仅就是那个时代的符号,特别的倒是上海人对这种符号的捍卫稍显滑稽,而且还非要把北京人拖下水,他们为什么不说:河南人、安徽人也是这样呢?这种心态耐人寻味。
中青报说,最引发热议的是上海人“穿睡衣上街”的习惯。夏天的上海满大街都有“睡衣党”。无袖、泡泡袖、蕾丝花边,超市、菜场、路边,甚至从上海出发的邮轮上也总有“睡衣党”出现在自助餐厅或甲板。为了世博,上海提出了一个口号“睡衣睡裤不出门,争做文明世博人”。尽管只是“劝说”的方式,可还是引发舆论哗然。有上海人辩解说,这是习惯,以前家里太小太闷,夏天会把床搬到街上睡觉纳凉,又不是坏事。也有人说,这就像广东人夏天爱穿拖鞋一样。在浦东新区,“文明着装劝导队”志愿者已经在480个小区内宣传“文明着装”。居委会主任沈国芳说:“这是国家的脸面问题。”
相信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并且具有正常心态的人都会认为,穿睡衣上街是不文明的行为。同样,穿睡衣上街也不仅仅是上海人的陋习,其他城市也有,不同的只是上海可能多一些,而且看起来上海人对这种行为更坚持一些。既然上海人有这样的自信捍卫和延续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我看也未尝不可,至少人家没有犯法。我甚至建议,上海阿姨们集体性的在世博会期间全部睡衣上街,让你们那些说三道四的人看看我们上海人穿睡衣上街的风采。居委会的“沈主任们”也不必过度担心“国家脸面”,那些老外大多数没有来过中国,没准他们认为这是主办方搞的行为艺术呢?再说了,那些老外们对什么同性恋游行,集体裸奔之类的事情见得多了,见到穿着睡衣上街的上海人也未必就会大惊小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