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我君
知我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24
  • 关注人气:21,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理念的革新

(2010-02-23 11:28:29)
标签:

教育

励志

nlp

思维导图

做最好的自己

蔡元培

孔子

蚁族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我自己录的视频http://you.video.sina.com.cn/m/1591965881 

我的一段录音,见笑了,多多指教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869435.html

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远的年代,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巴比伦共同修建通天塔,如果这座塔建好,人类就可以进入天堂,因此上帝害怕了,派天使制造了语言混乱,语言混乱引发了不可调解的矛盾冲突,于是通天塔变成了巴别塔,世界各地的人类之间分歧越来越大,人类之间时常爆发战争,人类的力量被严重削弱,再也无法同上帝抗衡。许多问题都是沟通语言不同造成。

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教育学的科学性建立在人与人的相似性上,教育的艺术性来自人与人的差异性。系统的具有普遍规律性的教育学使用专门的术语来消除语言的歧义,但仍然存在大量无法统一的争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世界具有复杂多样性难以用一种语言完全概括。孤立的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使用客观的标准化的教学语言,结果使得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差别非常显著,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不同的主体对客观信息的分析处理方式乃至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所以,尽可能增加教育学科学性的或者开展个性化的针对性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案。若两者能够结合在一起运用效果可能会更好。

增加教育学科学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将NLP理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科学性的增加能够降低艺术性的比重,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但NLP理论的运用并不会降低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特征,相反,这种理论运用到教育中去只会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更加突出。为什么呢?因为NLP理论来自对心理疾病治疗者成功体验的总结,能够以最大程度的包容来规范各种心理活动的反应模式,只处理那些明显错误的偏见和成见而不干涉无害的个性特征。尽管如此,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对立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有所体现,学生必须按照要求统一完成共同的任务,在一系列问题上取得价值认同上的一致,而不能各行其是。

运用的NLP理论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熟悉NLP理论,二是掌握NLP语言。通俗地说,NLP理论假设人是同计算机非常相似的一种“机器”,人与人的行为的不同来自信息处理“软件”的差异,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修改“软件”,“软件”成功则人成功。这种理论将右脑开发、快速阅读、超级记忆等训练课程的理论用“神经语言”贯穿统一起来,具有显著的普遍有效性。NLP语言是指专有的术语概念,如“整体平衡”,“感知模式”,“内感官”,“时间线”,“信念系统”,“暗示语言模式”,“观想”,“映现”,“抽离”,“呼应”,“次感元”,“行为弹性”,“丰姿状态”,“检定语言”,“世界模型”,“外部觉察”,“设定心锚”,“认知角色位置”,“过滤器”,“TOTE”等。由于NLP技巧非常丰富,术语快速增加而缺少规范,一般情况下人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几个概念。

NLP是研究人的主观经验的学问,核心学问之一是“模仿”。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你能够像那些与众不同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一样思考和行为,你也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非常必要的,盲目的模仿很可能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掌握“系统性”方面的技巧。分门别类,赋予不同的值,分配相应的注意力,实践并及时调整,这是运用系统方法处理问题的一般程序。程序性知识必须主动去练习才能有效掌握。“潜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人的“潜意识”里包含了许多判断,如“我无法做到那件事”,“我不如某个人”,“我是一个受欢迎/不受欢迎的人”等,这些判断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进而造成人与人的巨大差异。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如果一个人相信“神”,他就会拥有宗教崇拜的行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自己能够超越其他人,他就会得过且过。“十二条基本假设”对于即将或已经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非常有用,这里暂且略过。不过,“没有失败只有反馈”这一条对于遇到难题就一筹莫展的学生是非常有用的信念,只有大胆尝试而不期望一次性地找出答案的学生才能攻克难题。因为NLP是研究人的主观经验的学问,所以“自我觉察”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所有能力中,注意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观察也好,思考也罢,离开注意力便无法进行。冥想是训练注意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运用的情况下,效果的确神奇。冥想训练之后,可以进行“思维导图”训练,首先回忆并总结学习方法,然后根据这些方法回忆并总结各科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体验到一种大局在握的快感,否则就会因为回忆带来的紧张感而感受到痛苦,产生逃避的冲动。这两个训练课程完成之后,学生的成绩必定会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过程。

NLP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可以命名为“软格教育”。这是实现自我突破的一套系统方案,是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举例来说,内向的人想要掌握当众讲话的技巧,首先必须体验那种紧张、畏惧的心理状态然后逐步地缓解乃至消除这种状态,只要能够集中注意力不断地演练这个过程,然后成功地做几次公开演讲,认真体验成功的感受,那么,以后进行演讲就会非常顺利。逃避学习的人想要取得突破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到“无我”的体验状态,全身心地感受外界信息,比如英语学习,无论市场上的教学资料再怎么有效,如果学习的时候总是一遇到不认识、不熟悉的单词或句子就跑神,效果必定有限得很。“软格教育”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实践达成一系列共识并实现一种“出神入化”的最佳学习状态。需要达成的共识包括:生命的意义在于突破困难实现创造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十有八九都是后天环境造成;潜意识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不自觉的判断上;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心理定势降低到零位,或者说将心理状态调整到婴幼儿时期的那种无所畏惧的状态,性格和气质都是可以改变的,人格也会得到完善;如果一个人能够将“可能性”、“偶然与必然”、“个体与整体”、“量变与质变”等哲学概念具体化,就能避开许多主观判断误区,从而提高学习、生活的质量;每个人感知的世界都是主观感受的世界,尽量减少对立判断能够让人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学习能力就是利用感官获取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制定有利于适应环境的策略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让后天环境的某些信息误导而认为“学习无用”,我们不去矫正这种观念,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完成他不再感兴趣的任务,往往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出神入化”的状态具有如下特征:全方位地快速有效地接收信息;针对不同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正确的信息输出。比如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运动信息、情绪信息等都有各自适用的信息处理方式。

俗话说得好,艺不压身;白银万两不如一技在身。多掌握一些技术将来总有用得着的时候。而各种技术中,“如何快速地有效学习”这门技术显然是最重要的。比如想学习演讲而没办法克服心理障碍,怎么办呢?可以背熟一些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连缀起来,朗诵几遍,对着镜子默诵,根据默诵的句子调整表情和声音,然后对这空旷处作练习,熟练后鼓励自己想象获得成功的景象和当时的身心状态,越详细越好,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最终就能够做好演讲了。至于演讲的内容和声调变化等更具体的技术性问题,没必要一次性完全解决,只要努力去做好就可以。文化课学习遵循同样的规律,首先要记忆基础假设和概念,然后掌握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通过练习形成稳固的神经反射弧,最后在考核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用理性管理非理性,才能够增加必然性降低偶然性增强对事件的控制。非理性只能够被利用而不能被消除,这一点务必要牢记,即情绪和动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用或无用的差别。

软格教育”要求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自身和他人,更加客观地处理各种矛盾。阅读再多的书刊,如果不能将获得的信息用在自己身上,就不能算学到了知识。对于某个人来说,其他人的任何言论或文章都带有“推销”性质,赞同或不赞同或表面赞同实际不赞同必须做出一种选择。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类似的选择判断题组成的。判断,然后选择,懂得这种规律就算是掌握“软格教育”的关键了,人们往往根据已有的判断做出选择,这就是“格”,我们必须让这种“格”具有充分的可塑性,否则就会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犯错误。

软格教育”是新的教育理念,其成长和发展必将经历许多痛苦的摩擦,但是,它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茁壮成长,成为莘莘学子手中克敌制胜的利器。

*************

被自己打败的人数不胜数。如果一个人坚信这样的判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想要去做却不敢尝试”,这个人就不会被自己打败。如果一个人醒悟到自己是被一系列判断捆缚住了手脚,这个人就能够将“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句话扔进垃圾堆。如果一个人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作判断,那么这个人就掌握了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偏向科学主义的生物学家认为生物学除了进化论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这种判断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人的心理—行为演化其实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同样的行为得到环境的不同反馈,就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和观念,人与人的绝大多数差异都来自于适应环境的努力。如果能够让人掌握这种规律,也就相当于让人掌握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将心比心,许多矛盾冲突就会被避免和消除。同样,教师也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正确引导学生。

对于我来说,不够自信是最大的弱点。若是没有外界的力量辅助,很可能会浅尝辄止。然而,我对于教育行业的热情从未消退,这说明我是从里往外地热爱教育事业。很可惜,目前为止我的多数时间都用在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的机会。我希望能够有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判断,因此我必须首先充满信心地去推销自己: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做得更好的信心。无论我目前的表现如何不尽人意,但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我的理论和方法是正确的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软格教育3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