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还是教育
(2009-08-30 16:08:55)
标签:
潜能系统程序自我暗示感觉器官物体杂谈 |
分类: 给自己励志 |
必要的知识储备
潜能是什么?——潜能与潜意识有关,是人受外界影响不知不觉中封闭自身力量以保护自身的应激反应机制造成。启蒙运动时期的健将拉美特写了一本名叫《人是机器》的小书,如今读来仍对人很有启发。生物规律虽然复杂,总要寻找切入点研究下去才有发现、掌握规律的那一天,用“神秘”、“无限”、“巨大”等词汇描述潜能在事实上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质差异,就好比是否认了机器硬件结构不同造成的差异。拉美特所能掌握的资料有限,对人的主动能力重视不够,20世纪中期贝朗塔非创立系统论学说,论述了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及至后来皮亚杰创立认知心理学,拉马克“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都被再度重视,人并不仅仅是环境的产物,人可以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努力改变自身的条件成为共识,这些理论对于潜能的提出和推广具有支持作用。我们可以运用常识和部分想象力来认识潜能:人是一个超级复杂的机器(可以视为假设),依靠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并且主要是信息来完成自身的建设,但有它自身的系统程序,就好比一般计算机总是安装windows而有些专业计算机使用苹果一样,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使不同程序兼容在一起,但无法给自己更换系统程序,这种系统程序一部分由遗传基因构成,一部分由胚胎成长以及婴幼儿时期的环境刺激影响形成,具体机制如何人类目前还无法明白;后天的学习就好比是应用软件,如果这些软件与系统程序很好地兼容,那么使用起来就会非常便捷高效,否则就会让人非常苦恼困顿;与一般机器,比如计算机不同的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处理信息时常常不能够保持客观,人本来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但因为不能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我能或不能做到某件事”,而是过多考虑“我不如某人”、“这么多人竞争,我该怎么办”,影响了自身能力的发挥,这部分未被发现或未得到利用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
潜能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潜能的形成部分原因是人的系统程序由于遗传限制不能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的失误,主要原因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情绪化言语的负面影响采取规避风险的保守策略造成的错误决策。人的胚胎在三个月时已经能够接受外界信息,中国古人对此已经有所认识,《颜氏家训》中就有古人对怀胎三月的妇女进行行为规范的记载,但胎教的规律其实到现在都还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我们能够了解较多的是婴幼儿时期的规律。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婴儿的世界里,它与母体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它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关爱,它就会比较有安全感,而如果它受到较多惊扰而没有得到有效的安抚,它就有可能变得焦虑不安,这个过程触感最为重要,抚慰性质的拍打、亲昵行为都有助于它以一颗安定的心投入到更广阔的世界中。一岁左右幼儿的听力得到发展,对于响声产生试探性反应,视力也初步发展,此后随着年龄增长,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对物体的辨别,幼儿能够识别不同的物体并听懂某些动作指示。因为这个时期幼儿最为熟练掌握的动作是吸吮,且牙齿开始生长,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它们啃咬手边的各种物体,包括自己的手指和脚趾,这是它们力所能及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禁忌很少,危险被家长有意识地排除,犯了错也不会得到严厉惩罚,它们的身心头脑呈现一种开放状态,自由地探索未知的世界。有人认为幼儿学习新事物比较快是因为它们单纯,“赤子天真”,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它们的优势在于勇于尝试,勇于改正,直觉能力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成年人经过练习也可以做到这一点。由于成长过程中我们受到越来越多的行为规范约束而并不懂得这些规范为何会存在,社会的“超我”压抑了原本占有整个世界的“我”, 我们对“世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抵触心理,尝试减少,好奇心退避,感官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或发展缓慢,大脑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开发,而生理条件决定了人已经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于是,我们就产生了潜能,即由于没有经过适当引导而被延缓发展的认知世界、与世界互动的能力。这些能力迟早有一天会因得不到开发而慢慢消退,具体情况则因人而异。
潜能开发的前提是什么?——励志羊皮书上有这样一句逐渐加强语气的话,”I want to do, I can do, I will do, I want to do, I can do, I will do!”翻译过来就是“我想做,我能做,我将做,我想做,我能做,我将做!”想,是欲望的升腾;能,是力量的体认;将,是行动的决心。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励志书籍都是关于如何“升官发财”的鼓动性言论集,针对学生群体的只有快速阅读和快速记忆两种训练,这种割裂人生发展过程的做法弊端越来越明显,没有能力为基础的励志只会让社会越来越浮躁,没有志向的训练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学情绪。正确的做法是:科学地认识世界,体认自我的存在和力量,控制并将欲望升华为自我挑战和实现。前两个过程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认识世界需要通过“自我”的延伸工具,即各种感觉器官,体认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需要“自我”与“世界”的互动。把人看做超级机器也好,复杂生命系统也罢,它的内部都有一种被称为欲望的力量。人不应该被欲望左右,而应该控制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一种“天人合一”的美。这里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人的能力在矛盾的发展中发展。详细论述这种矛盾必然会引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最难缠的就是存在的实在性、感知的主体性,历史上没有一个哲学家能够让所有人信服他们的理论。为避免过多的抽象,我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体认自我的存在和力量”伸展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文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学会引导自己探索“自我”内在的力量。我静静地坐着,抛开一切令我感到不快的感觉,静静地坐着,舒适而坦然地坐着。我回想起许多事情,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快乐。明媚阳光,潺潺的流水,暖暖的柔柔的风,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天地间焕发勃勃生机的各种生物,围绕着我温和地与我交流着彼此的秘密。博物学家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给它们分类,为它们制定进化谱系,一颗种子悄然种下,进化的大树开始抽芽发展……光,电,磁,它们是一个家族的三个弟兄,可以相互变身,我们如今的声像通讯全靠它们的帮助。元素呈现周期性规律,而有机分子因为同分异构而演化为性质截然不同的物体,即便是单元素分子,也会因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物体,柔软的石墨与坚硬的金刚石都是碳分子构成,人也是这样,因为知识结构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因为经历的不同而成为软弱或坚强的人。我静静地坐着,体味着丰富多彩世界。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皮肤,我的舌头,我的身体,静静地感知世界。新闻事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书上的故事,生动地浮现在我的感知世界。静静地,我想起我所学过的各种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静静地,它们乖巧而守秩序地在我眼前飞过。所有的知识都对应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世界,它们的获得经历了无数曲折,科学家、学者、知识分子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规律,所以找到了它们。是的,这个世界存在规律。许多事情周而复始地出现,但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通过书籍,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那里有我们所需要的所有知识。从这个世界满载而归,我们将获得直面我们只有一次的人生的勇气。依靠这种勇气,我们将获得一种力量,平静而博大雄厚的力量。通过这种力量,我战胜焦虑,战胜不安,战胜失落,我勇敢地行动,我听,我说,我写,我思考,我检验。我不畏惧任何人的嘲讽,我不担心任何人的冷漠。时间被我掌握,我果断地丢掉那些不值得重复的下意识行为,我也会在适当的时机以放松的状态玩一些游戏。我将会过一种目标明确,主动自觉的生活。静静地,我获得了这伟大的力量。这是自我暗示的小把戏。很多时候我们想要做出改变而力不从心,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自我暗示来帮助自己。下面我们将会介绍潜能开发的方法,自我暗示是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