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采访葛红兵(读了不感到惊诧找我)
(2012-02-13 02:10:10)
标签:
葛红兵沙床钱钟书文化 |
分类: 网络推荐 |
■谈小说
书名《沙床》谐音“上床”
“是我起的,有微妙的性暗示”
记者:这本书的责编姚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把这本书名口误为“上床”,她解释说是因为出版社的人们开玩笑叫成这样的,当初为什么要定这样一个书名?
葛红兵:书名是我定的。“沙床”出自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其中有一句是“时间只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着溪水,望见了它的沙床,竟觉得它是多么浅啊。”书稿写完了拿给出版社时,是没名的,当时大家都想起一个既暧味又有暗示意味的名字,于是我就用了“沙床”这个名字。
记者:纯粹是为了性意味?
葛红兵:不是,沙床意味着在时间流过之后留下的那个永恒。
■内容涉嫌情色
“是某种程度上的葛红兵自传”
记者:出版社称这本书有“浓郁的爱欲气息”,媒体说“涉嫌情色”,究竟是写什么?
葛红兵:写的是几个都市年轻人和命运搏斗的故事。人最终的命运是死亡,我们都是挣扎者,我只是想把这个过程深刻地记录下来。
记者:为什么被称为是情色小说?
葛红兵: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写给自己的青春悼词。我把情色看成是抵抗死亡的一个要素,我认为性比爱更高尚,是性在抵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爱。
有人可能会有错觉,认为是写情色,其实写的是情色后的虚无。我希望爱过我或恨过我的人看了这本书都能理解我。我伤害过很多人,比如最早在我上海门师范时我曾狂热地爱过的大我两届的师姐……所以我说这本书也是忏悔录。
记者:既然这么自我,那你这部作品是给什么人看的?
葛红兵:给一部分高中以上的学生或大学生看的,得有一定城市生活并对音乐有领悟的人才能看懂。
这本书有一定自传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写给自己看的。书中写到哥哥得了肝癌,事实上我的哥哥就正在受这种病的折磨。我父亲与我也都有肝的毛病,我时刻都感觉到死亡的威胁。
■《围城》式的知识分子写作
“钱钟书只有小智慧,与他比我不以为然”
记者:新书在武汉一上市就卖了三千本,你怎么看待这本书有些过火的炒作?
葛红兵:炒作是出版的惯例。当时出版社让我在合同上签“配合出版宣传”,我不同意,最后改为“不干涉出版社任何宣传”,所以虽然有些地方我并不赞同,但出版社的宣传我也不阻挡。
记者:出版社为辟谣发表了份声明,说《沙床》是“《围城》式的知识分子写作”,你的书敢跟钱钟书比吗?
葛红兵:我非常不赞成他们在声明中把我与钱钟书相比。不是不敢当,把我与他相比,我不以为然。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写作,第二我根本不欣赏钱钟书,他只不过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小说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有智慧的人写作的层面上,《围城》中没有个性,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人伦,他的智慧是小智慧小聪明。在书中我对命运发出了追问,钱钟书有吗?他没有大超越的理想。
■头号美男作家
“我的文字都是垃圾,我只是农民”
记者:作为批评家当年你还批评过“美女作家”,有没有想到居然被炒作成中国第一个“美男作家”?
葛红兵:长江社的周社长曾向我提过这个说法,说我长得如何英俊,当时我没反对,但我不认为这个称号能促销。老实说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美男,我只是个普通人,更不愿当什么美男作家。
要说自我评价,我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只有把自己当成农民时我才感觉是安全的。在我看来,中国没有任何人的身份是高贵的,除了农民。很多人认为我这么说是在作秀,但不是。
在我看来,许多人的作家、知识分子称号都是贬义的。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知识分子都是学舌的鹦鹉,我为自己的教授和作家身份感到可耻,就像我们面对纯真的小孩子的眼睛时一样,我们成人反而是怯懦的,为什么?因为许多有知识的人却有一颗冷漠的心。
记者:可你刚才说这本书是写给城市人看的,这不是对农民的不公平吗?
葛红兵:我的语言与农民的劳动相比只是垃圾。他们在大地上流汗种出来的谷子可以养活我们,我的文字能吗?我为我的文字感到羞愧,我不配代表农民来写作。
记者:那为什么还要拿出来发表,自己在家看不就得了?
葛红兵: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冲动,我只希望这段文字让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看到后有同样的感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葛氏“伤疤”是垃圾
1968年出生于南通一家赤贫的农户,父母商量着要把他送人,最后被留下随祖父母一起生活。
1985年考取海门师范学校。
1988年,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免试保送入扬州大学中文系。
1991年,想报考研究生,但因为是师范学校保送生,多次报名均不被领导通过。
1993年,考取扬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但必须交1万元的人才损失费才可“赎身”。
1995年,读二年级的他破格考取南京大学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8年,他扔掉户口、档案、报到证,只身一人逃到了湖北武汉,多家单位均不肯接收,最后被湖北大学接纳。
2000年,作为人才被上海大学文学院引进。
2001年,回武汉签名售书《我的N种生活》,以特立独行的文风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2002年,出版科幻小说《未来战士三部曲》。
2003年,出版文集《赤裸的心脏》、《卑贱的真理》。
■聊自己
爱情——
我不相信爱情
记者:你在新加坡给学生讲的课题是“身体政治”,在《沙床》一书中又认为是身体给了人类某种真实,那你究竟怎么看爱情?
葛红兵:我不相信爱情,我认为爱情是人类所有不美好事情中最不美好的。人类在本质上是动物,爱情只不过是人类自我安慰的手段,人们希望以此证明自己超越动物界,爱情是压抑人类本质的代名词。我更相信性、眼神、手指与肌肤之亲,而不是爱情,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
记者:那你与你爱人的结合是出于什么,不是爱情吗?
葛红兵:这个问题我不想说。
■金钱——
月收入三万港元,金钱对我没有意义
记者:小时候你家里很穷,如今成了四方讲学的学者,这种收入的落差适应吗?
葛红兵:从小虽然家里很穷,但只要有书读,我就没考虑过要拥有金钱。1999年到上海后我发现金钱很重要,开始过家庭生活,要面对柴米油盐。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我就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子,该有的我什么都有了,金钱对我来说又变得不重要。其实金钱只要你想拥有非常容易,但它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比如我哥哥得了肝癌,钱有什么用?比如我现在的工资是每月三万港元,等明年到了剑桥还会多,但有意义吗?它能带给我什么?
有人说我想靠这本书挣钱,我老实地告诉你,扣除各种税这本书带给我的收入也就是我俩月的薪水。如果靠书挣钱我已挣过了,比如我的科幻小说卖得非常好,每个月都有几万元给我。
记者:那为什么还非要同出版社要12%的版税?
葛红兵:这是一个规则,表明他们对我的信心。
■名声——
对得到的一切不屑一顾
记者:你在乎名声吗?
葛红兵:我不在乎,否则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直是个摘西瓜的猴子,对得到的一切不屑一顾,当我在乡下读书时想当学者,真当了学者我才开始对知识分子不屑一顾,作为学者我的研究领导是文学,但当我对文学绝望时,开始探讨世界的本源,所以我现在是个哲学人类学者。我认为文学是堕落的代名词,人类才是高尚的,也许有一天对这个也绝望了,再改行做其他。
可能你已经留意到了我受到的嘲笑与蔑视,比如上海一位批评家说我研究的是“脱裤子哲学”,我认为是完全误解。他认为文化是使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东西,是文化主宰着人类,而不是人类在主宰文化,我们观点完全不同。
■生活——
我感激上海,喜欢北京
记者:你明年又要去剑桥,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葛红兵:只想和身体相守,和心灵相守,至于生活在哪里不重要。我热爱中国,会回到中国,它代表了我心灵深处的美好。我喜欢如今我生活的上海,它是个非常有朝气的欣欣向荣的城市,我是它的寄生者,我不能批评它,就像一棵寄生藤不能批评它寄以生存的大树一样。其实上海没有许多人想像中那么浮躁与浅薄,只有真正活在它的心脏中才能真正理解它。我喜欢上海人,比如他们凡事都讲规矩的态度,我这个异乡人又是这种性格也许不太容易被接受,但在上海没遇到过任何排斥,我感激上海。
我也非常喜欢北京,北京人的语言很丰富,人们愿意交流,让语言充满趣味与友谊。(李冰)
书名《沙床》谐音“上床”
“是我起的,有微妙的性暗示”
记者:这本书的责编姚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把这本书名口误为“上床”,她解释说是因为出版社的人们开玩笑叫成这样的,当初为什么要定这样一个书名?
葛红兵:书名是我定的。“沙床”出自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其中有一句是“时间只是供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着溪水,望见了它的沙床,竟觉得它是多么浅啊。”书稿写完了拿给出版社时,是没名的,当时大家都想起一个既暧味又有暗示意味的名字,于是我就用了“沙床”这个名字。
记者:纯粹是为了性意味?
葛红兵:不是,沙床意味着在时间流过之后留下的那个永恒。
■内容涉嫌情色
“是某种程度上的葛红兵自传”
记者:出版社称这本书有“浓郁的爱欲气息”,媒体说“涉嫌情色”,究竟是写什么?
葛红兵:写的是几个都市年轻人和命运搏斗的故事。人最终的命运是死亡,我们都是挣扎者,我只是想把这个过程深刻地记录下来。
记者:为什么被称为是情色小说?
葛红兵:可以说这本书是我写给自己的青春悼词。我把情色看成是抵抗死亡的一个要素,我认为性比爱更高尚,是性在抵抗命运的安排而不是爱。
有人可能会有错觉,认为是写情色,其实写的是情色后的虚无。我希望爱过我或恨过我的人看了这本书都能理解我。我伤害过很多人,比如最早在我上海门师范时我曾狂热地爱过的大我两届的师姐……所以我说这本书也是忏悔录。
记者:既然这么自我,那你这部作品是给什么人看的?
葛红兵:给一部分高中以上的学生或大学生看的,得有一定城市生活并对音乐有领悟的人才能看懂。
这本书有一定自传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写给自己看的。书中写到哥哥得了肝癌,事实上我的哥哥就正在受这种病的折磨。我父亲与我也都有肝的毛病,我时刻都感觉到死亡的威胁。
■《围城》式的知识分子写作
“钱钟书只有小智慧,与他比我不以为然”
记者:新书在武汉一上市就卖了三千本,你怎么看待这本书有些过火的炒作?
葛红兵:炒作是出版的惯例。当时出版社让我在合同上签“配合出版宣传”,我不同意,最后改为“不干涉出版社任何宣传”,所以虽然有些地方我并不赞同,但出版社的宣传我也不阻挡。
记者:出版社为辟谣发表了份声明,说《沙床》是“《围城》式的知识分子写作”,你的书敢跟钱钟书比吗?
葛红兵:我非常不赞成他们在声明中把我与钱钟书相比。不是不敢当,把我与他相比,我不以为然。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写作,第二我根本不欣赏钱钟书,他只不过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的小说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有智慧的人写作的层面上,《围城》中没有个性,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人伦,他的智慧是小智慧小聪明。在书中我对命运发出了追问,钱钟书有吗?他没有大超越的理想。
■头号美男作家
“我的文字都是垃圾,我只是农民”
记者:作为批评家当年你还批评过“美女作家”,有没有想到居然被炒作成中国第一个“美男作家”?
葛红兵:长江社的周社长曾向我提过这个说法,说我长得如何英俊,当时我没反对,但我不认为这个称号能促销。老实说我也不认为自己是个美男,我只是个普通人,更不愿当什么美男作家。
要说自我评价,我认为自己是个农民,只有把自己当成农民时我才感觉是安全的。在我看来,中国没有任何人的身份是高贵的,除了农民。很多人认为我这么说是在作秀,但不是。
在我看来,许多人的作家、知识分子称号都是贬义的。我们看到有那么多知识分子都是学舌的鹦鹉,我为自己的教授和作家身份感到可耻,就像我们面对纯真的小孩子的眼睛时一样,我们成人反而是怯懦的,为什么?因为许多有知识的人却有一颗冷漠的心。
记者:可你刚才说这本书是写给城市人看的,这不是对农民的不公平吗?
葛红兵:我的语言与农民的劳动相比只是垃圾。他们在大地上流汗种出来的谷子可以养活我们,我的文字能吗?我为我的文字感到羞愧,我不配代表农民来写作。
记者:那为什么还要拿出来发表,自己在家看不就得了?
葛红兵: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冲动,我只希望这段文字让与我有同样经历的人看到后有同样的感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葛氏“伤疤”是垃圾
1968年出生于南通一家赤贫的农户,父母商量着要把他送人,最后被留下随祖父母一起生活。
1985年考取海门师范学校。
1988年,因为优异的成绩被免试保送入扬州大学中文系。
1991年,想报考研究生,但因为是师范学校保送生,多次报名均不被领导通过。
1993年,考取扬州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生,但必须交1万元的人才损失费才可“赎身”。
1995年,读二年级的他破格考取南京大学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998年,他扔掉户口、档案、报到证,只身一人逃到了湖北武汉,多家单位均不肯接收,最后被湖北大学接纳。
2000年,作为人才被上海大学文学院引进。
2001年,回武汉签名售书《我的N种生活》,以特立独行的文风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
2002年,出版科幻小说《未来战士三部曲》。
2003年,出版文集《赤裸的心脏》、《卑贱的真理》。
■聊自己
爱情——
我不相信爱情
记者:你在新加坡给学生讲的课题是“身体政治”,在《沙床》一书中又认为是身体给了人类某种真实,那你究竟怎么看爱情?
葛红兵:我不相信爱情,我认为爱情是人类所有不美好事情中最不美好的。人类在本质上是动物,爱情只不过是人类自我安慰的手段,人们希望以此证明自己超越动物界,爱情是压抑人类本质的代名词。我更相信性、眼神、手指与肌肤之亲,而不是爱情,爱情也不是婚姻的基础。
记者:那你与你爱人的结合是出于什么,不是爱情吗?
葛红兵:这个问题我不想说。
■金钱——
月收入三万港元,金钱对我没有意义
记者:小时候你家里很穷,如今成了四方讲学的学者,这种收入的落差适应吗?
葛红兵:从小虽然家里很穷,但只要有书读,我就没考虑过要拥有金钱。1999年到上海后我发现金钱很重要,开始过家庭生活,要面对柴米油盐。在短短的四年时间,我就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子,该有的我什么都有了,金钱对我来说又变得不重要。其实金钱只要你想拥有非常容易,但它不能改变人的命运,比如我哥哥得了肝癌,钱有什么用?比如我现在的工资是每月三万港元,等明年到了剑桥还会多,但有意义吗?它能带给我什么?
有人说我想靠这本书挣钱,我老实地告诉你,扣除各种税这本书带给我的收入也就是我俩月的薪水。如果靠书挣钱我已挣过了,比如我的科幻小说卖得非常好,每个月都有几万元给我。
记者:那为什么还非要同出版社要12%的版税?
葛红兵:这是一个规则,表明他们对我的信心。
■名声——
对得到的一切不屑一顾
记者:你在乎名声吗?
葛红兵:我不在乎,否则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直是个摘西瓜的猴子,对得到的一切不屑一顾,当我在乡下读书时想当学者,真当了学者我才开始对知识分子不屑一顾,作为学者我的研究领导是文学,但当我对文学绝望时,开始探讨世界的本源,所以我现在是个哲学人类学者。我认为文学是堕落的代名词,人类才是高尚的,也许有一天对这个也绝望了,再改行做其他。
可能你已经留意到了我受到的嘲笑与蔑视,比如上海一位批评家说我研究的是“脱裤子哲学”,我认为是完全误解。他认为文化是使人类走向文明进步的东西,是文化主宰着人类,而不是人类在主宰文化,我们观点完全不同。
■生活——
我感激上海,喜欢北京
记者:你明年又要去剑桥,未来的打算是什么?
葛红兵:只想和身体相守,和心灵相守,至于生活在哪里不重要。我热爱中国,会回到中国,它代表了我心灵深处的美好。我喜欢如今我生活的上海,它是个非常有朝气的欣欣向荣的城市,我是它的寄生者,我不能批评它,就像一棵寄生藤不能批评它寄以生存的大树一样。其实上海没有许多人想像中那么浮躁与浅薄,只有真正活在它的心脏中才能真正理解它。我喜欢上海人,比如他们凡事都讲规矩的态度,我这个异乡人又是这种性格也许不太容易被接受,但在上海没遇到过任何排斥,我感激上海。
我也非常喜欢北京,北京人的语言很丰富,人们愿意交流,让语言充满趣味与友谊。(李冰)
后一篇:孟子与荀子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