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与荀子的分歧

(2012-02-16 17:39:41)
标签:

孟子

荀子

性善

性恶

人情

圣王

礼仪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人性本善,认为人原本为公,后天被欲望蒙蔽了本心,只知为私,所以变得“不善”。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侧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所谓的“不忍人之心”与亚当·斯密的“同情心”一个意思。我们现在可以说这是进化遗传的本能,但那个时候怎会有这样的认识?“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激发同情心,将心比心,这就是“仁”。但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天生本性,还是后天教化所得?请看《荀子·性恶篇》的记载:尧问于舜曰:“人情何如?”舜对曰:“人情甚不美,又何问焉!妻子具而孝衰于亲,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禄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问焉!唯贤者为不然。”小孩子明明都是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孟子却不去理会,只考察那些对他的立论有益的案例,显然不够尊重事实。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会被蒙蔽呢?是什么力量使人变得“不善”了呢?

人性本恶,荀子为代表人物。“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篇》)真可谓一针见血。“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一切美德都是对人性的克制,荀子虽未明言,已有此意,“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荀子当然知道孟子的性善论,他提出性恶论自然要有所依据,所以他提出了“性伪论”。他的逻辑是“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这其实是先天后天的区别。即恶为先天所带,善为后天所得。“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因为有圣人“化性而起伪”,所以才会有“善”。圣人化恶为伪

方为善,与孟子立论相反。“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没有所以求于外,有则不求于外,因此,人欲为善说明人缺少善。关于此理,洛克菲勒即为最好例证,此人早年经商不择手段,老来多病突然醒悟大搞慈善,百病顿消,而且福泽后世,名声倍增。从情性角度解说之后,荀子又从理论意义角度说明了性恶论的必要性。“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设,张而可施行。今孟子曰:‘人之性善。’无辨合符验,坐而言之,起而不可设,张而不可施行,岂不过甚矣哉!故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孟子所说没办法验证,无助实践活动的开展,远离了“圣王”之道,反而是性恶论使“礼仪”崇贵,可见性恶论的正当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