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我君
知我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24
  • 关注人气:21,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人的心理规律

(2010-05-25 21:05:38)
标签:

教育

潜意识

前意识

右脑

马斯洛

中国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学习,行为的可能性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

·动机,起动和指导行动的因素,以及决定行为的强度和持久性的东西。

·动机能够被学习,动机决定新的学习,动机将旧的学习转化为操作。

·需要,欠缺的状态产生的一种力量。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分等级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流传最广的一种理论,即人的需要按照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从低到高的等级发展。

·不同的需要可能同时起作用来决定一种动机,同一种动机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存在多种解释,比如,我们可以将小孩子好奇地探索世界的各种尝试行为解释为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体现。

·记忆力是人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时效角度可以分为瞬时、短时、中期、长期记忆,从信息形式角度可以分为图像、文字、声音、音像记忆,从与记忆主体的知觉关系可以分为潜意识记忆和编码记忆。

·注意力是影响人学习能力高低的基本能力。注意力与知觉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注意力的最高表现是“出神入化”。

·知觉系统是联结感觉系统与“自我”的中枢,人对各种需要的感知是由知觉系统决定而非感觉系统决定。

·“自我”是人的神圣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经验世界,但是,为了保护这一领域的神圣性(不可侵犯、完整、独立),人会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各种带有偏向性的反应模式,心理学家将这些反应模式称之为“人格”。

·生物学家观察发现,即便是单细胞的纤毛虫也存在与众不同的表现,似乎它们身上也存在一个“自我”。事实上,除了赤裸的细胞核之外,任何能够复制自身的细胞和生物体都是有“自尊”的。

·情绪是人的知觉的综合体现,但这种知觉常常是无意识的。情绪一般与潜意识记忆紧密相连。情绪相当于一种操作反应。

·当一种行为或反应成为操作后,它们就进入了潜意识。

·如果一个人拥有做到某件事的能力,但他却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那么,这种能力就是这个人身上的潜能。

·一个人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也就是说这种东西存在于人的前意识。一个人如果尚未具有某种能力,那么这种能力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前能,而非潜能。

·前意识有可能转化为意识并进而转化为潜意识,前能有可能变成能力,也可能成为潜能。我们不能把前能当作潜能来讲,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从事所有的事情,不可能将所有的前能变为潜能。

·区分前能与潜能非常必要。潜能是人通过无意识的学习获得的完成某件事的能力,也就是说,潜能是人具有但未被意识觉察的能力。前能呢,则是一个人经过学习有可能获得的能力,即便这个人拥有经过学习获得这种能力的学习能力,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拥有某种潜能,因为他现在并未获得这种能力。

·我们有可能不知不觉地掌握某项技能,也就是说,前能在潜意识的驱动下转变为潜能。

·一般来说,我们获得某种能力的过程是:前意识——意识——学习——能力。有时候,这种能力被遗忘,于是就成为潜能。

·潜意识里的动机都是“为我”的,只不过有些行为不能带有真正的收益。

·人的脑分三层,第一层包括髓质、脑桥和中脑,可以称之为植物脑,管理最基本的生命体征,第二层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小脑,可以称之为动物脑,这一层的大部分工作属于潜意识管辖,但其结果可以被意识到,第三层包括部分皮质和新皮质,思维、推理、幻想、计划都在这一层完成。

·人生最大能力与成就的状态出现在意识与潜意识携手一致的时候。

·与潜意识沟通,景象、故事、比喻比文字更有效。

·潜意识有多个层面,情绪只是其中较浅层的部分。同一情绪可以有四种性质,主要情绪、次等情绪、系统情绪、超越情绪。

·根据钟摆理论,充分享受人生,不可能不允许负面情绪存在,需要做的是尽力减少负面情绪存在的时间,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享受正面情绪带来的快乐上。

·处理情绪问题有两种方式,治标的方式可以使用消除、化淡、运用、配合等方法,治本的方式可以使用改变人的价值、信念、规条或提升个人思维处理能力这两种方法。处理他人情绪我们一般采取交换型、惩罚型、冷漠型、说教型等方法,这些方法常常是没有效果的。

·艾瑞克森总结了人的一生中经过的八个心智发展阶段,21岁之前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这个时期我们一般都没有多少关于自身的知识,很容易被外界信息左右。

·左脑与右脑的确存在功能差异。但是,对与人类来说其实是左脑的能力高于右脑,而不是右脑的能力高于左脑。因为右脑处理的是一些更形象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经过左脑的分析加工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开发右脑,只不过是教人们如何拾起被遗忘的记忆和能力。

·言语能够引发心中的图像;需要费点时间才能浮现;需要多长时间因人而异。

·言语能够指挥肌肉动作;需要费点时间才能浮现;需要多长时间及产生怎样的反应因人而异;哪个人说话差别很小。

·言语能直接引导出身体感觉;要花费一点时间;时间和程度因人而异;什么人说话差异很小。

·心像能够引导指挥肌肉活动;需要一些时间才能产生;需要的时间及反应本质因人而异。

·心像能够直接引导出情绪活动;要费些时间才能产生;花费的时间及反应本质因人而异。

·催眠与暗示其实普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我们每天都要做六千多个判断,这些判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潜意识中完成。如果不能够觉察到这些判断,我们就只能重复旧有的动作。

·通常,我们总是不自觉地为我们的判断寻找论据,比如寓言故事所说,当那个人怀疑邻居家孩子偷了他的斧子时,就算孩子去河里洗澡他都会猜想斧子是否藏在河里,后来找到斧子后,怎么看那个孩子都是个好孩子。

·利己是人的本性,但是,每个人对于“利”的看法都不完全相同。

·自我意象不论变好还是变坏,都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或者思辨的知识,而是取决于“体验”。

·人的神经系统无法区分“实际的”经验和生动而详细地想象的经验。

·心理意象产生显著的转变,一般最少需要二十一天期限

·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

·一个人难于改变他的习惯、个性或者生活方式,似乎有这样一个原因:几乎所有试图改变的努力都集中在所谓自我的圆周上而不是圆心上。

·要想真正的“生活”,也就是使生活得到合理的满足,你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现实的自我意象伴随着你。你必须能接受自己。你必须有健全的自尊心。你必须信任自己。你必须不以自我为耻。你必须随心所欲地、有创造性地表现自我,而不是把自我意象隐藏或遮掩起来。你必须有与现实相适应的自我,以便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你必须认识自己——包括你的长处和弱点,并且诚实地对待这些长处和弱点。你的自我意象必须合理地近似于“你”本人,不能多也不能少。

·“心思应当放在下赌注之前而不是轮盘开动之后。”养成对“此时此刻”作出有意识反应的习惯。一次只作一件事情。睡完一觉再作决定。工作时要学会放松。

·保持快乐,你就会干得好,就会更成功,更健康,对别人也就更仁慈。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

·“成功型”个性包括:S-ense of direction(方向感),U-nderstanding(理解),C-ourage(勇气),C-harity(宽容),E-steem(尊重),S-elf Confidence(自信),S-elf Acceptance(承认自我)。

·F-rustration(挫折),A-  ggressiveness(misdirected)(进取心)(误用),I-nsecurity(不安定),L-onelinesslack of oneness”)(孤独)(不完整),U-ncertainty(犹豫),R-esentment(愤恨),E-mptiness(空虚)

·“不良个性”与“被压抑个性”是一回事。具有“不良个性”的人不能表现内在的创造性自我。压抑的症状很多:羞怯、腼腆、自我意识、敌意、过度的罪恶感、失眠、神经过敏、脾气暴躁、无法与别人相处,等等。

·抑制和过量否定反馈是一回事。

·过分“谨慎”导致抑制与焦虑: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

·害羞、紧张,不是有太多的“自我意识”,而是有太多的“他物意识”。当我们太关心别人怎么看的时候,自然无法很好地自我表达。

·分工与协作的现象并不是人类社会独有,但是,通过后天教育来决定分工专业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教育的过程相当于给人输入软件或应用程序的过程,但是,对这些程序的赋值是由被输入者决定的。所以,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保持亲和感非常必要。

·每个人都具有充分的能力来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理性选择和决策,问题在于我们必须遵守许多人为规则。哪些规则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可以不遵守,可以运用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来分析决定,但更简单有效的办法是问一下“轻重缓急”,问一下什么对我们才是真正重要的。许多情况下,我们既想讨好别人,又不肯与人沟通交流、互换礼物,既不愿得罪别人,又总是在冷漠的氛围中与人竞争。教科书教给我们的许多规则违背了人情世故原则,我们却大都学会了;教科书教给我们尊师重道的道理,我们却由于同样的原因不去实行。“巧言令色”真的那样可怕吗?

·人性化就是要让大多数人受他们的潜意识摆布。潜意识的动机从来都是良好的,但有时候却被商家们利用了。

·学会妥协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秘技。为什么要妥协?因为你手中没有一个力矩足够大的杠杆,你没办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撬动社会习惯。

·许多看似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其实都是进化过程中的理性选择,只不过时过境迁,这些选择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如果没办法作出准确判断,生物体就会作出许多尝试,那些适应了环境的尝试就被当作正确的判断,成为进化的方向。人的许多心理规律也是按照这个方式形成的。

·我始终坚持寻找最简单但最普遍适用的一条假设来演绎自己的理论体系,尽管很不情愿,但我不得不承认,只有一条假设满足我的要求: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

·当我们出生后,我们最大的需要是生理、安全,生理需要家长都会尽力满足,而安全需要家长未必能够发现。尽管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自主意识,但是,我们对于环境是否安全有自己的判断,这一点生物学家、心理学家都做过研究:会爬行的小孩子就不会从高台上直接下去,这对它们来说是不安全的。有人可能会提出反例,但是,这些例子都是在没有控制环境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出现的,小孩子很可能是被某种东西强烈吸引忘记了危险!当孩子被家长抚慰而感觉安全的时候,家长参与的活动就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这些感觉是最深层的潜意识。

·上面的例子是想告诉大家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许多行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原有的一些判断演绎而成,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要改变的目标,我们是不可能有任何改变的。

·提高记忆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记忆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些判断包括:记忆内容与现有的内容有怎样的关系,记忆内容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记忆内容将来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提高阅读速度的最佳方法是增强目的意识:出题者考查的是什么,阅读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不同题型要求的文本处理技巧是什么,我们想要从阅读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东西。许多东西是不值得精读的。

·提升理解力的有效方法是:想一想人的语言行为表达的讯息反映了什么需要,想一想我们做的各种习题是要训练我们的什么能力,想一想这个丰富多彩的时节每件事情每样东西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的语言适合“意会”而难以“言传”。因为许多道理一旦言传就会变得俗不可耐:我们必然要谈及利益

·既然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为什么我们耻于谈利呢?这反映了一种自我保护或者说自我掩饰的本能。这种本能来自进化过程的选择保留。

·看到“人皆自利”可能会让一些人感觉痛苦,认为自己不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下子变得满身罪恶。这是集体意识对自我意识觉醒的反击。自我意识的觉醒必然使得社会更加多变,不确定增加,我们可以凭直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人人都“自利”的社会很“可怕”,于是下意识地要求我们不要“自利”,劝告自己说,“自利是可耻的”。事实上,如果不是对“自利”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同,学者专家们不会提出“双赢”、“多赢”、“共赢”这些词。

·自利并不见得一定是物质利益的满足。归根结底,自利只是要寻找一种满足的感觉。“幸福是需要一些东西垫底才能感觉到的一种感觉。”

·经济学假设所有人都理性自利,充分计算,使自己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管理学则利用人的理性有限来控制人力资源。

·社会学研究人的行为,做出各种猜测,文化价值比科学价值大。

·心理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细,人的神经反应规律被不断发掘,几乎一切人类思想和行为都可以作出模型。未来,心理学一定会成为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石。

·社会科学常常给人这样的感觉:一堆废话。为什么呢?我们总觉得就算是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能够理解这些内容,甚至比我们运用得更好!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专家水平的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现有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人才选拔机制还不完善,没办法实现帕雷托最优。

·复合型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起来。

·社会现象是社会心理作用下各自为政的人的自发联合。

·企业是集体意志统治个人意志而产生的组织。

·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应试教育,而在于过分实用的心态。我们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扼杀了那些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的梦想。市场经济了,大多数人还都想着怎样取得“公家人”身份,从未想过创造自身价值的绩优生很可能因此无所适从一落千丈。

·抽象地纵观历史,社会从来都不曾改变。个体的人之所以要结成各种组织,之所以甘心由政府统治,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利益,利益,利益,这个次重复多少遍都不够。利是指对维护现存事物有好处,益是指对现存事物未来发展有好处。有利未必有益,就好比草原放牧,对于目前每个人都有利的事情到头来可能却是有害的;有益未必有利,就好比逼着孩子学习,尽管是为他们未来着想,对于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未必有利;捋顺利与益的关系,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个人需要。

·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基础。具有广泛的同情心可以看作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同理心则是人类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理解的基础就是同情心和同理心。

·沟通障碍来自翻译水平的不同。

·如果我们都能够将外界信息翻译为正确的讯号,世界就和谐了。

·空间、时间都是由小的单位累积而成,人的大脑储存的信息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中间单位,空间和时间都会成为混沌。人的大脑储存的信息同样如此。只有将所学的知识按照各种用途排列组合起来,按照空间、时间结构建造成系统工程,我们才会获得专业的可以应用于现实的知识。

·古代中国对文科的重视远远超过对理工科的重视,这是因为文科是陶冶人的感情维护团结稳定的最有效工具。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理工科的重要性仍然是第一位的,但是,理工科要想在中国获得长足发展必须获得文科,即人文社科知识的支持。

·人文社科知识应该以客观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我们不能否认“自私的基因”理论反映的事实,除非我们能够给出更具体的解释世界的方案。我们不应该自欺欺人地玩弄辩证法来维护有待发展的理论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某件事,最大的可能是我们认为这件事不值得做。

·对于个人来说,首要的事情就是给自己定位,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然后才有可能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能够在工作中不断靠近梦想自然最为理想。

·一个人是否自信,潜意识层次的判断来自2-3岁时的经验。这个时期的经验我们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心智图像来改变潜意识层次的不自信的一些体验。

·4-5岁的孩子喜欢幻想,发展主动性,若是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就会害怕犯错,回避风险,隐瞒错误,不敢负责。

·6-11岁的孩子喜欢与人竞争,如果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变得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避免参加任何竞赛或极度喜欢与人竞争,长大后凡事要求完美,经常耽误与拖延,不知如何实现目标。

·原谅自己的不完美,才有可能变得更优秀。

·许多需要体验的东西是无法语言表达的,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要多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