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格教育2
(2010-02-23 11:25:26)
标签:
独特性单细胞大雪励志春运孔子蔡元培教育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第二讲 我们的世界为什么不同
著名生物学家托马斯在《水母与蜗牛》一文中谈及“自我”,他以略带讥讽的口气提到时下流行的各种“自我开发”、“自我训练”课程,却以赞叹的语气告诉我们:那些单细胞生命,比如一种纤毛虫,虽然极其微小,但却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一个都是与众不同的!单细胞生命尚且如此,何况极端复杂的人呢?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唯一的,而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不足以让他实现所有潜在愿望,所以每个人都会对其他人的独特性有一种攻击的冲动,即便睿智如托马斯也不例外。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掩盖了概率本质的世界,每个人都固执地认为所有事情都是确定的,然后固执地保持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愉快地生活下去。如果有人非要揭示这个世界的本质,他便会因为表现得过于与众不同而失去很多朋友。尽管如此,当一个人醒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全都来自于“自我的唯一性与共同性”的时候,他会放弃继续前进的努力吗?
小孩子的不可理喻的行为无一例外地或者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或者是谋取自我利益的手段。成人的成见和偏见都是出于自我保护,成人间的矛盾冲突则来自于不同的自我利益(物质或情感)之间的龃龉。因为自我的独特性普遍存在,所以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人见人爱,因为自我追求唯一性这一点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所以任何人都有改变的潜能。以一种流动的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间万物,欲取先予,欲得先舍,主动地交换,生命的火花就会在不断的运动和摩擦中酝酿,最终变成熊熊燃烧的火焰,放射无与伦比的光和热!
因为“自我”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处理“自尊”、“自信”与“自狂”、“自卑”的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一般在二三岁的时候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此后,任凭你有多少年的教育经验作过多少科学实验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基本反应模式,只有极少数人保持了童心和童趣,能够随着知识的增长来调整自身的反应模式。所以,软格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人体验到自身的反应模式,明白做出某种反应的原因,进而能够理智地判断出哪些模式有助于自我利益实现,哪些模式应该被淘汰。
想象力是实施软格教育的重要工具。因为想象力与体验密切相关。并且,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也是潜能开发的过程。另外,记忆力也可以通过想象力的培养得到提升。培养想象力需要注意想象内容的选择和控制,如果一个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象出坏的场面,就应该重点培养转换画面的能量。有的人吃饭时不能听到某个词语,有的人不能忍受某种食物,有的人一听到批评就炸刺,归根结底都是将某种画面与这些外在信息对等起来,并且通过这些外在信息直接导致身体状态的反映的结果。这些人应该都是易受暗示的人,但是,他们的行为却很难改变,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信息刺激通过潜意识形成了条件反射,并且被替换为当事人不愿面对的信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不断地将自己想象为一张白纸,坚持忠实地记录自身的感受,并且做出事后评判。每个人在冷静理智的时候都是了不起的设计师,对于自己最想做什么,最希望得到什么,最渴望成为怎样的人,都有最好的最符合实际的答案。当一个人将这些内在的潜藏的想法写下来并且转化为一种可见的愿望一种可以体验的兴奋和渴望时,所有目标都将实现。
体验时间并且管理好时间是软格教育的第二项任务。第一项任务呢?软格教育的第一项任务是寻找人生使命并体验使命感。我们不必夸大使命的语义,在软格教育的指称里,使命就是自我价值最大化的代名词。第一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完成,而且必须得到充分的配合才有可能完成,所以我将第二项任务放在第一项任务之前。第一项任务的艰巨还表现在“校正自我形象的认知”上:一个人的自信不等于狂妄地以为什么都可以做到,更不等于自我设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困难重重无法实现,所以真正的自信的实现是一个不断尝试、探索并分析回馈信息的过程,需要首先保持开放的头脑和心态,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开放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的普遍性,意味着尽可能地充分接收外界信息并以尽可能客观的态度处理这些信息,意味着能够迅速做出判断但绝不固执己见,意味着相信自身的各种习惯是在特定环境中养成并且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主动调整。想要具有开放的头脑和心态,必须有目的地阅读一些人文社科名著,积极与阅历丰富的人沟通交流。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大量的名著,需要掌握快速阅读和超级记忆的基本技巧。想要在与人交往后获益,必须能够静下来反思。完成第一项任务和第二项任务都需要借助“冥想”这个有效的个人修炼工具。
“人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人保持“自我唯一性”的需要往往表现为自尊,而自尊往往表现为破坏性的或防御性的攻击行为,因此很少有人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不要太看得起自己,也不要太看不起自己;一能胜千,君子不可无此小心,吾何畏彼,丈夫不可无此大志。最好的做法便是积极主动地表达自我,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地做出调整,不要害怕否定过去的自己,永远以一种求进步的心态去学习生活。
我一直以“找出最有效的每个人都能够懂得的道理”为借口来逃避自我表达,这反映了我的一种矛盾心理:我渴望与人交往并且希望在交往中通过不断的辩论寻找所谓的“真理”,我意识到绝大多数人都不希望与人进行辩论,他们认为辩论那些事情毫无意义;我想通过阅读其他人的著作来了解人的心理,我不明白我为何会与众不同。客观来说,每个人都有讨好其他人的潜在心理趋势,并且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一块领地,这是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深层矛盾在心理层面的表现。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讨好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如果你的神圣领地被包围的铜墙铁壁一样,受伤的最大的并不会是别人。站在一个超然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身可笑的地方,能够自嘲,就能够缓解不必要的内在压力。我没必要为自己的所有言行负责,因为我已经竭力使自己的言行遵循最小伤害原则。有些事情并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和职责范围,我没有必要因此自责,更不应该为此而不敢采取行动去实现自我设定的目标。也许我的文字和语言很多人无法理解,或者不能立刻理解,但我不能因此而不敢推销我的思想和理论。任何人都不能够十全十美完全依靠自身完成具体到细节的宏大叙事,而寻找志同道合者的前提就是敢于推销自己。)(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满清政府派人到香港袭杀孙文,许多人为了掩护孙文而被杀害,其中有一段分明是模仿爱森斯坦的经典镜头“敖德萨阶梯”,但我仍然被那种长镜头表现出的绝望无助深深震撼,为了四万万同胞的难以预见的幸福,牺牲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是否值得?出于这种震撼的影响,“跑跑V.S.跳跳”事件总在我的头脑中徘徊,挥之不去,对于每个人都仅有一次的生命,哪个人有权力要求别人必须去死?对于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顾他人死活,道德沦陷,那么,所有人都将难以收获幸福。既然我们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一切都要按照现代社会的规则来办事:个人有权力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生命,社会没有权力强制个人为集体牺牲生命,集体必须为个人的奉献作出充足的回报。也就是说,即便一个人的行为来自崇高的动机,社会也必须对其作出奖励。十年前,我的头脑中被塞满了利他主义的教条,十年后,我终于在利他与利己之间找到一条平衡通道。)(对于我来说,宽恕自己是一堂艰难的必修课。我想,有自卑情结的人大约都需要选择这堂必修课。自卑大都出于讨好某个人的需要,这种需要让人自我感觉不是那么良好。相对于那种目中无人或者装作目中无人的人,自卑的人更能吸收外界的信息。对于自卑的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积极主动地去争取个人利益。只有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的心理有了充足的认知,坚强勇敢自信的人才能够被创造出来。)(优秀的作品总是让我自愧弗如,但是,若是我因此而不愿表达和展示自我,非但不会让人觉得我自卑,反而会让人觉得我骄傲,人们会想:你既然不肯放弃,那么,你一定以为自己可以超越其他人才会那样做!而且,缺少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你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呢?的确如此。既然我是那样固执的一个人,我为什么不能将我的固执转化为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呢?醒悟到这一点,就是进步的起点。
——那部电影是《十月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