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牛熊亲历记【第六章 兵困可转债之(2)神秘的电话】
(2012-05-02 12:40:55)
标签:
杂谈 |
引子:
一个投资人对真相的思考
过去十年,我曾经历了中国史上最漫长的熊市和极度疯狂的牛市。
2011年底,我们又一次站到了伟大牛市的前夜。
我猜想,它将带来史无前例的高潮。
(为避免歧义,本文将隐去多数相关人士的真实姓名)
第六章 兵困可转债之(2)神秘的电话
事实上,券商的选择是融资工作另一个关键环节。上市公司花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承销费,至少应该从券商那里买到如下4点:
1、券商投行项目组须弥补上市公司在融资经验上的不足,在关键时间节点和要点把握上给予专业意见。
2、券商保荐人能够充分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募集说明书中充分挖掘公司的潜在价值。
3、券商在证监会审理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沟通作用。
4、当发行环境不利时,券商应有实力托底承销;当发行环境正常时,券商有实力推高承销价格。
当年国内券商可还没有上市的,管理也普遍不规范,挪用客户保证金的妖蛾子事儿层出不穷,能够四项全能的券商简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上市公司在选择券商的时候,应注意取长补短,尽量选择在能力特长上,能够补强公司弱项的券商。
站在董秘的立场,有个经验窍门:选券商的时候,董秘应尽量指定或者亲自面试项目经理。来公司拉生意的都是券商的大佬,等到干活的时候,就要靠项目经理了。项目经理要是个糊涂虫,募集说明书的故事编不圆,或是时间控制不住,那非得把董秘害残不可。
最好找年富力强,项目经验丰富,为人处事老练的。项目经理的任务,承上启下,体能上要保证足以连续工作20天仍头脑清醒;经验上要亲自参与过各类融资项目,对流程、工作要点和时间节点了如指掌,还要随时准备补枪眼,哪个环节掉链子他就得顶上去;情商特别要高,必须善于勾兑,能够和证监会,上市公司各色人等其乐融融,也能恩威并施地让部下把活干好。
话说银河证券的项目组带队的是位老同志,组员还包括分别负责法律、财务、企业管理等相关方向的成员。招商局A隶属央企,一贯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行做审计,因此财务数据翔实,基本经营资料完备.理论上,洋洋洒洒几万字的募集说明书主要把事实表述清楚就妥了,写起来难度不算大。但真干起来,文字与数据盘根错节,环环相扣。整个写作过程就像揉面,揉去又揉来,改了又改。就像项目管理的宿命,最后截稿的一天,总是熬通宵加班。加班的目的是为了复印和装订募集说明书,复印的地点自然是著名的北图复印社。
募集说明书装订好后,厚厚几大本就送进证监会了。于是再融资进入下一个攻坚阶段:证监会审核。
凡是再融资的申请资料,在送到证监会收件后,资料如无重大遗漏,随即转给发行部。发行部将派两名预审员,分别侧重从财务和法律两个角度,在限定时间内审核资料的真实性。预审员在审核之后,将在发行部内会上讨论,最终形成反馈意见回复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针对反馈意见进行解释修订后,如果发行部无重大疑义,资料将在合适的时候分发给发审委员审阅。最终,上发审会过堂.
真不是拍领导马屁,我印象里的证监会干部,从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看,那都可以说是相当的好。如果中国的公务员都和证监会干部一个水平,基本可算是吏治清明。因为是隶属央企,咱和监管干部接触决不敢越雷池半步。社会上老有传言,说有公关公司包搞掂证监会,收费几百万云云,那八成得是骗子。
虽然在我所接触的证监会干部中,确实不幸有王小石处长因为入股朋友的公关公司而获罪。但回忆起来,王小石内敛寡言,待人相当和蔼,在我们的项目上从没有刻意刁难和吃拿卡要。虽然错在拿了不该拿的钱,估计是被朋友拉下水,然后做些顺水人情的事儿,但决算不上是恶吏。有时候想想,监管干部真不容易,进证监会办事儿的,都是肩负亿万重大利益而来,哪个不是百转千回,挖空心思甜言蜜语,企图和监管员套近乎好顺利过关的?成天被一帮处心积虑的人围着,又少不了糖衣炮弹狂轰滥炸,没失身的那绝对算好同志。
和证监会沟通,关键在于沟通。这话有点绕,我的意思是,关键要想方设法把你想表达的正面信息和形象传递给预审员、主管处长,司长,发审委委员。总之,原则是应尽量让每一个参与审核的相关干部对公司有正面的判断。
监管官员通常都非常忙,一个预审员往往同时要看好几个项目,募集说明书在案头堆积如山。可这活又千万马虎不得,也没法偷工减料。所以项目审核是个挺熬人的工作。
发审委委员也不轻松,除专职委员外,兼职委员都是资深专家和社会名流,日常工作本就相当繁忙。一组发审委委员通常一次审核不超过4个项目,看资料的时间也就一周左右。每份资料都是十万字以上,仅凭短短的时间就要拿出专业意见,可能一句话就定融资项目的生死。这活儿虽然威风八面,但也相当的棘手。
根据监管纪律,预审员和发审委委员都不可以私下与报审的上市公司接触。但是又要在短时间内,在相当大的工作强度下作出YES OR NO
的判断。因此主观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根本不能排除把乌鸡看成凤凰,或者把凤凰当成乌鸡的可能。
既然如此,那么在有限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给各个审核官员以“好印象”就相当的重要。特别是当监管官员对某些问题提出质疑的时候,如何能干净利落,不留后患地把问题解释清楚,同时坚定监管官员对公司的信心,即成为重中之重。
作为一个专业董秘,如果我到证监会拜会监管干部,那么我所说的每一句话,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有时候,为了解答监管员临时提出的一个小问题,甚至会开会讨论一天。而在上发审会之前,针对发审委委员有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董秘办必须拟定详尽的应答方案,并且组织反复的排练。确保做到:斩钉截铁,对答如流,信心饱满,万无一失。
话说回来,陪着一万分的小心,处心积虑地去应付审核,大体是因为发审制度的不足。企业融资,本来是个市场行为,只要不是虚假行骗,那么企业愿意卖股权,股民愿意买,不就得了。但是在十年前,股票完全不是市场化定价,监管机构只好来当这个判官,上市公司呢,也就只好继续想尽办法来过这一关。
故事就发生在招商局A的可转债项目上发审会的前一天。公司相关领导齐聚北京,那天下午我们正在开会。突然,手机响了。这个时点我是高度紧张,一看是个神秘的号码,于是就接了。
电话那边传来一个略显苍老和严肃的声音:“你是陈宇吗?”
我说:“是我,您是哪位?”
他说:“我是某某某。”我一听就一激灵,这可是一个发审委委员的名字!赶紧问:“您找我什么事儿?”
他说:“我在石家庄高速路上出了车祸,有人受伤送医院,需要五万押金。我没带那么多钱,也不方便通知单位和家里。你能不能帮我垫付一下,今晚我回北京,明天发审会后还你。”
我,手拿电话僵立当场。一抬头,领导们都表情怪异地看着我。
回过神后,我不禁干笑一声。然后声音温柔无比地说:“您千万别着急,我们在石家庄有分公司。您把您的事故地点短信给我,我们立即派人去处理。到时候,您就别管了,我们的人帮您都搞定。”
对方显然没料到我这么说,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说:“哦,好,我回头联系你。”然后就挂断了。
同事们都问:“怎么回事儿?!”
我耸耸肩说:“没事儿”。
作为一个隶属央企的专业董秘。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对一些基本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想那发审委委员是何许人也,如果真的出了车祸,别说5万,就是临时筹措5百万现金恐怕也不难。再说,找谁要这笔钱,也不会找我这个国企的上市公司董秘要。那岂不是授人以柄?最后,我的手机他是怎么知道的,遇到车祸,然后再找人要我的手机吗?
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个假冒发审委委员的骗子。
既然他打给我,也肯定打给了其他上市公司的董秘。而且,估计还真有上过当的。
“您这不是侮辱发审委委员,挑战董秘的专业性吗?”我心想。
当然,若亿万分之一那真是某位发审委委员,刚才也没得罪。
第二天,招商局A的可转债顺利过会。
但我没有料到,我们最终会成功地取得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