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就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个新出炉的“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整形”,调整其写法。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提”;“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等等。前几天我看到这条消息时相当吃惊,但我告诉自己——要冷静!等几天一定有人站出来骂的。果不其然,舆论对这件事情不是争议、不是质疑,而是一致痛批!就像今天《金陵晚报》评论的标题那样直抒胸臆——不是规范是添乱!
中青报对这件事情竟然在同一版面上登了两篇批评文章。据悉,某网站就此进行的调查中87%的网友表示明确反对。一个据闻“历时八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如此不受欢迎?专家信任危机当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更何况,语言的大众属性、民族属性,其引起大范围、激烈的民间情绪反弹,实为必然。而中青报的另一篇评论说,国家语委瞎折腾已经有过很多教训了。当年硬要把“林荫道”改成“林阴道”,把“唯一”改成“惟一”就让人很恼火了,根本想不明白改得有什么道理。后来又说二者可以通用,刚松了一口气,又说虽然可以通用,但其中某一个是首选词。我到现在还犯糊涂,到底哪个是首选?折腾来折腾去,最后就折腾成了一盆糨糊,让人很抓狂。
我来说几句。首先我不清楚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出自教育部还是国家语委,但不管是谁我都想请教一下:为什么要改这44个字的写法?改和不改的区别在哪?改的必要性在哪?全体中国人都要个说法!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每天都写汉字,你们几个所谓的专家关起门了自娱自乐、自我陶醉了一把,弄出个东东让十三亿中国人一下不会写字了,凭什么呀你?第二,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改革非同小可,我想问问:你们这些年折腾够了没有?普通话测试每两年一次是为什么?有些技能需要年检是因为那些技能在不断变化或者因为安全生产需要。任何都难道我们中国人说自己母语的能力也需要两年认定一次吗?我们母语的发音年年都在变吗?否则你解释一下嘛!我问了很多业内人士,大家都觉得荒唐。说你们指望每次普通话测试收的那270块钱吧?!我绝对不相信你们是这种人!能干出这种事情!
咱们神奇的国家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部门和机构,主要是那些可有可无的部门和机构特别喜欢折腾,特别喜欢来事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担心不弄出点事来,你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和存在的意义。比如,语委这个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就很受质疑。不是语言文字工作不重要,而是可以承担这项工作的部门已经很多了——宣传部可以管,文化部可以管,教育部可以管,广电总局也可以管,为什么还要弄一个语委出来?养一大帮人?据说这是国家“语言文字法”规定的,那么法律就不能修改了吗?好!你们觉得这个机构没必要,那我就年年点折腾点事出来给你们瞧瞧!这让我想起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一帮博学的神父研究的一个著名课题是“上帝的针尖上究竟能站几个天使”,我们现在的一帮专家研究了八年的汉字改良竟然也就是“把竖勾的勾去掉变成一竖”之类的东东!
一个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是很重要的事情,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折腾使全国人民在这件事上形成了共识,那就是:爱护我们的母语就请不要再瞎折腾!作为老百姓养着一个什么事都不干的机构,也比养着一个只会瞎折腾机构强。这叫“两害相权取其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