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应试一本通5
(2010-01-14 09:49:39)
标签:
教育一本通老太高考周国平 |
分类: 软格教育·高考·人生 |
第五课 高考语文通览之四
拜各省独立命题所赐,“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作品”部分题目很多,我的个人观点是:这些文章都很“矫情”。我被这些文章毒害得不轻。所谓的“思想性”是命题者要求我们这些阅读者强加给文章的“规定性”。虽然没名气,好歹我写的小说也被各大网站偷偷地转载着,码字的工夫不能说完全白费,对写文章时候的兴之所至笔之所及、修改文章时的琢磨推敲都有一定的体验体会,非要说作者的某句话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什么意思,不是不可以,但标准的答案与作者的真实意图常常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要用“社会意识”来理解这些文学作品,要将作者都想象为不食人间烟火一心教诲人们向善的圣人,最好不要知道作者在现实中的表现,更不要去管他究竟想表达些什么,知道命题者想要我们写些什么就足够了。这些话也就是在网络上,或者课堂上说一说,实体书不会出现。这就是中国的阴阳文化。又要扯远了,赶快回去!比如(2009山东,18分)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第1题要求回答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有什么好处,好处无非是为引出下文做铺垫,还能有什么?根据这篇文章的主旨,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开头,比如“汪丁丁有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回家的路》,……”作用还是不变。因为这种所谓的哲理散文必须用与主题不相干的事情引出一番人生大道理。在现实中,若不是退居的早,哲学系教员出身的周国平也会受到余秋雨“大师”那样的讥讽和攻击,不是说他们的文章不好,而是他们的文章被官样了,或者太过于官样了。我们的语文教育之所以难以有成效,关键就是没有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为目标,在这一点上,“国学”的教育方式倒是真的值得借鉴。爱国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大都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生活中到处是消极的、个人化的自私自利的情绪,怎么能够在高考中得高分呢?2001年高考前我突然醒悟了这一点(只是行动上醒悟了,当时不知道现在这些理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选择错了三道失去9分的情况下考了138分。就算是为了得高分,也请大家尽力去体验一下那种“精神修炼”的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吧。当你们经历过人生的风雨之后必定会发现,这些文章其实非常实用。
文章太多,这里不一一贴出分析了。把握命题者的思路就可以了。不过,请记住,命题者是不会告诉你他们的思路的,只能意会。我说的够直白了,还是无法理解,请发纸条。
高考语文分值最大的考查项目是什么?作文。现代的年青人,哎,后生可畏呢!2009年江苏一考生写的《品味时尚》将九斤老太与她的孙女七斤置换到现代都市这一时空中,不断重复九斤老太的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先后涉及了“火星文”和“小资文”两种“时尚”,最后笔锋一转,写九斤老太的口头禅成了“时尚”,九斤老太只好闭口在心中感叹,让人禁不住拍案叫绝。四川一考生在文章《熟悉》的开头引用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智者无为,愚者自缚,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然后洋洋洒洒地列举了许多名人作为例证,不得高分怎么行?这两篇文章都是佳作,我能模仿的是第二种,也就是读书很多,但对社会了解不多的人适合选用的模式。至于湖北某考生以文言和七言诗句组成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我也能模仿,但速度怕是不行。翻检资料提供的佳作范文,发现2007年天津一考生在《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里这样写“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黄遵宪的名言抛给了苏格拉底并不妨碍考生得高分,这提示我们考试时为了赶时间,这些细节上可以耍一耍瞒天过海的把戏。据说有考生因为在作文里将元首“江某某”写成“蒋某某”而被判零分,不知是否属实,依我看,这属于量刑过重。
想要迅速提高作文成绩,可以多记一些好的句子,排山倒海地用出来,不必太为连贯和衔接操心。这是广泛观察和深刻体验得出的立竿见影的方法。有时间的话我写几篇作文来与大家具体讨论如何写作。现在必须忙其他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