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杯拔剑舞龙泉

(2010-07-14 11:06:27)
标签:

《侠客行》

宝剑

尚方斩马剑

倚天剑

李白

龙泉

杂谈

分类: 风格中国

文:庄秋水

 

公元724年,蜀人李白决心离开温暖的巴蜀之地,奔向更加广阔的天地,去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一年,他二十四岁,在辞赋方面已经颇有声名。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于是,在一个秋夜,上弦月高悬天际,他从峨嵋山下乘舟出发,沿着羌江进入长江东下。“峨嵋山月版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生于唐代,可谓是一种放荡内心的机会。整个社会中流行着一种尚武的精神,就是文人们都被开疆拓土的热情所鼓舞,诗人岑参就说“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李白出蜀之后,先做长江万里游,游江陵,过洞庭,登庐山,至广陵,纵游天下,散尽千金,结交豪杰。他是奔着建立声誉、然后建功立业的路子去的,虽然这一点没有实现,但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丰神独立,情雄奔放,已经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历史姿态。

在唐代,男人们腰间系一把剑,是身为游侠和有志于国家的文人们的“标配”。佩剑之风,遍布朝野,就是文人雅士,也少不了“佩剑”以为时尚。本来唐人尚武,佩剑自然是这种精神的直观体现。如此,再加上满腹经纶,那便是文武双全,足堪为国大用。豪情万丈之际,便高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忠君报国一往直前之时,便低吟“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前路茫茫无所用心,便慨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初时,并非人人皆可佩剑。《初学记·武部·剑》载:“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带剑,无事不得带剑。 ”就是说,没有战事的时候,平民百姓不可以佩剑。东周礼乐崩坏,这规定便也作废,武士文人都随身佩剑。不但楚国大夫屈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孟尝君的食客也弹剑而歌,要待遇。

剑亦是权力之象征。庄子在《说剑》里虚构了一柄“天子之剑”:~Y^1h!E5k,h7S d9[,L2Nbbs.cqzg.cn

天子之剑以燕豀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民间所熟悉的便是“尚方宝剑”,即“尚方斩马剑”。作为代表皇帝出巡者的佩饰,佩带者即为皇帝的代言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有臣民见剑如见皇帝,要行觐见叩拜之大礼,佩戴者亦有生杀予夺之大权。

到了唐代,唐大刀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的辉煌铸造,是以军中标准装备唯有刀制而无剑制。剑则基本退出了战争,皇室贵族朝堂佩剑,不过是仪仗性质。岑参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曾经如此描绘大明宫早朝的景象:“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干。” 在民间,佩剑则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全唐诗》中,以剑为题的诗有八十多首,诗歌里面提到剑的更是有千余首之多。大诗人们似乎都喜欢这个调调。杜甫在正月初七人日这天“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白居易也有诗云:“朝衣典杯酒,佩剑博牛羊。”是以唐人把李白诗、张旭字、裴旻剑,并称“三绝”,足以显示大唐诗剑风流。

其原因恐怕是唐时任侠之风流行。唐人都爱夸耀自己的豪杰行为。尤其是文人佩剑,大有书剑飘零的感觉,给原本弱质文人平添了许多刚烈之感。李白便自夸曾持剑杀过数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很酷很有型,颇有一些行为艺术的味道。就是那个写绯靡之词的温庭筠,也写《侠客行》,也有“宝剑黯如水,微红湿馀血”这样很雄性的诗句。“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也写过《利剑》一诗,吟咏“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故人念我寡徒侣,持用赠我比知音”。自然,论豪情,别个比李太白还是望尘莫及;他要“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等,其理想和抱负,直是盛唐气象。李白一生,堪称剑侠。在他一千余首诗歌中,有九十四首运用了“剑”这一意象。 在他的诗中,不仅常出现“宝剑”、“长剑”、“倚天剑”、“莲花剑”、“龙泉”、“清萍剑” 等剑名,更有“抱剑”、“按剑”、“抚剑”、“挥剑”、“弹剑”等分解动作。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诗歌中提到的“龙泉”,此后便成了宝剑的代名词。据传,在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炼剑大师欧冶子云游江南各地,在浙江龙泉发现秦溪山下,有一泓湖水,甘寒清洌,湖边有七口井,恰似北斗七星,以湖水淬剑,恰好增强剑的刚度,此地正是铸剑佳处!于是,欧冶子就在湖边支起炉灶,用附近山中铁英铸成“龙渊”、“泰阿”雌雄宝剑。剑成,竟双双飞去。从此,铸剑地改名为“龙渊”。唐初因避高祖李渊名讳,改为龙泉。

    诗人郭震任通泉尉时,武则天召见他,他献上了一首歌颂龙泉的《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光,错镂金环映日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龙泉剑之精美、气势和挡不住的光辉,和大唐一样熠熠生辉。

唐代铸剑剑形剑制,亦颇有胡风,豪放而不失精细,华丽而不失古雅。日本奈良永福寺收藏的一幅《持剑天王像》,佛像所佩唐剑,剑身狭长满错纹饰,剑头呈火焰状。剑格加长反曲成蝴蝶形带云纹护手,剑首是三耳云头形。贵族士夫所佩名剑,常以金银等贵金属装饰,镶嵌宝石和半宝石。

以剑匡扶正气,以文激浊扬清,大唐的诗剑风流洗濯了多少豪杰文士。暮沙裹草,纵马持剑。此是青春中国之血性。此是刚健中国之瑰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