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键还是教育

(2009-08-30 16:03:29)
标签:

教育目的

人生目标

使命感

三桓

孔子

鲁国

杂谈

分类: 给自己励志

内容概要

教育目的(一)——价值问题,寻找人生目标

教育目的(二)——开发潜能自我实现

教育原理(一)——如何锻炼记忆,快速阅读

教育原理(二)——解疑答惑,调节情绪,端正态度,强化动力

教育内容与实施——语文学习能力培养:意在言外

 

教育的目的(一)

    首先看一段文字:

中国式教育最重要的代表孔子自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事实上,赞同子产“天道远,人道迩”的他经历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三个后续阶段的“修行”之后仍然对世界充满困惑,所以才会有“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的言论,才会在年老时反复阅读周易,乃至于“韦编三绝”。他说的不惑是指他已经认清了当时的社会形势,即随着社会发展社会权力将不断向社会下层延伸,这种体会来自对鲁国从三桓当权演变为陪臣执国命的现实以及晋国贵族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重大改革“铸刑鼎”事件的认识。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他从这种形势和自身经历中领悟到了教育普及的重要,——作为“肉食者”的贵族可能耽于享乐而不学无术,而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有学识有能力的人才,他而立之年开办的私人教育应该以培养这种“劳心”的“士”为目的,这样才能够在竞争中胜过与他争夺生源的少正卯。他的不惑是对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教育职业的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导致他想要做官的心态,“知天命”之后他迅速进入鲁国政权高层,以大司马的身份推动“堕三都”计划,企图借此恢复君主的至上权威,失败后便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都是这种使命感在起作用。

这段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是指找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使命感

我写这段文字想要说些什么?——即便是被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不可能对人生没有困惑,人生一世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即让自己有使命感的职业;即便是自称不惑的孔子也并没有一帆风顺,而是饱经风霜屡受挫折,我们这些年轻人怎么能够被眼前的困难吓到呢?

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为切入主题“教育目的”做铺垫。

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化的市场经济中胜出,必须尽可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即尽可能早地实现“不惑”,这应该成为我们重视的教育目的之一。虽然孔子四十岁才做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够在高中或更早时完成这一任务。看孔子的一些资料即可知道。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先有一妻,生九个女儿,然后纳一妾,生了个儿子孔孟皮,有残疾,六十多岁的他与不到二十岁的颜徵在“野合”(见《史记》)生下孔子,在孔子三岁时去世,出于某种原因,颜徵在带着孔子离开叔梁纥的辖区鄹邑搬迁到阕里,三十多岁时去世,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吾少也贱”,他父母的结合不合礼制,且父母死得早,十五岁开始努力学习,只学了两年就不得不勤工俭学,十九岁结婚,二十岁有了儿子,不得不做一名管理仓库的小吏来维持家庭开支,此后又做了几年管理牛羊的“乘田吏”,三十岁时拉上认识两年的子路创办私学,三十五岁时因为“斗鸡事件”被迫离开鲁国,投在齐国贵族高昭子门下做家臣,因言语得罪了晏婴而得不到重用,两年后齐大夫扬言要害他,迫使他返回鲁国,再三年后,他终于“不惑”,致力于教学,影响日益扩大,终于在五十岁时得到季孙氏重视。

显而易见,相对于孔子来说,我们的学习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

同样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孔子那个时代来说,我们尽早确立自己人生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不知高了多少倍。分析如下: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大学四年将这样度过,迷茫,盲动,动乱,乱投。大一时一片迷茫,对于新的生活方式非常不适应,大二时盲目地参加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可能,大三时慌乱而激动,考“寄托”还是考研,或者工作,必须有个答案,大四时才发现许多努力完全白费,多数人都不得不面对学非所用学无所用的尴尬,千方百计四处寻找投靠的地方。造成这种现象固然与高校没有自负盈亏压力于是盲目扩招而不改革教学内容有关,也与我们缺少社会知识有关。市场经济的最大优势在于资源配置通过竞争实现,由于特殊的国情,中国的教育并没有能够反映这一现实,为培养竞争意识而应该普及的心理学、经济学知识要到大学而且进入特定专业才能够学到,到了那时,面对就业压力,缺少竞争准备的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做准备,难免要再次错失机会。中国人对于孩子的教育相当重视,有条件人家的小孩子不到初中就能公共英语或剑桥英语多少级,钢琴多少级,但是,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过早过多的知识、技能学习对于人的长远发展未必是好事,一个简单的理由是这些知识和技能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他们将来选择职业有帮助。80后富豪李想有句话可谓振聋发聩,“我一直知道我究竟想要什么”,他于2001年毅然放弃高考投入到泡泡网的建设中的做法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可以效仿,但他这句话却对每一个人都适合且有用。孔子说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喜爱做某件事,如果这件事恰好能够成为一种职业,那么他就可以将职业当做事业来做,于是他就是乐之者,如果这件事不能成为职业,他可以选择与之相关的行业,使自己成为好之者,并无所谓喜爱与否,只不过例行公事混口饭吃,就是知之者。竞争日趋激烈的中国知之者将很难有存活空间。当公共资源分配也市场化之后,缺少好之、乐之的内在动力的人将如何面对竞争的压力?

确立人生目标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如果将其作为一项教育任务来看,我们至少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应对人生观价值观做出讨论,一方面应该对人性、人格、人的能力发展与培养做出讨论。之所以用“讨论”而非“教育”是因为这项任务的完成必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为学习者的一方是确立人生目标的主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孔子5
后一篇:关键还是教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