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里话·寄语

(2010-05-25 21:44:22)
标签:

理解记忆

记忆力

教育

励志

软格教育

学习术

潜意识

心理规律

杂谈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说句心里话,大学毕业的时候我都还没有确定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那些曾经落后于我的同学如今走在了前面?因为他们有确定的目标。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尽管仍然是值得尊重的,但却难以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却因为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那么他非但是可怜的,也是可悲的。我的心中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但我不敢将它明确,不敢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它,所以我既可怜又可悲。我不愿意过既可怜又可悲的生活,因此阅读大量书籍来武装自己,来转变自己。我一度因为自己一事无成而心灰意冷失去活下去的勇气,我认为即便我可以改变,别人也是无法改变的,我想在教育领域做出贡献的梦想只会让人耻笑。苦苦挣扎,忍受百无聊赖的痛苦的煎熬,突然有一天我豁然开朗了:将人绑缚的永远是这个人自己。

难道不是吗?有谁以实际行动来阻碍我采取行动了吗?没有。不必热讽,只需几句冷嘲,我就束手就缚了。“如果你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你如何让别人相信?”事实是,如果我不去做,我怎么能够做到?未来是未知的,未知是待定的,待定是说“有待你的确定”,不是吗?如果你不能够确定,别人又怎么能够确定呢?他们根本不知道你的“参数”啊!

内在决定外在。外在反馈内在。如果我们反馈给学生正确的积极的知识,他们就会是积极乐观的人。反之则反是。由于信息资讯的层出不穷变化多端,这个时代的学生更需要积极的关注,但这项任务由谁来完成呢?当仁不让,我是最合适的人选。有谁比我更懂得如何从极度悲观走向自信乐观吗?有谁像我一样嗜书如命却从不读死书吗?有谁如我这般渴望从帮助他人走出心灵沼泽中获得自身存在意义的吗?

自从“忽悠”这个词风靡中国,它几乎成了演讲培训、推销、广告的代名词。这一度让我感到深深的恐惧,但我找到了最有力的反驳武器:说服人的行为是忽悠,教育呢?说服人必须根据受众的特点来组织语言内容,必须首先让受众产生契合感,教育呢?如果说演讲培训没有意义,是忽悠人,整个人类的教育行业在干什么?打个比方,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黑洞,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这与任何人都在不停地对外界施加影响不是一样的吗?既然任何人与外界的接触都是在施加影响,那么,将说服人的行为一律归为“忽悠”的范畴就显得酸溜溜了。在著名学者福柯的眼中,教育是一种规训的手段,更多地采用强制而非说服的方式去要求别人做事,在后现代的今天,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重视人的积极性,要求以说服、激励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今天,教育是不是也将成为一种“忽悠”的艺术?

咨询就是为决策者提供作判断的参考信息。每个人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决策,每一决策的背后都是一系列判断,教育培训就是为人们做出更准确有效的判断提供参考信息。观念和信念并不是不可改变,因为信念来自观念,观念来自观点,观点来自判断,判断会因当事人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而不同。我们感到茫然无措,必定是由于手头可供参考的信息不充足。有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人的侥幸心理来实施欺诈行为,并不能代表信息服务行业的整体。

我希望同学们读完上面的话能够懂得:做选择的权力在我们的手中;作判断的能力需要借助师长的力量来培养;人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人与人之间的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尽早确定目标,努力开掘自身潜能,那么,任何挫折和失败都是通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经验,请为此而感到自豪!

给自己输入什么样的程序

“心想事成”并不只是一个用来祝福的词语,它反映了极其深刻的心理行为规律。“想”是带有某种指向性的心理行为,我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想”,只要我们“想”,就必定存在触发这一心理行为的信息刺激。粗略来看,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以将“想”分为两类,一类旨在实现系统的稳定,一类旨在实现系统的迁移。根据觉察状态,可以将“想”分为潜意识的“想”和意识引导的“想”。大部分“心想”无法“事成”的原因在于没有用意识引导的“想”实现系统迁移,而是用潜意识里的“想”实现系统的稳定。潜意识是意识的沉淀,来自现实环境并与某种具体情境相对应,所以潜意识里的“想”是形象化的“目标”,能够极快地调动人的行为系统,而意识一般是归纳概括抽象演绎的过程,意识引导的“想”如果不能在潜意识里找到支持力量,很难实现行为系统的整体迁移。通俗地讲,能够引起实际行为的“心想”才能“事成”,不能引起实际行为的“心想”或者是一时的突发奇想,或者是受到潜意识干扰的胡思乱想。

追根溯源,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你没有“事成”,必定是因为你没有“心想”。这句话有可能引起猛烈的批判:你这是唯心主义!——再没有比这种教条更可怕的东西了。“心想事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并不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客观规律的存在,才有了“心想事成”的结论。人的许多潜意识行为都有着正面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维护人在某种情境下的切身利益,但这种动机退化后形成的观念对人适应不同环境是一种阻碍,我们没有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多半都是这些阻碍导致。这一心理行为规律的发现对于提升人的学习能力有着革命意义。想要优秀就要向优秀者学习,想要成功就要向成功者学习,模仿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而最有效的模仿是动机的模仿,如果我们觉得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学习是值得的,是最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成功感的行为,我们自然会以高度亢奋的状态投入这样的学习过程,如果我们总是有挫败感,总是觉得这样的投入不值得,我们自然会消极怠工心不在焉。通常,诸如“我一定要成为最优秀的”,“我不能比某某差”,“我只要达到中等水平就可以了”等带有定位和判断性质的观念是对人最具影响力的“想”,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因此而出现。如果我们的定位总是依赖于具体的环境,我们的适应性就会比较强,但却不利于实现理想。实现理想需要最理性的“想”,需要坚定的原则与高度的灵活性紧密配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践主观符合客观的大智慧。

“想”是一门技术,编程的技术。我们如何接受外界信息取决于“想”,我们如何处理外界的和内部的信息取决于“想”,我们如何做决策定计划采取行动取决于“想”,我们为什么不认真研究一下这门技术?

如同编程要有明确的目标一样,“想”也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编程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想”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或“效用”。编程会因为要实现多种功能而陷入困境,“想”也会因为要得到多种满足或“效用”而混乱不堪。最有效率的编程是设计好框架和衔接关系后分部设计,最有效果的“想”也应先确定全局安排然后规划具体任务的实施计划。

编程有许多种,“想”也一样。编程有分层结构,“想”同样如此。不同的是,编程都是建设性的过程,是秩序形成的过程,而“想”可以是秩序的形成、维持、强化过程,也可以是秩序削弱、毁灭的过程。在给自己输入程序之前,我们一定要想一想我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有助于实现我们的目标的程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想”上面,而非相反。

价值·人生·理想

何等的固执!何等的不可理喻!何等的懦弱可笑!

我竟然仍然不肯放弃对“价值”的探讨!

我竟然仍然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

我竟然仍然不敢去实践心中的理想!

价值只不过是一种感觉,觉得付出的代价值得的一种感觉。相对而言,价格要比价值客观,更具量化的可能。

难道说别人的看法真的那样重要吗?无论如何,最了解我的是我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值得燃烧生命去做的事情,还有必要在乎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吗?面对难以测知和度量的未来,最理性的做法就是勇敢地尝试,而不是继续计算下去!

 

理想·杂谈

锁定目标,道理才能成为道理,否则,大道漫漫歧路丛生无法可理。

眼光放得足够远时锁定的目标就是理想。理想是要用一辈子时间去实现的目标,是“无百岁日”的人怀抱的“千岁忧”。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行动,理想就如那银河中闪耀的群星,可望而不可及。只要行动,纵是相距亿万光年,也有相聚的可能。

人不妨活的浪漫一些,自在一些。利己也好,利他也罢,只求无愧本心;卑微也行,高尚亦可,只求胸怀坦荡。率性而为,无遮无碍,本真做人,从容做事,洒脱自然,不滞于物,这是关于修为的理想。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时光如箭岁月如梭,流光容易把人抛。及时当勉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是,能否请星辰暂歇时光稍驻,不要那样匆匆又匆匆地奔忙?我们实在难以跟上他们的脚步。然而,你们毫不理会。于是,我们只能活在我们自己的记忆里,活在我们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荣华富贵长命百岁,也不过弹指一挥,镜花已残水月依旧。“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人生就是这样,既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又是虚无缥缈的梦幻。我们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脚印留在海滩上,更无法将我们的事迹写在蓝天上,我们只能用心去体验我们的人生,用记忆再现我们的人生。对于人生,我们能有什么样的理想呢?“在生要竭力保持快乐,因为你会死得很久。”奥威格一语道破天机。

婴儿降生总是呱呱落地,在我们成人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他们原本是一无所有的,突然获得了生命,获得了行走于世界的权利,难道不该高兴吗?也有人反驳道,人世何等凶险,他们知悉了这些,怎会不痛哭?事实并非如此。在母体内的时候,婴儿是拥有整个世界的,本能的满足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完满,一旦离开母体,就好像被世界抛弃一样,怎么会不痛哭?但他们是勇敢的坚强的易于满足的,很快就适应了新的世界。婴儿总是要长大的,这个过程中,世界会逐渐地疏远他们,因为害怕他们发现自己的奥秘。许多人因为这种疏远而变得保守,不敢再去探寻自然的秘密,他们构成了芸芸众生。还有一些人并不害怕世界的疏远,他们将这看作一场寻觅的游戏,他们负责拓展人类的知识版图。如果说存在关于生命的理想的话,那么,永不停歇的探索永不气馁的寻觅就是生命的理想。

理想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决定了我们将会认同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进而决定我们将会持有怎样的信念,信念带来能力,能力决定影响环境的行为集合。拥有怎样的行为集合,将会决定这个人的社会地位,印证他的自我价值。宽泛地讲,则每个人都有理想,只不过大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有些人非要到被逼无奈才会爆发出精神的力量,有些人总是积极主动地追求属于他的世界。人活着总要有一点精神一点理想才好,即便最终碌碌一生,拼搏过,便无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