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诗到戏谑
(2009-06-02 16:45:43)
标签:
宗教玄奘法师大雁塔印度upperclass礼士汇文化 |
分类: 风格中国 |
文:宝华
唐朝贞观初年,28岁的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开始了长达17年之久的朝圣求法之旅。
弃安逸而涉险途,玄奘法师在西行路上所遭所遇远不止“七十二难”。他先是冒险在守关兵士的冷箭中越过唐朝边境,又在沙漠里因缺水而一度昏迷。出境后,他曾被高昌国王固执地挽留,要他做国师,他以绝食抗争,直到生命垂危,才使国王妥协。进入中亚高原后,他遇到过杀人不眨眼的强盗、仇视僧人的异教徒、脾气各异的国王,还有人迹罕至的冰川、激流、原始森林。而即使在这样的冒险之旅中,他仍是一念求学,凡是遇到当地的高僧大德,他都要停留下来向人请教。
玄奘法师边学边走,历经数年才到达求法目的地,印度北方的那烂陀寺,玄奘法师在此留学数年之后,在一次规模盛大的辩论集会上,他作为论主而取得全胜,成为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师,甚至有两位势力强大的国王为争夺玄奘法师而要兵戈相见。当玄奘法师在印度遇到帝王般的礼遇时,他却谢绝来自各方的挽留,决意再走险途,返回唐朝。
唐朝皇帝李世民本是宗教信仰淡薄的人,当他在长安和求法归来的玄奘法师一见之后,即被玄奘超凡脱俗的气质和渊博的学识而折服,热心地赞助玄奘法师的翻译事业。于是,当时几乎所有著名的大德名士都被请到他的翻译道场,协助他进行词义的研讨和文句的润色。向玄奘法师学习的青年才俊有三千之众,这其中包括日本和韩国来唐学习的高僧。玄奘法师在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翻译了一千多万字的经典著作。因他的影响,本不注重逻辑的中国人,也开始有不少天才学子热衷于逻辑学。玄奘法师还开创了一个著名的佛学宗派“唯识宗”,其对人的意识和心理的研究,可谓是体系庞大,近代学者诸如章太炎、梁漱溟、梁启超、熊十力、废名等都曾借助唯识理论,来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是因他的影响,李世民和他的太子李治等都成为了热心于佛教活动和学术活动的赞助人,甚至可以说,没有玄奘法师的影响,就很难出现初唐的文化盛世,因为离开了宗教、哲学和学术活动,仅仅依靠诗歌文学等,即使热闹一时,那样的“盛世”也会变得浅薄庸俗,难以赢得世界的尊重。
慈恩寺是当年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寺里的大雁塔无论在唐朝还是在当代,都一直是长安城里的标志性建筑。玄奘法师为了妥善存放经典书籍和佛教圣物,由李氏皇家出资建造了大雁塔,在中唐之后,凡是考取进士的鸿儒名流,都以在大雁塔下题诗留名而为人生第一幸事。由此可见,唐朝人对玄奘法师都还是敬仰不已。
也正是出于敬仰之情,人们对他的朝圣求法故事津津乐道。晚唐和五代时期,在寺院里流行一种名为“俗讲”的布道形式。因为听众多是平民百姓,俗讲也就为受众考虑,唱说内容虽是一些宗教故事,语言上少了很多宗教术语而变得浅白易懂,且唱且说,音调悦耳,这也就开启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创作。在唱说玄奘法师的求法故事时,开始还依据《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大唐西域记》,后来可能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唱经人便渐渐地加上了一些虚构的更有趣味性的内容,于是猴行者出现了,这从敦煌壁画里也可以看出,玄奘法师的身后,已经有了一个尖嘴的侍者。
南宋坊间出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因时间上离唐朝很近,可以看出对玄奘法师取经事迹的俗讲演变到宋朝时,人们在其中加入了不少神话故事。从其中的章节“过狮子林”“过女人国”“入大梵王天宫”等名称上看,故事多受《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印度民间传说的启发。在诗话里,主要内容还是倾向于对玄奘法师取经行为的赞叹,神通广大的弟子,也正好证明了求法路上的艰险程度不同寻常,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玄奘法师只能是通过神奇的援助,才能完成他的旅程。
取经故事演变到元朝,因蒙古人的执政,种种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变,人们似乎变得更喜欢戏谑和抗争。取经故事经过元朝剧作家的加工,写成了《西游记杂剧》,这是一部规模很大的杂剧,在这个戏里,原来的猴行者用来抗争神与魔的神通变得更为广大。爱说世俗谚语的喜剧人物猪八戒终于出现了,于是故事就少了宗教色彩,多了市井气息。
经过了“诗话”和“杂剧”的演变,以及在传诵时民间故事天才的填充,最终导致了巨著《西游记》的出现。在这部著名的神魔小说里,第一主要人物也换成了孙悟空,而那位唐三藏法师,则被演义成一个可笑的和尚,一个被戏谑的角色。从建造大雁塔到《西游记》的诞生,从被人敬仰到被人戏谑,经过一千多年的各类有意无意的误读,玄奘的形象被完全颠倒了。
如果是在欧洲,像玄奘法师这样的人物,会不容置疑地被封圣;如果是在西藏,玄奘法师也会受人顶礼膜拜。在那些地区,他即使在被民间误读,也只是正面地使他头上的光环更耀眼。其实在中国,也还有很多有识之士在赞叹玄奘法师。之前有鲁迅称他为“民族的脊梁”,当代也有一些学术界和媒体中人,做过“寻访玄奘西行之旅”等工作,力图再现真实的玄奘法师。可是误读一旦流行起来,要转变其方向是很难的。玄奘法师当年求法,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纠正人们的某些误读,而现在他却被人完全误读了。
被误读的对象是可笑的,而误读本身往往更可笑——如何避免这类可笑的误读?玄奘法师所译《心经》里有句话说的好:远离颠倒梦想。