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对“藩郡馀祯”的看法看周汝昌杨启櫵二位老师谁的‘读红’深度更高?

(2015-08-10 18:39:36)
标签:

谁解其中味

周汝昌解读比较深刻

杨启櫵解读比较无味

红楼梦是政治造反书

祯字不避讳表示对着干

                             天下奇书《红楼梦》  文化瑰宝《推背图》(540)
                                                                  -——我对《红楼梦》的独特解读系列博文之四十九

 尊敬的各位红学研究老师和爱好者朋友们:  大家好!
 
                                                周汝昌老师对“郡馀祯”的最早解读

      周汝昌老师在他的《石头记鉴真》一书中写道:
              【《红楼梦新证》第1023页提到第15回“藩郡馀祯”的异文。此四字《甲戌本》和《梦觉本》、《程甲本》一致,都作“藩郡馀祯”,这是雪芹原文。《己卯本》《庚辰本》都改作“藩郡馀贞”,《程乙本》又改作了“藩郡馀恩”,而《蒙府》《戚序》又作“藩郡提携”。惟《杨藏本》独作“藩郡馀禛”。
          《新证》已然指出,这是个涉及雍正“御讳”的重要问题。雍正名胤禛,因此,“禛”字除了他一个人,别人万不能用。不但如此,,又牵扯着他谋位夺嫡的大阴谋,因为按康熙遗嘱原是胤祯当立,他将“祯"描改写为“禛”,遗嘱就成了立他为太子了,而他即位后干脆将胤祯改名为胤禵,以图灭迹。所以后来更进一步,大家连“祯”字也不敢用,改用“正”字替代。
          《戚序》底本原是个对外公开本,为了避免麻烦,【馀祯】【馀贞】都不敢用,爽性改为"提携"了。只有一个《杨藏本》,不但不讳,反而直用【禛】字。乾隆时的人见了会失色骇绝,避席而走的!抄手焉能【自出】此等漏罅?所以这应当是雪芹笔下的痕迹,被抄者保留了下来。·
          ····至于《程乙本》,则是出了《程甲本》之后才发现了这个大“事故”,偷偷地又改成【】字了。
         雍正改字而谋位这一段复杂尖锐内幕公案,在清代传述甚广,只不过传述中将描改说成了是【传位十四子】与【传位于四子】的奥妙(那是不可能的,遗嘱必写名字,不会称什么第几子)。连历史家们也疑信纷纭,却在《石头记》的文本中留下了这般惊心动魄的好证据!】

                                                   杨启櫵老师批驳周汝昌的“禛祯避讳说”

      【雍正名胤禛,因此御极后,天下臣民必须避讳。此乃帝王时代惯例,不足为奇。周汝昌先生却说得相当神妙,传至刘心武先生,更是诡异荒诞。以下略作评介。
        周先生始终主张雍正篡位,但方式随时更变,如喇嘛协力、年羹尧、隆科多帮凶、改诏易名、康熙掷珠等,究竟以何说为定论,不详。其中,改诏说,最初周先生断为”齐东野语“,摒弃不用,因他误信清史馆某人之言,以为雍正排行十一,苟如是,怎能改易,说:
     雍正本人,终其身也并不曾自知他会有’皇四子‘之称,他始终只是’皇十一子‘,胤禵是二十三子。这事当年清史馆中有人曾据《皇清文典》中册文,已证明无讹。那么,由’二十三‘描改’十一‘恐怕不易描写得那么十分秀气。何况遗嘱大事焉能不呼名字,只列排行?”
      此处明白指出:“雍正篡位”用的不是篡改遗诏。学者们信以为真,引起误会,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说:周先生主张雍正篡位,但其手法并非篡改遗诏。
        其实,周先生话一完又转变了,说:“如此,野史、传闻都不可信了?却又不然。野史在具体细节上容易走样,往往实质却存,不同子虚。原来胤禵一名也是后改,他原本只叫胤祯。将‘祯’描作‘禛’,却是方便之至,妥善异常,很难看出破绽。”
         究竟是否易名改诏,两说并存,暧昧不清。以后,周先生终于加了诠释:“篡改遗诏”“更近事实”,尚有下文:
                  雍正要人‘避讳’时,渔洋山人王士禛变成了‘王士正’,这完全对。至于曹寅的岳翁李士桢,
为什么也变成了‘李士正’?连乍看有点像‘禛’的,也一律不准幸存。也难怪,大约‘宪皇帝’一见这个‘禛’和他的貌似者便吓得他心惊肉跳。其中奥妙定自可观。
           胤禛既作了胤祯,胤祯当然要作胤禵。王士禛、李士桢等等之流,自然也要跟着‘穷则‘起 来。
           读来似乎雍正强迫王士禛更名,其实他早于康熙五十年故世,新君登基,命避圣讳,由其后人追改。后来连乾隆也看不过眼,三十九年下谕曰:"士正名以避庙讳致改,字与原名不相近。"命改为’士祯‘。
           周先生说:’连乍看有点像‘禛’的,也一律不准幸存。一见这个‘禛’和他的貌似者便吓得他心惊肉跳。其中奥妙定自可观‘云云,读上文可知绝非事实。
          周说其后经过刘心武先生渲染,变得更荒唐。说北静王与贾宝玉初会时,曹雪芹露出一句很露骨的骇人听闻的黑话。刘先生要观众、读者’千万注意,不要错过‘。
          黑话只有五个字【赖郡馀祯】。那是贾政对北静王夸赞宝玉所说的谦虚话。’藩郡‘对王爷尊称。’馀祯‘即余荫,意思是“托王爷的洪福”。一句平常的客套话,刘先生却以为骇人听闻。曹雪芹憎恶雍正、乾隆,特地用一’祯‘字来抨击。
         众所周知,雍正名’胤禛‘,众兄弟名中上一字均为’胤‘。登基后,易’胤‘为’允‘。此封建社会中习见,不足为异;唯独十四弟改为’允禵‘,连名中第二字都改。原因何在?学界说法不一,我个人以为’禛‘’祯‘两字形、音过于相似,故有此改,并无深意。

                                  笔者对 周汝昌杨启櫵二位老师谁的‘读红’深度更高的评论    
  
        以上是周汝昌杨启櫵二位老师对红楼梦中【赖藩郡馀祯】的基本看法,那么,他们二人中谁的‘读红’深度更高些呢?
         一、我认为还是周汝昌老师认知的更符合作者曹雪芹的思维实际。即不是像杨先生所说的,【那是贾政对北静王夸赞宝玉所说的谦虚话。’藩郡‘对王爷尊称。’馀祯‘即余荫,意思是“托王爷的洪福”。一句平常的客套话】。而这一点用他引用的刘心武先生评论这件事的话就可以说明,他也是认为雍正、乾隆时期都有严酷的【避‘胤禛’皇帝讳规定的】。如,他说:
     【刘先生介绍此事,末尾添入一段怪论:
        第一,····雍正命所有的兄弟第一个字都不能叫作“胤‘,都要改称”允“。第二,就是这个人的名字 胤祯,光第一个字改改成允也不行,第二个字还得改,就不许叫胤祯,就不允许’祯‘字出现,谁 要公开写出这个’祯‘字,他就要生气,搞不好被他发现,就要杀头。·····
         所以,在雍正朝的时候,入门写文章都要避免‘祯’字。的乾隆的时候,因为乾隆是雍正的儿子, ···仍然严格地执行他父皇的避忌。因此按说一个人在乾隆朝写书,他也是万万不能在自己的笔下出现 一个‘祯’字的,而曹雪芹在写北静王的时候,就故意要把这个字放上去,···(’藩郡馀祯‘),表面 是在向北静王谦虚,在那儿道谢,实际上在这儿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露出毒牙,你雍正皇帝不是不 喜欢‘祯’字吗?我在我写书时就偏要把这个‘祯’字,白纸黑字给你写出来。····
        二、杨老师讲的刘先生上面那段话是【此一妙文费解】,实际上我认为刘心武老师讲的是很到位的。如,他说【曹家不但跟废太子关系密切,他们家和十四阿哥的关系也极为密切,好的不得了。所以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他们心里头是不服气的,这种不服气通过上一辈,通过曹頫就会感染的曹雪芹,曹雪芹在写作的时候,时不时就会露出一种他内心的怨恨,那么【赖藩郡馀祯】这个字眼本身就是很惊人的。
        三、虽然杨老师举例说明【雍正父子极端憎恶‘祯’字说绝非事实】,如他说【康熙朝名士王士祯,原名‘士禛’,因避讳易名‘士正’。为乾隆发觉,以为与原名相差过远,特颁上谕,命改为‘士祯’,且命有关书籍一体改正。
        又举出两个例子,说:其一,乾隆十一年上谕厉亲王等:朕昨与七阿哥命名,用‘琮’字,今日阅纪恩诗内有名‘永琮’者,著将外间‘永琮’改为‘永瑺’。其二,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讲督查弼纳保举吴淞营守备员缺之千总引见,此人名叫刘允祥。乾隆震怒,说与怡亲王名字相同,怎可不改?江督遭谴。
    可见,雍正乾隆时期,帝王之酷刻、任性是天下臣民人人皆惧的。刘心武讲的情况并不过分!
        四、杨老师举例说,有一本避讳指南的小册子,叫作《圣讳实录》,告诫应试举子:‘胤禛’固然须避讳,,连‘珍、贞、真、祯’等字亦宜改写。滑稽的是刷卖此书的刘某,就因为避讳事惨遭身首异处,因为他示范性的写出康熙、雍正等诸帝之实名,乾隆四十三年被告发,判‘斩立决’。】
        可见,乾隆时代当时的政治恐怖是多么严重,这一点杨老师却说“如此恐怖风气之下,地方官矫枉过正,各省地名因与御讳音同而改易者颇多。连乾隆也认为‘过于拘谨’,屡降谕旨:‘凡与御讳声音相同字样,不必回避’。”
    由此可知,以乾隆之残酷、严厉,倘如刘先生所言,‘祯’字为伊父子绝对憎恶之字,则断乎不会降旨让‘王士正’改为‘王士祯’。
        笔者认为,杨老师显然是替乾隆说情,但证明不了红楼梦一书曹雪芹的正文里直呼【祯】这个雍正皇帝避讳字是历史事实;当然也就难以否定王熙凤亲口讲的【拼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那句话是绝对的【反皇语言】,是公开的【政治造反】?!
       据安鸿志教授所解读的红楼梦中的【十二支寓】的内涵应该是【丑四子,谋龙位,舞淫身,犹猪狗】,显然他是体悟到了该书具有浓浓的”血腥的政治斗争味儿“了。我认为这就是读者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了,也就是说,这才叫作”读懂"了该书.。否则,只是读了该书的皮毛、表面文字,那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最有意义的是把红楼梦一书的大旨真正读明白了!

    所以,比较周汝昌和杨启櫵二位老师的论据和观点,我认为周汝昌老师是以该书是政治书这种判断来立论的。因此他认为【《己卯本》《庚辰本》都改作“藩郡馀贞”,《程乙本》又改作了“藩郡馀恩”,而《蒙府》《戚序》又作“藩郡提携”】都是为了避讳而改动原著中的这个‘祯’字的。这样,我们在解读凡例里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就能够感觉到该书的血海深仇的"政治味儿“了!对于作者曹雪芹写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不再迷茫难解了!!
       而杨老师讲的【那是贾政对北静王夸赞宝玉所说的谦虚话。’藩郡‘对王爷尊称。’馀祯‘即余荫,意思是“托王爷的洪福”】是纯粹站在一般小说的描写角度解读这句话的,因此他就很难解释‘馀贞”、“馀恩”、“提携”都可以用‘余荫’代替吗?!’显然不是那么简单!
      因此,我赞同马经义老师的总体看法:
             【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像杨启樵先生这样的“纠错”之书,确实有必要的。这是学术探讨,更是相互切磋。错就错了,没有什么丢人现眼的,周汝昌先生一定有这样的雅量。因为他老人家无冕之王的红学地位谁也撼动不了。就两人而言,论清史,杨先生绝对在行;论红学,周先生绝对第一。两人合力,细密严谨,这是红学界的佳话,更是我们红学后辈的福分……】

                                                                                                                     白金贤

                                                                                                                                       2015年8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