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革命

标签:
知识共享组织杨百翰大学网络教育维基麻省杂谈 |
分类: 创业无路踩出路 |
在线课程、维基大学、Facebook风格的教学辅导网络———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免费上哈佛或麻省理工似乎指日可待,传统大学就要遭到抛弃了吗?
大学教育真的像弦乐四重奏一样复杂吗?1966年,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威廉·鲍文(William Bowen)就是这样说的。在一次讨论会上,他和另一名经济学家威廉·波摩尔(William Baumol)以这个比喻来说明为何大学很难进行革命性、高效率的改革。
他们强调说,如果你想正确表演一段四重奏,就不能随便把大提琴手削减掉,也不能为了多表演一点内容就自作主张把节奏加快。但这种比喻只适用于那时。而现在,MP3和iPod的出现让音乐可以无限自由地流动,Google将700万本书扫描后存进了它的数字化图书馆,维基的用户一手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YouTube教育频道和iTunes大学频道把美国最好的教授的讲座变成视频和音频,免费供用户浏览,大学生们则把Facebook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改变了所有人分享信息的模式。突然之间,利用网络资源打造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前所未有的低价为更多学生提供服务似乎不再是不可想象的事儿。
“互联网瓦解了一切核心产品可以转换成数字0和1的产业,”在线教育企业Knewton公司的创建人、首席执行官Jose Ferreira说。在他看来,教育“是这一领域最大一片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眼下,有一大帮旨在建筑教育2.0大厦的人正磨刀霍霍,要对这片森林下手,Ferreira自然是其中之一。2001年,他们成功地在麻省理工打赢第一场攻坚战,这所著名学府同意把所有课程免费放到网上。今天,你可以看到麻省理工开设的所有课程———从物理到艺术史———的教学大纲、讲义、课堂练习、考试题和上课的视频和音频资料。至今已有5600万人拜访过这份宝藏,其中包括现在就读和打算就读麻省理工的学生、已毕业的校友、各校教授和全世界热衷于求知的人。“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有可能把高质量的教育资料以低到近于零的成本传播出去,创造了一个人人可以上场公平竞争的赛场,”Cathy Casserly说,她是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一名高级合伙人,过去为休利特基金会(Hew lett Foundation)工作,向麻省理工的“开放教育”项目提供种子资金。“在关于什么是知识、如何分享知识、谁是知识的主人等方面,我们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
但是,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仍是一部慢悠悠的四重奏。麻省理工的课件也许是免费的,然而麻省理工的学位仍然要花超过18 .9万美元才能得到。自1990年以来,大学学费增长速度超过其他任何商品或者服务,美国大学生和研究生背负的未偿学生贷款高达7140亿美元,令人惊愕。美国曾是世界上受教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然而如今其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百分比在全球仅排第十位。“大学已经贵到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可是高等教育界对于新技术的潜力和应用仍然普遍持拒绝态度,”Jim Groom说。他是弗吉尼亚州玛丽-华盛顿大学一名“教导技术人员”,在博客圈里素以强烈抨击高等教育而闻名。喜欢抽烟、而且常常连续五天都不刮胡子的Groom创造了一个术语“教育朋克”(edupunk),用来描述日趋热门的所谓高科技和DIY的教育模式。在发给我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中,他写道:“教育朋克直指教育系统的不负责任和毫无生气,针对的就是他们假借教育使命以自肥的做法。”
现在教育朋克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从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企业,到哈佛那爬满常春藤的校园,从企业家、教授到学生,都在进行实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希望参加犹如角色扮演游戏一样的课程?想只花几千美元就拿到名校的学士学位?想上免费的群对群(peer-to-peer)维基大学?现在这些都已经有了,整个就快变成了一锅教育大杂烩。
教育2.0系统的建筑师们预言,坚持四重奏模式的传统大学终将发现,它们就像纸质媒体和录像店一样,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如果大学没有意愿革新,以适应周围世界的变化,”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美国最大的教会大学)教授David
Wiley不是一夜之间成为革新派的。37岁的他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即通常所说的摩门教)成员,有五个孩子。他留着一头短发,戴着眼镜,说话时带着西弗吉尼亚的柔和口音。但是,他的斯文及和蔼也是要看场合的,在知识分子圈儿里头,他可是鼓吹高教改革的先锋人物。他直言,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不是把新技术带进课堂,这一点喜欢使用Facebook和手机的千禧一代已经做到了,真正的挑战是利用技术的潜力,降低教育成本,改善学习进程。
早在互联网时代初期,Wiley就开始做“开放教育”实验。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时候,他就受雇于母校———西弗吉尼亚那所规模甚小、资源匮乏的马歇尔大学,成为校园网第一个网站管理员。“当我正为网页写JavaScript计算程序时,突然意识到,这个计算程序绝不仅仅是我们小学里用的那种现实中的某台计算机(同一时刻只能供个别人使用),它可以为10万个人同时使用。”他说,“只要你把资料放到网上,它们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你只需付钱进行一次生产劳动,然后无数的人就可以利用它。这时我有了一种奇异的感觉,一方面感到这种前景迷人得可怕,同时又意识到用余生来做这种工作是很有意义的。”1998年,当Wiley到杨百翰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和技术博士学位时,学习到了开放源代码程序和Linux那种合作写成、免费分享的操作系统。“我心里想,啊,这正是我们需要用来处理教学资源的方式,姑且称之为‘内容开放’吧。”
今天,“内容开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革新中最大一条阵线。始于麻省理工的“内容开放”运动已经扩展到32个国家的200多所教育机构,它们都把自己的课件贴到了“开放课件联盟”(Open Course Ware Consortium )网站上。但是,就像Wiley所指出的,这些资源目前只是被视为做家庭作业时的参考和辅助,要想通过一大堆播客及YouTube视频来获得公认的、质量合格的学位,中间还有极大的鸿沟需要跨越。“为何我的孩子不能同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学习机器人技术、在麻省理工学习线性代数,在斯坦福学习法律?为什么我们不能把130所院校集合到一起,发一个学位?”Wiley说,“所有这些革新都还有待推进。建立足够的基础设施、免费提供内容只是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最终它将改变我们有关高等教育的一切看法。”
为取得最后的胜利,Wiley采取了不同战略。他和别人共同建立了一个免费、非营利的在线特许公立中学,收集公开课件,使得犹他州的学生可以在家中学习,拿到中学毕业证。他是一家新成立的企业Flat World Know ledge的“首席开放官”,该公司委托教授编写源代码开放的大学教科书,在网上免费提供,下载只需19.95美元,如果需要印刷版本,只需付费29.95美元。今年初,该公司获得了8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除此之外,他还将自己讲授的五门课程的内容放到网上,免费分享,他花费个人时间为这些“非注册”学生批改作业,授予他们个人签名的证书,以取代学分。Wiley最近举行的公开课是以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进行的,学生们分别组成不同的行会(guild),完成“寻宝”———即学习———任务。“如果你不需要人际交流,不需要别人回答你的问题,那么图书馆就永远不会进化成为大学,”Wiley说,“我们都意识到了,开放内容的确只是第一步。”
哈佛法学院学生Neeru Paharia同意这种说法。在她看来,对于自学者来说,凭一己之力消化理解公开课件是很难的。她最近投身的虚拟大学项目Peer2Peer University,目标就是建立一个社交网络,让利用公开课件自学变得更容易。Neeru Paharia的父母都生于印度,是硅谷的工程师。Paharia曾在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顾问,也曾是“知识共享组织”(Creative Commons,简称CC)的早期员工。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知识共享组织的目标是在默认的限制性规则日益增多的今天,构建一个合理、灵活的著作权体系,以方便知识和思想的合作与共享。2005年,Paharia建立了AcaWiki网站,类似维基百科,供用户们自行上传和编辑学术论文摘要,免费共享。现在,她把目光投向了“大学所能提供的其它所有服务:为你扫清一切障碍,指出从A到B的清晰路径,提供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社交渠道,还负责发放学位证书,以保证你能因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得到褒奖。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一种办法,能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在网上聚合起来?”
据国内第三方数据分析服务商CNZZ最新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教育类站点的各种关键指标均呈现了明显的大幅增长趋势。堪称综合增幅最大的站点类型。2006年6月份,包含教育相关论坛在内,教育类站点日平均访客规模已达3200万以上,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中国网民总数的1/10。而在今年1月,其日平均访客规模才只有1900万,增长率接近70%。
CNZZ数据表明,12-30岁的访客仅占据了教育类站点应用约85%左右的流量,这一点表明与其他类别站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大量的家长经常访问教育类站点。而年龄越低,访问者中男性的比例越高。
另外,与大多数非娱乐类站点情况类似,教育类站点的主要访问者集中于大中城市,占总访客比例的89%。然而这并非说明二级城市以及乡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使用者不需要或者不热衷于教育的互联网应用,CNZZ认为这与这些地区的网络环境以及教育机构在这些地区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巨大潜在市场或许将成为教育类站点的下一个主要增长点。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ent/img07/end_i.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