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格教育学习术(关键内容,理解掌握体验实践)2
(2010-05-25 21:36:36)
标签:
考研音读理解记忆记忆力风筝康河教育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感觉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我们可以使用文学的语言来描述,也可以使用科学的语言来分析,文学语言利用人的通感让人感受到的东西变的不可捉摸,科学语言利用变量控制法让人觉得人如同机器一样僵硬呆板。当我们确定一个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清晰可见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就会从潜意识里解放出来,我们就能够将感官的力量充分发挥,最大程度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且转化为行动的讯号,我们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只要想象一下我们小时候竭尽全力去记住大人的话来换取称赞时的状态,想象一下我们奋力跳起跨步投篮时的专注,我们就会意识到目标的重要。为什么有人进步小,或者根本没有进步?因为他们在乎的更多的是其他人的看法,而不是自身的感觉。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无视他人的感受,那非但不现实,而且不合理,但是,我们若是被他人的看法左右,没有办法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就会显得很可悲。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我们心中的目标时,该看什么,怎么看,该听什么,怎么听,该想什么,怎么想,该做什么,怎么做,都不用别人教!这就是潜能开发!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想出数不清的好办法,但是我们总是被自己一些想当然的看法限制住。“别人会不会……”,“这样做是否会让人觉得……”,“万一没有做好会不会被人笑话?”想象一下吧,我们还不过是小孩子,只要我们抱着纯良的动机努力去做事情,就算错了,败了,也是值得赞扬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稚拙的尝试都会受到鼓励,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当我们需要更多的尝试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时候,当我们需要更多鼓励的时候,却没有人肯再说同样的话,我们怎会不失望?然而,假使没有其他人为我们叫好,我们不可以为自己叫好吗?当我们解决一道难题的时候,当我们做了一件让自己高兴的事情时,当我们按照预想完成自己的计划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称赞自己?无论我们在乎的是别人的看法还是自己的感受,我们都不该让自己停留在消极退缩浑浑噩噩的状态!如果你更在乎别人的看法,你是选择让人不理不睬但是看不起呢,还是选择振奋精神让某些人心生嫉妒不时放些冷箭呢?有些人自己不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还不肯让别人那样做,你在乎的难道是这些人的看法吗?只有当你对自己失望而放弃的时候,别人才会对你失望,不是吗?如果你更在乎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不让自己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呢?
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出现不同的情绪状态,当我们读到描述不同情境的文字时同样如此,这说明什么呢?我们的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为什么要有“激励”这门学问存在?因为士气的确影响人的才能发挥。与其被动地被激励,不如主动地鞭策自己。只有当我们设立明确的目标时,激励才会是有效的。目标越具体越好,越清晰越好。不要埋怨世界不给你机会,你尽全力去尝试了吗?
该做什么,该怎样做,请你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
你做完这项工作后,就算不去专门学习那些阅读、记忆技巧,也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这些技巧的!
为了做出准确判断,观察和比较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所唱的那样,“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觉得值得去拼搏奋斗,于是就去做了,去做了,于是就成功了,——其间的努力都不是人们关注的对象。对于只有一次的生命,我们难道不值得去拼搏奋斗去闯一闯吗?
造成人与人差别的,关键就是这一股精神。
软格教育最理想的人格是有着婴儿般无畏探索精神和成人练达人情的机智圆滑的外圆内方的人格。我们的原则是决不浪费青春和生命,决不虚度光阴,我们的方式是绝不拘泥教条,一切以灵活应变为主。
关于速读,我的第一个建议仍然是做出准确判断。请看下面这篇文章:
目前的快速阅读训练好像进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掌握了快速阅读之后,就可以以每分钟多少万字的速度去阅读任何难度的书籍。很多从事速读培训的人员最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掌握了速读之后,可以用来阅读专业书籍吗?(可以阅读困难书籍吗?)
对于速读的这种误解,某些机构的广告宣传固然“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某些培训机构的所谓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掌握速读,对于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切身的体会,当然无法做出明确的回答。唉,到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我也不知道啊!
速读是什么?它是一个阅读技能,由阅读理解模式和用眼方式的转变,导致看书习惯的改变。说白了,就是重新建立起一个阅读模式。传统的逐字音读是一个阅读模式,“眼脑直映”的快速阅读方法又是另外一个阅读模式。
用任何一个阅读模式读书,都肯定会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阅读速度,只是他阅读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方面,还有理解率和记忆率等方面也是考核评价阅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项目。另外,阅读目的、读物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结构与水平等方面也会影响和制约他的阅读速度。阅读目的要求高的,速度就要相对慢些;读物内容和风格艰深晦涩的,速度也要相对慢些;超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结构的,当然会看不懂的。
这里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当你用传统的音读模式去看书时,遇到你看不懂的地方你都怎么办?肯定是掉过头来,细细的分析,思考,上下文融汇贯通,直到把握住要点。遇到需要特别记忆的地方怎么办呢?需要反复的看,然后默默的背诵。
但是,一谈到“速读”这个词,人们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他们以为“速读”就应该看一遍,能够把任何书籍看懂,记住。这本来就是对于速读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前面说到了,速读,只不过是一个阅读模式的改变。也就是看书的习惯改变了,用了另外的一个理解途径(眼脑直映)和用眼方法。既然是一个阅读模式,固然也要遇到一个简单书籍和困难书籍的问题。此时,速读者该怎么办呢?
其实很简单,速读者照样会把看不懂的地方反复看,思考,体会,把握要点。遇到要记忆的地方照样会反复看,记忆。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在“速读”的另外的阅读模式下进行的,正因为这种阅读模式比传统音读要高明多少倍,所以以上的这些步骤也比传统音读的时候效率要高很多倍。而这个倍数,就是速读相对于传统音读的优势!举个例子,用传统音读的时候,看简单书籍(小说,童话等),是每分钟800字,看困难书籍(专业书籍,陌生领域的书籍)是每分钟100字,记忆一页文字需要半个小时。而训练速读以后,通过阅读模式的改变,这个数据变成了读简单书籍每分钟5000字,读困难书籍每分钟1000字,背诵一页书用10分钟。这才是衡量速读成功与否的标志。泛泛而论每分钟多少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比如读小说是每分钟5000字,换成专业书籍还是每分钟100字,背诵一页书还是半个小时,这样的速读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速读是阅读模式的转变,速读中,也可以分为精读,细读,和快速的消遣阅读。只不过,每个都比传统音读效率高很多倍。
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弄清?原因是,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方法,只不过是“硬性提速”,通过眼睛训练硬生生的把音读速度往上提,并且指望着因此而实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把希望寄托在练习者的“潜质”和“悟性”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音读提速还是有点可能,因为大多数人的音读理解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达到阅读模式质的改变确实强人所难。换句话说,目前的很多速读训练根本没有起到改变阅读模式(眼脑直映)的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速读先驱王学贤也提到了一个“绝对速度”和“应用速度”的说法。并且认为绝对速度是指人们看通俗易懂、专业性不强的普通文章时的最快速度,一般要求读一遍的理解记忆程度达到60%以上即可。国外快速阅读考级和竞赛的时候,就是考察这个能力和水平。而应用速度是指人们在读自己的学习资料、工作材料时的速度,一般要求理解记忆率在70%以上为合格。如果绝对速度达到了每分钟10000字,理解记忆率60%的水平后,其应用速度大致可以达到如下水平:每分钟6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70%;每分钟3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80%;每分钟2000字左右时,理解记忆率为90%;每分钟几百字(精读)时,理解记忆率100%。这也是对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另外一个角度的说明。
(摘自《元像速读记忆》,作者阿元,来源http://www。kireading。com/)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经验教训是:如果你想提高阅读效率,首先对阅读材料作出估价,即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去读,扫读、浏览、略读、猜读、跳读、寻读、斜读、推断阅读、鉴别阅读、精读、细读?
速读最关键的一个要诀就是提高主动性。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读。最基本的技巧是“意群理解法”,所谓扩大视野不过如此。举例来说,你看到一株树,如果这棵树是你熟悉的树,你是不是可以立刻断定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而不用根据这棵树的具体特征去做判断?事实上,如果给你一堆树叶要求你说出它们属于什么样的树,你有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呢!阅读也是这样。你总是一个词一句话地去读,常常会“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要我们用心研究一下,听起来很神秘的速读再简单不过,需要的只不过是坚持不懈的锻炼而已!告诉大家一个秘密:速读与超级记忆训练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恰好相反。练习速读是要将那些文章里的句子捆绑在一起理解,而提高记忆力则是要根据文章关键词回忆整篇文章。举个例子,我们看人的时候采取的是阅读的方法,采取关键点作出整体的判断,下次再遇到这个人不会看得很仔细就能够将这个人认出来,所以,尽管我们对周围的同学可能非常熟悉,但若是要求我们在头脑中回想出他们的形象,我们一般都会感到力有未逮。如果有两个人长得很相似,我们认真分辨后确定了区分办法,我们会不会因此对这两个人的形象有非常清晰的记忆?一般不会。我们记忆的最清楚的是他们的差异点。想要提高记忆力,就要采用阅读的逆过程,在整体把握和理解的情况下记住图像,事后通过关键点练习还原图像。所谓的“摄像记忆”其实就这么简单。
不知道是谁提出的概念,或者是广大速读练习者的感觉,认为视野扩大过程中,达到一目一行,或者一目两行,数行,一页等等,就是一眼看住中心点,眼睛余光能把这一行,两行,或者数行,一页的字体完完全全的都看的非常清楚,和中心视野差不多。这是完全错误的。
通俗的讲,人的视网膜分为中央区和边缘区,前者是视锥细胞,后者是视杆细胞。前者精细度好,分辨能力好,后者分辨能力差。要让后者去做前者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速读中的一目多行是怎样达到的呢?
所谓的一目一行,一目两行,是指你的视觉注意包含住这么大。切断音读后,大脑会整体理解,但是开始的时候要靠一些猜读。随着以后阅读量的增加,会慢慢边缘视野清晰一些,猜的成分会慢慢减少。但是,要想达到绝对清晰是完全不可能的。边缘视野所谓的看清,所谓的知道是什么字,实际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大量的大视野阅读,会让边缘视野更清晰,但永远达不到中央视野那个清晰度。但是,虽然边缘视野看不清楚某些字,但是经验告诉大脑,他就是这些字。反应在阅读中,在速读的时候能理解这些字,非常流畅,但是停下来仔细分辨一下,反而倒看不清楚是什么字了。
所以,近来发现很多人在刻意的扩大视野,认为周边视野能够像中心视野那样能够高分辨率的看清某些东西。请停止这些无谓的努力,因为你是人,所以你的眼也是人眼。就算你经过某些训练,边缘视野比以前清晰了,你也不能指望它的清晰度能达到你中心视野那样。(出处同上)
如果大家有意对速读做进一步研究,我可以提供更多资料。这里就到此为止,接下来重点谈一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记忆就是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如果储存的时候没有被编码,那些信息就会进入潜意识领域,成为“噪声”(毫无意义的乱码或信号)。提高记忆力的第一步就是提升我们的感知力。提升感知力需要提及NLP理论的“次感元”概念。什么是次感元呢?比如听觉系统吧,它的对象是什么?是声音。声音具有哪些特征呢?媒介形式上有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结合内容呈现方式就会有轻重缓急、旋律等特征出现。现实中,我们在听的时候往往还在看,在看的时候还在想,看到的东西在颜色、明暗、形状、大小、位置、运动状态等方面的参数各不相同,想的事情也会因为当时状态和所处环境而不同,这些信息大多数都被我们忽略掉了,我们的“意识”而非“潜意识”在沉睡,所以我们的记忆力很一般。如果有意识地提取这些信息并加以编码储存,过一段时间再提取再现,坚持锻炼一两个月,记忆力自然突飞猛进。
只要大家记住提高记忆的关键是“编码”,一定可以想出许多有趣的办法来提高记忆力。市面上的所有书籍都是围绕如何“编码”展开叙述的。比如,要求你以最短的时间记忆下面六种物品你该怎样做:风筝,铅笔,汽车,电饭煲,蜡烛,果酱。有一本书这样写:
你要想象,你放着风筝,风筝在天上飞,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呢?是一个白色的风筝。忽然有一枝铅笔,被丢了上去,把风筝刺了个大洞,于是风筝被掉了下来。而铅笔也掉了下来,砸到了一台汽车,挡风玻璃也全破了。后来,汽车只好放到一个大电饭锅里去,当汽车放入电饭锅时,汽车融化了,变软了。后来,你拿着一个蜡蠋,敲着电饭锅,当当当的声音,非常的大声,而蜡蠋,被涂上了果酱。
我认为这样的想象过程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所以我从来都不认真去读那些书上的例子。但是,既然我认为记忆是可以提高的,我就必须给出我自己的办法。我是这样想象的,我想象出一个画面:风筝天上飞,铅笔做线轴,汽车压铅笔,电饭煲煮汽车,蜡烛来烧锅,果酱涂风筝。是不是要好一些?
圆周率小数点后 100 位
1415926 5358979 3238462 6433832 7950288 4197169 39937510 5820974 9 445923 07816406286 2089986280 3482534 211 70679
我不喜欢采用数码形象记忆法,认为太麻烦。我喜欢用电话号码的形式来记忆这些数字。如果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我不知道速度可以提高到什么程度,我目前的水平大概能一分钟记住28个数字。找规律,找熟悉感,记住关键线索。
为什么那么多书强调右脑开发?因为视觉信息在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中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些信息多数被放在了潜意识领域,被浪费了。想要开发右脑,训练人的视觉系统对图像的分辨能力必不可少。若是真的想让自己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可以认真地练习七田真给出的“曼陀罗卡片”。
我个人认为长期记忆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更重要,所以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训练过“图像记忆”,但单就对记忆的研究而言,我可以算小半个专家的。我最推崇的记忆方法就是“做桩”,提到某个词,比如说“记忆”,能够想起看到过的所有相关的书籍,若是想进一步研究,还能回忆起每本书的主要内容,更进一步的话,还能够回忆起每本书的章节设置和每章节的重点,这样,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关于“记忆”的知识网络就建构起来了。这样的记忆有利于研究,而且不必额外地记忆那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图像关系。
将感官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需要提高意识的自觉性,将短期的暂时的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掌握“艾宾浩斯曲线”反映的规律。
您只要掌握「1,5,15,30」的原则。也就是学习一部分内容后在1天后,五天后,十五天后,三十天后作复习。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只能持续25分钟左右,所以,要提高记忆的效率,应该采取这样的方法:
以半个小时为单位,读 25分钟之后,休息5 分钟,比较能让学习者维持比较高效率的学习。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我甘心作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剑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似乎考过鉴赏。如果想要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必要的。想象力是记忆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只有想象力还不够,还要有语言逻辑能力,这样才能表达出诗意。全诗的诗眼是“悄悄”,独自一人,孑然一身,静静地告别康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温柔,金柳像新娘,摇曳的身姿让人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自在逍遥无忧无虑,让人甘心化身水草与它们相伴在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潭水像天上的虹,沉寂着,沉淀着美梦,让人禁不住想要探寻更深处的景致,星光闪烁,真该放声歌唱来赞美这美景,但是,我不能放歌,因为我要离开了,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和依恋,我只能悄悄地,安静地与康桥作别。“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无言之中似乎有一种旋律涌动在空气之中,荡漾在人的耳畔,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对此会有很深感触。
多观察,多体验,多读书,多思考,“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审视之,笃行之”,“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无止境,身体力行才能终身获益。我之所以搞这么一个“软格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哗众取宠创名头,我是想表达这样一种教育的理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为自己的生命创造出更多的辉煌成就,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之所以称之为“软格”,有修正NLP假设的寓意,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变革时代,人的价值观、信念和规条系统应该而且必须由外界输入一个最佳系统作参照。关于这个问题,十多年前大概还读初中时我就与朋友争论过。朋友认为人应该享有充分的自由,不该受外界的“规训”,我认为人心应该更齐整些。所以我一直不自觉地坚持修正我的价值、信念和规条系统,试图找出最具普适性的原则来。十多年过去了,这期间我受过伤,也伤过人,受的恩情多,施的恩惠少,心中常怀愧疚之意,道理却的确越来越明白了:人的基本需要是一致的,因此人的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转变的过程会充满波折。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改变我自己,我用我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改变是可能的,而且可以是彻底的。不论是科学知识还是社会知识,只要下定决心,都可以很快掌握。所有学习过程都是一样的:瞄准目标——设计方案——筛选方案——决策计划——反馈监控——实现目标。每个人至少在学习方面可以说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只要决心够大。我相信每个人都又要让自己的未来更美好幸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