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隐约地觉得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出书是很流行的事情,至于究竟流行到什么程度,不大清楚,今天看到《人民日报》对此事发表了评论,我想恐怕此风很盛,文章说得很不客气。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出文集、诗集、摄影集、书法作品集成了时尚,似乎没有几本大作水平就低了,脸上就没光了。出版社明知没有读者,但碍于情面,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人热衷于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当然应当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要么慷公款之慨由下属单位购买,要么强行摊派。即使下面颇有怨言,一些干部依旧手捧“大作”,到处炫耀。评论引用了一段典故。曾有臣下建议唐太宗李世民将诗文编集,刊刻行世。唐太宗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的政令对百姓有益,史书自然会记载,会永垂不朽,用不着自己写书吹嘘;如果我的政令不遵从古代好的制度而祸国殃民,即使文词动人,终究也会让后代笑话。
读书是好习惯,但是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我们才要读有价值的书,才希望出版社出有价值的书。今天中国出版界出的垃圾实在太多了。明知这类书没有一个读者买,但有人买单他们就出。浪费纸张消耗的是森林资源,在号召全世界人民种树的低碳时代这是令人发指的浪费。各个出版社如果盘点一下每年为那些大小的干部出版了多少这种一本都卖不出去的书,一定数量惊人。我不知道这些官员作者们是不是还觉得自己搞的是“真正的艺术”,而“真正的艺术都是小众的”。求求你们,快醒醒吧!
另一方面,《人民日报》批评的这种附庸风雅出书的干部一般都是有相当级别的,小科长之类的公务员出版社也未必买账。这些干部自己没读过几本书,就想着自己出书,我曾经听检察院的干部在谈起腐败问题时说:就怕领导没爱好,只要有爱好别人就好下手。人应该有一些健康的爱好,琴棋书画总比酒桌牌桌好,但是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不要以为自己官当大了,水平就自然高了,写的东西就自然对社会大众就有教益了。我常引用钱钟书先生的一句话:写作的爱好和写作的能力是两回事,可惜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搞清楚。某些人不知怎么混了一个作协的身份,我常听他们中有些人动不动在人前说:哎呀,我最多就是个三流作家。听上去是谦虚话,其实是一种低级炫耀——请注意哦:我是作家哦。三流作家也是作家嘛!其实作协里混一辈子没写出一篇好东西的大有人在,而作协这个机构的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早就遭到质疑了。这种低级炫耀的水平很像是办公室的女人为了炫耀手上的大钻戒会大声喊:哎呀,太热了,我得把戒指脱下来!还有些领导的字写得那是相当的难看,当官多年就“同意”二字写得还凑合,也敢出书法作品集。这类的例子我听到看到太多,但太容易对号入座,恕我不举了。
总之一句话,领导干部的个人爱好也要自爱,不能让个人爱好成为腐败的土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