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541)
——我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系列博文之五十
尊敬的各位红楼梦研究老师和朋友们:大家好!
为什么笔者在上一篇博文中断定杨启櫵老师讲的“藩郡馀祯”一句话【那是贾政对北静王夸赞宝玉所说的谦虚话。’藩郡‘对王爷尊称。’馀祯‘即余荫,意思是“托王爷的洪福”】是错误的呢?就是因为书中的"避讳"与"反避讳"(不避御讳的反面)都各有特殊用意,绝不是【并无深意】,而是大有深意在!
那么,书中的这些避讳与反避讳都有什么深层次的用意呢?
一、此书开卷第一个出现的“异体字”,就是《凡例》一文中【点睛】的【睛】字之“目”字边,少写了一笔,变成了"日"字。于是,【点睛】一词就变成了【点晴】了。
有人可能向我提出【点睛】是成语【画龙点睛】之意,它的内涵很好理解;而这里的【点晴】很可能是抄书人误抄的问题,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因此它是什么意义很难让读者领会?!
http://s12/middle/5ee78609t7a46ba57313b&690&690
请看上图,第六行、第八行、第10行、第12行各有【点晴】这个词一个,共计四个。
在周汝昌老师校对的版本上都是原原本本照抄的【点晴】,而再看邓遂夫老师校对的甲戌本里,就自作主张地改成【点睛】二字了。那么,究竟是周汝昌校对的正确呢还是邓遂夫正确?我认为周汝昌老师原文照抄是对的,邓遂夫老师的私自改动恐怕是违犯了作者写作思维中的“大忌”了?!
上图是甲戌本第五回,其中的脂批写的是【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再看下图是己卯本,其中的第17——18回也有脂批写着两句话【一字不可更改,一字不可增减!】
http://s3/mw690/001JKQ89gy6QQbBFEjgf2&690
可见,红楼梦一书的作者和批者的用词、用字,都是非常讲究的。因此,我们说脂砚斋在《凡例》一文里写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这句话,绝对不是小说夸张式的语言,而是实话实说啊!
微型风筝朱老师在他的博文中就提出了曹雪芹讲的【大旨谈情】是暗喻【大旨弹清】的内涵的观点。我非常欣赏他的这种特别带有“政治斗争味道"的解读,也就是说凡例中【点晴】二字的反面内涵正是【点清】之意也!而【点清】和后面正文里的【大旨弹清】是十分吻合的政治隐语,这才是该书真正的“画龙点睛”之处啊!
朱老师的这种独特解读告诉我们:
不把该书开卷第一篇文章的标题大意——【红楼梦旨义】弄明白,我们便很难读懂曹雪芹究竟为什么要写这部书;一旦我们把【点晴】就是【点清】、就是【弹清】的隐语;而【弹清】就是弹劾清朝所执行的封建制度,也就是造封建王朝腐朽制度反的政治内涵就天下大白了!因此,书中第五回写的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什么内涵也就解读明白了!
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去品味作者曹雪芹在第一回里讲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句意味深长的话,究竟是什么政治内涵就豁然开朗了!
可惜,二百多年过去了,至今真正像周汝昌、微型风筝朱老师那样深刻理解了该书真正大旨真谛的研究者并不多。虽然我不能断言这种研究者应该是凤毛麟角,但实际和小说论者的人数比较起来,恐怕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我们这些研究者,如果连一篇《凡例》写的究竟是什么都未能解读明白,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高谈阔论、扬言说‘自己’读懂了《红楼梦》呢?!
或者说,如果我们连书中的【避讳】为了什么、不避讳又是为了什么、甚至【反避讳】是什么用意,都毫无察觉,那我们还怎么样能够读懂曹雪芹的真实思维的根本“脉搏”呢?那简直是不可能的!而杨启櫵老师对【“藩郡馀祯”】的错误认知的关键就在这里。
(未完待续)
白金贤
2015年8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