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司马3忌
司马3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917
  • 关注人气:3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与@叶兆言 叙叙旧

(2014-03-27 10:04:34)
分类: 杂谈

 

记忆中最后一次见到老叶,是82年我们临毕业前的春天……

 

在南工的学生还在死背新概念的时候,南大的学生已经在听邓丽君了。从鸡鸣寺跑去五台山,在南大的学生诗社,那时的老叶沉静得看上去有些木讷,印象较深的是,只有在老叶给大家朗诵北岛的《一切》、顾城的《任性的孩子》、舒婷的《致橡树》才能感受到老叶的激扬……

 

毕竟,那个年代的青年都还有满满的理想。

 

前几天看到老叶接受北京青年报谈韩寒事件的表态,又吓了我一跳:难怪李其纲会在当年的十三位评委中选择了老叶——咱们的老叶太厚道了!

 

这事其实并不复杂。

 

关于韩寒获奖,网友们七嘴八舌的猜测咱们先不说了,十多年前各方当事人的回忆也必定有偏差。在这里,我只是提醒老叶几个关键细节,你再想想?

 

萌芽杂志在当年的第五期刊登的获奖名单中,韩寒获得的是C组一等奖,你是评委,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问题在于,作为新概念大赛的工作组,甚至获奖者本人韩寒,对此都表现得毫不在意,估计在第二届的大赛工作会上,大概也没人提起。

 

你们都没有感到奇怪吗?

 

也许有人会提到老赵和李其纲已经做了说明:“排版错误”!可问题又出现了:这种解释居然出现在十三年后的2012年。我们都知道,杂志还有一个功能叫做:勘误。排版付印之前还有校对审核清样。破格的韩寒被放在了C组萌芽杂志的人就没有觉得扎眼吗?

 

关于评分,现在我们通过查阅公证资料才知道:组委会授予获奖者的依据是初赛作品的得分高低,十三位评委中选择了十位以标注五角星的方式打分(呵呵,看上去貌似往碗里放黄豆评选村干部),满分为十颗星。

 

那么,老叶你见过韩寒的初赛文章了吗?你给韩寒的初赛作品打过五角星了吗?你那颗沉重的五角星是打在了《求医》还是《书店》上?不能二篇作品都打吧?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韩寒的复赛作品《杯中窥人》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复赛作品和获奖成绩无关。否则,你们评委们有谁还能记得其他十九位获奖者的复赛作品是什么?

 

韩寒的获奖没有经过公证,这已经是得到证实的事实了。尽管我们并不同意李其纲“疏漏”的说法,但群众毕竟是宽容的:程序的“疏漏”并不能完全代表实体的错误。

 

那么我们来谈谈实体:韩寒的获奖是评委会一致决定的吗?还是个别人的口头通知?

 

你再想想?

 

十五年前的328日上午,你们评委们忙碌了一夜评选出了十九位一等奖获得者,大家的欣喜是我们可以想象的,都是国内知名作家,难得有机会聚聚难免多聊几句(至于书写奖状安排下午的颁奖会场那是工作人员的事情了),议论参赛学生的作品应该是主要话题……

 

估计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始装作不经意地给你们讲故事了,故事的内容就是有位上海本地的参赛者初赛作品如何如何出类拔萃,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来,唉,可惜啊!唉,遗憾啊……

 

老作家们都是识穷天下的千年狐狸,敷衍附和也是正常的,就是老叶你厚道,随口就说了句:“那就打个电话问问嘛”,接着的事情就超出你们评委们的江湖经验范围了,萌芽的人立刻忙碌了起来……

 

中午餐厅开饭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们:“韩寒复赛的作品出来了,不得了,写得太好了,等等,等等”。

 

你们评委谁还好意思说什么?你们甚至都没人提出一个疑问:“李其纲既不是评委会也不是组委会成员啊,咋就又出题又监考的大干了起来?”

 

但是你们评委们制作过“破格”授予韩寒一等奖的补充会议纪要了吗?你们甚至都没人去看看韩寒的初赛作品究竟是什么。

 

文化圈子的游戏规矩咱们也多少懂一点: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人家毕竟是东道主,又是安排住宿又是纪念品土特产的,咋好意思嘛。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1999412日第15期《新民周刊》记者沈嘉禄首次报道文章《让孩子们写点真的一一“新概念作文”挑战“应试作文”》;1999127日,《解放日报》记者:陈茜、庄玉兴发表《“长篇小说作者=高一留级生”;松江二中学生韩寒 给教育界出了道难题》;然后就是各路媒体开始热炒反教育体制的偏科文学天才韩寒……

 

这就是标准版本的: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六天前,公证事件的第二天,李其纲接受央广新闻采访的解释大概你也看过了,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李其纲的那句奇怪的说法:“韩寒的名单是在前几个小时里面,由六个评委进行评审的时候觉得这个要加上去……”

 

六位评委!

 

十五年前的其他关键细节通通想不起来了,但六个评委却记得如此清楚。其实这话不是说给记者和读者听的,而是说给你们评委们听的,这下可好,你们评委们大家各自去狐疑吧:我反正没签字答应给韩寒获奖,那么是哪六个家伙同意的?

 

其实这是一个很古老的笑话了:十叟拼酒。

 

我最能理解老叶被人诟病这句话:“这么多人参与的事情怎么可能作假?”——咱们老叶不是不相信,而是不敢相信!

 

如果老叶你有兴趣再去看看李其纲接受土豆的采访以及《对N个问题的N个回答》,你就会发现这些回答的表达方式属于无关紧要的细节不厌其烦,关键问题一概含混带过——看上去很像韦小宝的风格。

 

老叶,你明于理而暗于事啊:在老江湖的精心布局下,你大概是干了一回别人偷驴你拔撅。

 

如果还有疑问,老叶,我有一个好建议:找个时间打个李其纲的电话,问候几句天气哈哈哈,然后装作漫不经心的问三个问题:1、韩寒的初赛作品具体是哪篇啊?2、评委们给了几颗星哪?3、六位评委都是谁啊?这么有眼光。

 

不多说了,再说就啰嗦了。

 

打扰老叶,万望勿怪。其实我是在借题发挥,这些也是说给其他评委们听的。至于方方作家对韩寒写作能力的“一直有效”的肯定态度,不提也罢。

 

另及:前几天我编撰的段子取笑你像是刘谦身边惊呼“天哪,真是好神奇啊……”的董卿大姐,显得有些不够厚道。特此道歉。

 

因为我钦佩你和老赵在第二届没有给与韩寒一个一等奖,终于守住了原则。也钦佩你对此的那句经典评价:

 

新概念不是没概念!

 

……………………

后注:附上一个图片,老叶,评委们评选获奖者的名单是这样格式的吧?

 

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与@叶兆言 <wbr>叙叙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