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作文,孟子曰君子有三乐。
可以写不同的文章。我先从儒家思想方面写一篇。
儒家的人性伦理
民国时期有一个奇人叫做李宗吾,他写了一套奇书,大谈特谈“厚黑”。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他的这套东西是真的能够使人们变得不再厚黑,还是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厚黑,我们只讨论这套理论中的一个立论,关于儒家伦理的结论。
李宗吾将儒家伦理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联系起来,重点强调了儒家伦理的层次性,并将这种层次性与儒家思想的等级观点联系起来,有力地解释了许多现象,这些分析至今看来都充满了智慧的力量,何况八九十年前?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明白一个自称“厚黑教主”的人为何会受到学者们的尊重。
试以孟子的话为例。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第一乐是父母兄弟都在世,这是血缘关系的第一层,也是地缘关系的第一层,第二乐是仰不愧天,俯不怍于人,这是血缘关系第二层,地缘关系的第二层,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血缘关系第三层,地缘关系第三层。这里的一二三是从亲密程度和空间范围来论的。试想,是不是这样呢?“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第三乐可以没有,第二乐也可以没有,第一乐也可以没有,但是最起码要独善其身,不立危墙之下,乱邦不入,危邦不居。
儒家思想的伟大之处和可恨之处都在这“三乐”中了。如果社会局面很好,当然儒家思想会让社会更好,如果社会局面糟糕,儒家思想则很可能无能为力。可与守成,不可与创业。从根子上讲,儒家伦理是一种自私的伦理,它没有墨家思想的兼爱,也没有法家思想的法制,它是一种灵活的道德观,久而久之便导致人们缺少普遍的信念,各自为政,内讧不已。
人性的善恶其实是以公私为界限的,为公众的则是善的,为私人的则是恶的,儒家所谓人性本善只是一种心理感受而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都不会导致必然的行为,就算不失去这些,就能造就君子?四十五年前的那场运动中,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做到了这些呢?生物进化使得人类对同类的遭遇具有同情心,但据此认为人性本善,然后混淆感受与行动,这是儒家伦理最大的危害。有了这样的伦理,还有多少人会为社会公理和公义而选择奉献一生呢?如果不是这样伦理,四十五年前的运动未见得会发展成后来的样子。
既然儒家伦理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我们完全丢掉它好了。这样对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