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人与马共天下

(2010-07-14 11:09:46)
标签:

敌阵

拳毛騧

骑具

神骏

李世民

昭陵

杂谈

分类: 礼仪

文/孟晖

贞观十年(636年),李世民沉浸在丧妻之痛中,结发二十多年的长孙皇后弃他而去,他已37岁,“年二十四平天下”的青春时代是往事不可追返。李世民下令按照皇后“薄葬”的遗嘱,对于皇后和自己的身后安排一切从俭,其中,包括利用的天然山势作为昭陵的陵冢。这时,他还没有染上晚年的荒唐。,在山陵前安放一系列石刻,就足以装点他和皇后的永眠之地了。这些石制作品流传到今天的,似乎只有浮雕形式的“昭陵六骏”。

 

李世民没有像古罗马的皇帝那样,用千军万马的浩大场面来昭示自己的武功,虽然他一生中多次做过这种场面的主角。他仅仅在自己的陵墓前再现了六匹马,仿佛在说,关于他,关于他的军事生涯,这六匹马已说明了一切,表达了一切。

 

这六块浮雕看似单纯的画面,却饱含了丰富的足以意会的信息。插在拳毛、什伐赤、飒露紫身上的箭矢,提醒人们去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六匹坐骑全都不披罩甲。须知,自南北朝至隋,本是重装骑兵发达的时代。这个时候时兴“甲骑具装”,既骑士身穿结实的铠甲,跨下的坐骑则披罩专为战马制作的马铠,当时叫做“具装”,这样,人和马都处于甲罩的防护之下,很难被箭矢、矛枪穿透,自然临阵对抗的能力大增。也因此,“甲骑具装”的重骑兵部队就成了显示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武力的重要象征。

 

李世民一向采取“轻骑”的方式,这与他喜欢采用的战术有关。在平薛仁杲的时候,两军交锋,李世民带领几十名骁骑直冲入敌阵当中,与自己的大军里应外合,直杀得对方大溃败,然后,他又“率左右二十余骑追奔”,搞得薛仁杲勇气尽丧,束手投降——这时期,他骑乘的是“白蹄乌”。大破宋金刚的时候,李世民亲率精骑从敌人的阵后发起冲击。“特勒骠”正是他的跨下神骏。与窦建德对阵,他竟然只带弓箭,由执槊的尉迟敬德一人相伴,到敌阵前大喊叫阵。敌人大惊之下,派出数千骑兵来追赶,李世民则一边放箭,一边慢慢撤退,直到把敌军引入己方的埋伏圈,他是拿自己当了诱饵——这次关键性的大战,他的坐骑是“青骓”、“什伐赤”。与刘黑的交战中,李世民再次率精骑从敌阵后发起攻击,对李世进行救援,没想到遭到敌军四面合围,幸亏尉迟敬德及时杀来,李世民才趁乱突出重围——此时背负他的,是“拳毛”。

 

由自己充当前锋,在大战之中率少量精锐部队,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捡有利的时机和位置迅猛出击,帮助主力大军掌握战局。这种轻灵、快捷的战斗方式,当然就绝不是笨重的“铁马”所能承当的。骑着没有防护的马直杀入敌阵,让人和马都陷入了更危险的境地中,插在昭陵六骏身上的枝枝箭羽,就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安危很大程度都系于马的好坏。于是,再看身负数箭,不倒下,且仍然腾蹄飞奔的拳毛、什伐赤,就能理解它们对于李世民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了,或者说,一匹神骏对于一位勇士的意义。在战斗中,人和马的生命是相系于一的,也许人对马的依赖还要更多些。

 

李世民在昭陵树起这六匹坐骑的形象,不仅是因为在一次次枪林箭雨的战斗中,它们的神勇使他得以生还并取胜,也因为它们是他的勇敢和战斗力的最好见证。他在每一次冲击敌人时所感受到的兴奋和恐惧,所经历的危险和考验,它们都同样地感受了,经历了。也许,李世民不采用千军万马的大场面来作为永久的纪念,原因就在于,虽然他曾经身为三军上将,指挥大军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大战役,但是,本质上,他仍然是一个渴望敌人鲜血的孤胆英雄。当李世民表示要为了这六匹神骏曾经“济朕于难”而刻石纪念时,他当然清楚,他身陷其中的一次次的危境,正是自己所选择的。这冒险的天性,恰恰成就了他独特的战术战法,成就了他的赫赫功业。六匹没有罩甲的骏马,轻捷神勇,带着天纵的自由,还有什么更好的象征,可以体现李世民灵奇的战术,他超绝的武艺,以及他战士的天性?

 

六块浮雕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将军丘行恭。这块浮雕所展示的史实,是人类所能创造出来的关于战争,关于胆略和忠诚的最精彩的故事,创作者是两个勇士,一匹马。

 

在与王世充对阵的时候,李世民带着少数轻骑冲入敌阵,这是他喜欢的侦察方式——用自己的性命和肉体来感受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可是,一道长堤的突然出现,使这些冒险的侦察兵陷入了困境。前进的路没有了,身后就是敌人的大军,冲杀中,几十名随行者都跑散了,只有将军丘行恭还追随着李世民,敌骑还放箭射伤了李世民的坐骑“飒露紫”。慑于丘行恭的箭锋,敌人们一时不敢上前,这短暂僵持的一刻,丘行恭下马给“飒露紫”拔去身上的箭矢。画面上,丘行恭在敌人的注视下从容沉着,具有压倒泰山的气势,那骏马三蹄稳立,安静地接受人类的救治,只有一条后腿微微蜷曲,流露出拔箭之苦的难忍,显示着马是一种多么通灵性的生物啊。之后,这二人双马竟然冲过了敌阵,回到了自己人中间。正像在战事危急中马不曾辜负人一样, 在同样的情况下,人也没有抛弃马。这行为已不止是武勇,它还传达着一些古老的道德价值,因此,即使对于经历风雨如李世民者,也成为他感动一生的记忆。

 

李世民作为勇士和战将的生涯虽然辉煌,但却短暂。随着政治对手的一一消失,他的人生目标也发生了转换,从27岁起,他就陷入了与先天性格和后天欲望不断斗争的艰难之中。李世民是高智商的人,他清楚,只要皇帝的生涯一天没有结束,他做一个好天子的努力就不能算是成功。这一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事实证明,他最终果然也变得年老荒唐。其实,他始终有把握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年轻时代的军事上的胜利。这胜利不仅让的他的青春如火一般灿烂,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民有着统一天下,四海清平的意义。一次他对臣下检讨不该“有自矜之意”时,脱口而出:“自谓三代以降,拨乱之主,莫臻于此。”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要在昭陵刻上六匹战马的形象,既陪伴自己身后千秋万岁的寂寞,也让后人不要忘记,在变成一个好皇帝之前,他曾经是军人中的军人,是马背上的战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花甲富贵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