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是最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总是急于了解自己,另一方面却总是逃避面对真实的自己。
举三个简单例子,三个心灵游戏。
“假如你的人生只剩下三天、三个月、三年,你最想要完成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写出你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假如你需要舍弃一样,你会怎样取舍?还需要舍弃呢?最后剩下的会是什么?”
“给你自己写讣告,你希望讣告上具体写些什么内容?”
这三个心灵游戏都是关于“丧失”的。人是损失厌恶型动物,会本能地逃避这样的游戏。什么是损失厌恶呢?通俗的解释是“失去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账户”,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效用”,这两个词在行为经济学里关联在了一起:同等数额的金钱,失去它造成的效用损失要大于得到它造成的效用增加,通常来说,效用相当时得到的数额是失去的数额的两倍。你丢掉100块钱时,你可能愿意拿200块钱去冒险来找回它,即便你放弃这样的努力,你也会用很久才能忘却这件事。得到200块钱,你的喜悦能够维持的时间,和你失去100块钱的懊恼所维持的时间,基本一样。这与“前景理论”“禀赋理论”说的是差不多一回事。
有些事情,想一想简直都无法忍受。这既是本能的反应,也与文化有关。小时候,爷爷去世,姐姐告诉我“爷爷走了”。“死了”都成了一种避讳,仿佛说这个词是对老人的一种不敬,又仿佛这个词本身有某种神秘力量,说出来将会是件恐怖的事情。
当然,认真做心灵游戏会带来暴露真实自我的危险,这也是一种现实的阻碍。比如,我爱女儿,爱老婆,也爱父母,更爱自己,但是,如果现在能让我得偿所愿,做出一部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死掉也是可以接受的。
野心这种东西,需要被遏制。因为太野了会“长慌”,什么也做不成。人一辈子究竟能够得到什么呢?如果想要有影响力,想要人死留名,必须将“影响力”具体描述出来,删掉那些不必要的,只剩下一个最重要的,全力以赴去实现。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减法,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心理账户里究竟有什么。另一方面,很多事情是相互联系的,在我们做减法找出“最重要”的事情之后,我们还要进行排序和优化。比如,想要赚很多钱(最好是具体数字),你不能不考虑健康状况,不能不考虑家庭关系,不能不考虑子女教育问题。为了做好一件事,你往往需要做好很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这是两个步骤,但很多人会将第二个步骤作为逃避判断的借口。
人总是有追求的。建议大家都做一做开头提到的三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